刘振亚:我国能源电力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4月18日,中电联2019年第一次理事长会议暨2019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刘振亚在此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我国能源电力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演讲,他从九个方面阐述了世界和中国能源电力未来发展形势: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电力行业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18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达到19亿千瓦、7万亿千瓦时,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3.5亿、1.8亿、1.7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全国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长度、变电容量达196万公里、62亿千伏安,电网电压从交流220千伏升级到交流1000千伏和直流±1100千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配置能力最强的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实现了“户户通电”和除台湾外全国电力联网;攻克了特高压输变电、超超临界机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与装备;电力行业总资产超过14万亿元,12家电力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国际业务遍布全球五大洲,境外总资产突破2000亿美元。总体看,我国电力工业在起步晚、底子薄的情况下,攻坚克难、持续创新,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追赶到引领的巨大飞跃,有力支撑了建国以来年均8.3%的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国电力行业多年来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在发展上,电源与电网、交流与直流、输电与配电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突出,清洁能源发展长期面临弃水、弃风、弃光等挑战,严重制约电力行业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在经营上,受宏观经济、电价政策、环境治理等影响,电力企业经营发展形势严峻,一些企业反映“日子不好过”,“过紧日子”将成为常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有必要对能源电力发展进行前瞻性、系统性思考研究,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大势,科学谋划,主动作为,推动我国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一、关于能源转型

  世界能源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革时代。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也带来资源匮乏、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健康贫困等突出问题。推动世界能源转型,是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和全人类高度,提出推动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重要指示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倡议”。2017年4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稳步推进国内能源互联网建设,抢占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的制高点作出重要批示;5月14日,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和讲话,是对我国和世界能源电力发展的战略谋划和深刻洞察,为我国和世界能源转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我国和世界看,能源转型主要体现为以下趋势和特征:

  一是能源格局向清洁主导、电为中心转变。在能源供给侧实施清洁替代,能源消费侧实施电能替代,形成清洁主导、电为中心的能源格局,是世界能源转型的大势所趋。近年来,世界清洁发展步伐加快,2017年全球新增发电量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70%,德国、法国、英国、印度等多国都出台了限制煤电、停售燃油车等政策。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全球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的竞争力将在2025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预计到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70%;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220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80%以上;全球用电量超过60万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将达到6200千瓦时。

  二是能源系统向全球互联互通发展。煤炭、石油、天然气都经历了由点对点供应向区域配置、跨国配置的发展历程。随着能源格局向清洁主导、电为中心转变,电网将成为未来能源配置的主要平台。全球清洁能源资源与电力需求分布不均衡,风电、太阳能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决定了必须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清洁能源跨国、跨区、跨洲和全球优化配置。当前,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电网互联,欧盟出台措施加强成员国联网,非洲、阿拉伯国家、东南亚等地区电力互联正在加快推进。未来,全球电网互联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输电规模越来越大,输送距离越来越远,跨国跨洲联网将从现在的“手拉手”变成“心连心”,从目前小功率交换、余缺互济为主,向大容量输电、大型能源基地向负荷中心直送直供转变,在促进清洁发展、实现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保障电力供应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是能源产业向优质高效升级。以清洁主导、电为中心的能源转型,将有力推动能源产业从以化石能源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向以清洁能源和电力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转变,新材料、新能源、储能、电动汽车、高效用电设备等绿色低碳产业比重将大幅增加,带动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电作为优质高效的能源,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等当量煤炭的17.3倍、石油的3.2倍,电能占终端能源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3.7%。随着产业升级和电气化进程加速,能效水平将大幅提升,单位GDP能耗明显降低,将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能源技术向融合集成发展。融合集成是能源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一方面,高效清洁发电、先进输变电(特高压、柔性直流、超导输电等)、大电网运行控制、储能等电力技术不断创新突破。另一方面,能源电力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高度可控性、灵活性的智慧能源系统,实现多能互补、智能互动,满足用户各种用能需求,推动新一轮能源革命和世界经济转型。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对中国和世界能源发展的思考与研究,我深切体会到: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作为能源电力工作者,必须跳出本行业、本专业、本岗位的传统思维和专业偏好,勇于自我革命、创新突破,站在全球能源转型大格局中思考问题、谋划发展,积极支持和推动世界与中国能源转型。

  推动世界能源转型,就是要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质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是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高效利用的重要平台。要凝聚各方力量,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实施“两个替代、一个提高、一个回归”(即实施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大幅提高电气化水平,让化石能源回归原材料属性),打造绿色低碳、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能源共同体,促进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推动中国能源转型,就是要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中国能源互联网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稳步推进国内能源互联网建设”为指导,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我国清洁能源开发、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大幅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水平和电力行业效率效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以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推动世界和中国能源转型,是能源电力行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全球资源、环境、气候、贫困、健康等问题,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推动我国能源电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

 二、关于电力需求

  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支柱产业,保障电力充足可靠供应,是行业发展的长期任务。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达6.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其中电能替代贡献了全国新增用电量的30%。“十三五”前三年用电量年均增长6.7%,高于3.6%~4.8%的规划预期。

  未来电力需求还将持续较快增长。我国总体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预计未来三十年我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在4.5%~6.5%区间。在相同发展阶段,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般超过1,电力需求增速超过GDP增速。2018年,我国电气化率为21%,人均用电量接近5000千瓦时,仅为OECD国家的60%左右。随着城镇化、电气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电能替代全面提速,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电力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综合考虑需求增长和能效提升等因素,预计2030年,我国电气化率、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31%、10.4万亿千瓦时;2050年,我国电气化率、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52%、14万亿千瓦时。

  东中部地区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电力消费的主要地区。东中部地区经济体量大,人口和产业集中,在当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用电需求在全国继续占有较高比例。2018年,东中部用电量及新增用电量分别占全国的67%和60%。预计到2050年东中部用电量占全国的比重仍将保持在60%以上。

  未来电力需求主要靠清洁能源满足。我国煤电装机规模大,为加快碳减排,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承诺,我国需要退出的煤电规模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必须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既要满足未来电力需求的“增量”,又要弥补煤电退出的“存量”缺口。从资源总量看,我国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技术可开发量分别超过6.6亿、35亿、55亿千瓦,能够满足需求。从发展速度看,近两年,全球将近一半的新增新能源装机在我国,2018年我国近一半的新增电力需求由清洁能源供应。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持续下降,未来清洁能源发展将进一步加快。预计2030、2050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分别达到34亿、60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分别为20亿、51亿千瓦。

三、关于清洁能源

  新世纪以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光伏发电、风电装机容量和增速领跑全球。截至2018年底,我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为7.5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40%。但要认识到,实现碳减排目标,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根本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清洁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仍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率为53%、5.1%、3.1%,发电量占比为25%(其中水电17.6%、风电5.2%、太阳能发电2.5%),清洁能源开发力度仍需继续加大。受当地用电市场有限、跨区电网建设滞后、省间壁垒严重、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三弃”形势依然严峻,2018年全国“三弃”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电力市场,清洁能源发展与电网建设不协调,是“三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最重要原因。

  加快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解决“三弃”难题,关键要统筹开展电源电网发展规划,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建立有利于清洁能源发展的大平台、大市场,切实解决好开发和消纳问题。力争到2030、2050年,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分别达到59%、86%,发电量占比分别达到48%、8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达到23%、59%。

  一要加快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水电以四川、云南、青海和西藏为重点,加快建设金沙江下游、大渡河、雅砻江等水电基地;积极推进金沙江上游、藏东南“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建设。到2030、2050年全国常规水电装机分别达到4.5亿、5.6亿千瓦。风电建设新疆、西藏、甘肃、内蒙古、河北、吉林、黑龙江,以及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沿海等大型风电基地,到2030、2050年全国集中式风电装机分别超过5亿、17亿千瓦。我国海上风电度电成本是西部北部风电输送到东中部落地电价的1.5倍以上,需要统筹资源和成本,适度有序开发,不要一哄而上。太阳能发电建设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大型太阳能发电基地。到2030、2050年全国集中式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超过5亿、19亿千瓦。

  二要因地制宜推动分布式电源开发。分布式电源就地取能、分散灵活、靠近用电地区,是我国能源供应的重要补充。但同时也面临资源总量有限、资源品质较差等问题,我国东中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单位装机年发电量分别为西部北部地区的70%和60%左右。随着分布式电源规模扩大和占比提高,供电可靠性问题也将凸显,需要依托大电网,实现电力能上能下、多送少补、平抑波动。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和技术经济性,我国清洁能源开发需要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建设小水电、小风电和小光伏,并依托大电网实现分布式电源高效利用。

  三要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核电是清洁能源,但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安全越发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关注,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纷纷宣布弃核,法国也将大幅减少核电比重。英国2座由日本企业投资的核电站因经济性原因停建。欧盟近期将核能投资认定为非绿色投资,对欧洲核电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为提高安全性,第三代核电机组较二代建造成本增加45%~80%,与风电、光伏发电相比经济性将显著下降。2018年底,我国核电装机4466万千瓦,居世界第三;在建机组11台,装机容量1218万千瓦,占全球在建装机规模22%,居世界第一。我国核电发展,在加快前沿技术创新,抢占制高点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推动核电实现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

  四要有序发展燃气发电。燃气机组启停快、运行灵活,可为清洁能源、负荷波动等提供灵活调节。我国天然气储量有限,目前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5%;燃气发电成本远高于煤电,仅燃料成本就接近0.5元/千瓦时;燃气发电同样排放二氧化碳,每燃烧1吨标准煤当量的天然气,排放1.65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等热当量煤炭排放二氧化碳的60%。2018年,我国燃气装机容量8330万千瓦,年平均利用小时数2680小时,远高于西班牙燃气发电的年均利用小时数(1580小时),燃气发电年排放二氧化碳约1亿吨。综合考虑气源条件、发电成本和碳减排,我国燃气发电应以调峰电站为主。

  四、关于煤电发展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剩余探明储量2440亿吨,按目前开发强度只能开采38年。用好煤炭资源、发挥煤炭作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发电是煤炭集约高效使用的最主要方式。目前,我国煤电装机10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53%。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煤电仍是我国的主力电源,但也面临碳排放、环境、成本等诸多约束:

  一是碳减排和污染防治任务艰巨。燃煤发电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给我国碳减排和环境治理带来巨大压力。在碳减排方面,我国对世界作出庄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社会总排放量的80%,其中电煤燃烧排放占总排放量的43%,“控煤”是实现碳减排关键,限制发电用煤是必然趋势。采用碳捕捉与碳封存方式,解决煤电碳排放问题,技术还不成熟,而且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不经济。在环境治理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特别是东中部地区雾霾、酸雨严重。2017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的平均霾日数分别为53.3天、42.3天和17.9天。为治理污染排放,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在常规脱硫、脱硝和除尘等环保措施基础上,对7亿千瓦以上的煤电装机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付出代价。仅环保治理,煤电度电成本平均增加约5分钱,按2018年全国煤电发电量4.5万亿千瓦时计算,燃煤发电企业每年多付出成本超过2000亿元,目前国家在电价中补贴约3.7分钱/千瓦时,也显著增加了全社会用能成本。

  二是煤电布局不合理。2015年以来,东中部新增煤电装机9600万千瓦,占同期全国新增煤电装机的61%,目前东中部煤电装机总量6.2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的62%。长江沿岸平均每30公里就建有一座发电厂,南京到镇江平均每10公里就建有一座发电厂。东中部地区煤炭资源有限,探明储量仅占全国的12.6%,需要大量从区外远距离运煤,既不经济,也不环保。煤炭经铁路、公路、港口长途运输和堆放,还造成污染。另一方面,东中部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东中部单位国土面积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西部的5.2倍,全国100多个重酸雨城市主要集中在东中部。远距离输煤,在东中部建电厂,将进一步加剧煤电运、环境、用地等矛盾。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优化全国煤电布局,压降东中部煤电势在必行。但从目前看,东中部煤电远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煤电竞争力日益下降。成本低是煤电的重要优势,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经济性快速提升,煤电将失去低成本优势。2018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分别降至0.35~0.46元、0.42~0.62元,已接近西部北部煤电脱硫标杆上网电价。由三峡集团等投资建设并于2018年底并网的青海格尔木光伏项目平均电价0.316元/千瓦时,低于青海火电标杆电价0.325元/千瓦时。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乌兰察布风电基地600万千瓦示范项目,是国内首个风电平价上网项目,不需要国家补贴。若计及碳减排成本,煤电的经济性将会更差。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煤电的发展已经面临多方面、根本性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反思,找出切实可行的转型之道。解决煤电发展问题,是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关键要控制总量、优化布局、转变功能,为清洁能源发展腾出空间,促进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能源为主转变。

  一要严控新增规模。从世界范围看,主动弃煤的国家不断增加。除波兰和希腊外,欧盟各国承诺2020年以后不再新建燃煤电厂;西班牙、法国、英国、加拿大分别计划2020年、2021年、2025年、2030年前关闭燃煤电厂。为兑现国家碳减排承诺,实现本世纪末全球温升控制在2℃目标,我国承担了巨大的碳减排压力,必须加快压降新增煤电规模,确保煤电装机2020年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2025年前后达峰(12.5亿千瓦),2035年后不再新建燃煤电厂(机组),2050年降至6亿千瓦左右,比当前减少4亿千瓦。

  二要优化煤电布局。下大决心严格控制东中部煤电规模,2022年后,东中部地区不再新建煤电,新增煤电全部布局到西部和北部地区,建设大型煤电基地,通过大电网将煤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打捆输送至东中部地区。到2030年,东中部煤电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65%下降至50%左右,新增电力需求主要由区外送入。

  三要提高煤电调节能力。从世界范围看,煤电正逐步向调节性电源转型。2018年4月30日,德国实现全天64%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大部分火力发电厂当天停运,仅保留部分机组作为调节电源使用。随着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煤电向调节性电源转型的速度将比预期更快。我国应加大煤电灵活性改造力度,加快实施煤电机组调峰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存量煤电逐步由电量型向电力型转变。

五、关于电网发展

  加快清洁能源发展、优化煤电布局、满足电力需求,归根结底需要坚强电网作为支撑和保障。目前,与实现上述目标相比,我国电网发展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电源电网发展不协调。厂网分开后,我国电源和电网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导致电源开发、电网发展不配套、不协调。如哈密-郑州、酒泉-湖南、锡盟-泰州等多条特高压直流工程,由于配套电源未能落实,影响了工程效果和投资经济性;西南、“三北”等地区由于外送输电工程建设滞后,造成“三弃”问题严重,制约了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发展。

  二是交直流发展不协调。目前,我国已建成“八交十四直”22个特高压工程,在建“六交三直”9个特高压工程,特高压直流发展相对较快,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发展严重滞后,长期处于500千伏向1000千伏发展的过渡期,“强直弱交”问题突出,使得一些特高压直流工程实际输送功率远低于设计值,造成很大浪费。

  三是电网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和对节能降耗、电能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电网发展需要统筹协调集中式与分布式发电、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电力需求侧管理与多样化用电服务等,电网的灵活适应能力和互动性亟需提高。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电力需求增长和能源转型,现有电网受网架结构、短路电流、调节能力等制约,无法适应未来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大范围配置、灵活调节的需要,必须立足长远发展,加快建设“目标清晰、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智能高效”的中国能源互联网。

  一要大幅提升电网配置清洁能源能力。我国水能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风能、太阳能集中在“三北”(西北、东北、华北北部)地区,距离东中部主要用电地区1000至4000公里。从目前情况看,电力大范围配置能力严重不足。2018年,“三北”地区电力外送能力仅为5900万千瓦,只有该地区水、风、光装机总容量的26%,同时还要承担煤电外送任务,无法满足清洁能源外送需要。相比之下,丹麦与挪威、瑞典等国间的联网容量为800万千瓦,是丹麦风电装机的1.6倍;葡萄牙与西班牙电力交换能力310万千瓦,相当于葡萄牙风电装机容量的65%,这是欧洲国家弃风少、消纳水平高的重要原因。要实现我国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消纳,必须坚持“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建立大市场”的发展方向,加快清洁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全面提升跨区电力交换能力。

  二要加快建设东部、西部同步电网。扩大同步电网规模是世界电网发展的大趋势,北美、欧洲大陆已形成大规模同步电网,印度也在2013年实现了765千伏交流全国联网。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要把握世界电网发展规律,破除局部平衡思想,加强统一规划,在我国东部、西部分别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能源电力优化配置平台,形成东部、西部两个同步电网。东部电网包括东北电网、华北电网、华中电网、华东电网和南方东部电网(广东、广西、海南);西部电网包括西北电网、西南电网(川渝藏)和南方西部电网(云南、贵州)。未来,东部电网将与东北亚地区(蒙古、俄罗斯远东、朝鲜、韩国、日本)联网,西部电网将与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联网,最终形成“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多能互补、跨国互联”的能源格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并在亚洲能源互联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要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加快构建1000千伏交流主网架,提高电网配置能力和安全水平;优化750千伏、500千伏电网结构,实现合理分区和可靠运行;扩大220千伏、330千伏电网覆盖范围,总体形成送、受端结构清晰,各级电网有机衔接,交、直流协调发展的电网格局。

  四要加快智慧电网建设。推动先进信息通讯技术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构建智能互动、开放共享、经济高效、安全可控的现代电力服务平台,提升电网运行的灵活性、互动性和可靠性,满足各类分布式发电、用电设施接入以及用户多元化需求。

六、关于电力安全

  安全是电力行业的生命线。这些年我国电力系统一直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是目前世界唯一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特大型电力系统。但我国电力系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发生大面积停电风险始终存在。

  一是风电、光伏大规模发展带来新挑战。目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总量达到3.5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大规模集中并网,对电网的适应性和调频调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电网安全运行风险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电网“强直弱交”问题严峻,直流双极闭锁等故障带来的安全隐患突出,“强直弱交”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电网安全的重大风险。另一方面,分布式电源、微电网、智能用电、电动汽车、储能快速发展,配电网从无源网成为有源网,潮流由单向变为双向、多向,电网运行控制更加复杂。

  三是电力建设安全形势依然严峻。2018年,我国发生电力建设人身伤亡事故18起,同比增加38%,暴露出个别单位安全基础不牢、安全管理松懈、事故防范不到位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是网络信息安全环境日趋复杂。近年来,电力系统成为“网络攻击”的新目标。2015年,乌克兰电力系统遭到恶意软件攻击,引发大规模停电;今年3月,委内瑞拉电力系统接连遭受袭击,包括首都加拉加斯在内的2/3以上国土面积发生停电。

  电力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当前是我国电力行业加快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高度重视电力系统安全问题,多措并举保安全。要夯实安全基础。加快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根据需要积极应用调相机等设备,增强电网动态调节能力,提高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的适应性;加快推进特高压交流网架建设,尽快解决“强直弱交”问题,消除电网薄弱环节;加强电力系统重要设备、重要场所、重要通道、重要时段的运维管理和安全防护,确保电力可靠供应,万无一失;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确保人员安全,杜绝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要加快技术突破。构建大电网安全综合防御体系,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系统安全稳定水平;加强虚拟同步机等新能源发电并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系统稳定控制能力和灵活调节水平;强化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防控,有效防范“网络攻击”。要坚持团结治网。营造全行业、全社会共同关心维护电力安全的良好氛围,加强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和用户合作,健全安全防控体系,提升安全水平。

 七、关于创新发展

  近年来,电力企业经营形势日趋严峻。一是利润增速下滑。2018年,全国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受煤炭去产能等影响,全国发电行业电煤采购成本同比提高500亿元左右。成本和收入的一升一降,导致电力企业利润受到双向挤压,全国近一半火电企业出现亏损,电网企业利润下滑。二是投资能力下降。在国家“去杠杆”等政策影响下,电力企业投资能力受限。2015年~2018年,全国电源建设投资分别为3936亿、3408亿、2900亿、2721亿元,呈逐年下降趋势。三是电建和装备市场形势严峻。在国内电力投资趋紧,特别是电源建设市场规模逐年萎缩情况下,电力建设和电工装备制造企业普遍面临巨大市场和经营压力。

  2019年,预计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比去年下降2~3个百分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再降10%,电力企业经营发展将面临更大压力。面对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转型和创新。

  一要加快企业转型。要紧紧围绕能源转型,找准企业发展方向,占据主动权,努力实现“弯道超车”;决不能消极被动,错失机遇,甚至“弯道翻车”。优化核心业务。积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大力推进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主动压减盈利能力弱、不符合绿色清洁发展方向的业务,尽快实现主营业务向清洁低碳领域转型,持续做强做优,增强核心竞争力。强化经营管理。管理上要更加规范,消除短板,严控成本,实现企业发展从粗放向精益的转变;投资上要精准、精细,力争“花小钱、办大事”,提升投资效率效益,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拓展国际市场。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如法国电力公司、意大利电力公司国际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41%、49%,相比之下,我国电力企业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走国际化道路,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用好国际资源,在全球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推进基础设施、产能、金融等多领域、多层次合作,打造新的增长点。

  二要强化创新引领。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推动技术装备和商业模式创新,抢占制高点。技术装备方面,重点加快研发低风速陆上风机、超大型海上风机和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光伏材料,提高新能源发电效率;加快第四代核电和受控核聚变技术研发;加快推进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大容量海底电缆等重点技术装备研究攻关,满足新能源更大规模汇集与外送需要;加快锂空气电池、石墨烯电池等电化学储能技术研发,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使用寿命。商业模式方面,重点要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机遇,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效益;抓住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发展趋势,促进通道共享、设施共用、终端共建和功能集成,大力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电动汽车充放电、电子商务、氢能等领域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推动传统电力企业向现代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三要加强队伍建设。推动电力行业转型创新,关键要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健全完善用人机制,鼓励员工干事创业、创新创效。要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培育专家型、复合型高水平人才,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一流人才队伍。要加强培育优秀行业文化,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激励引导广大员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形成爱岗敬业、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八、关于电力改革

  中发9号文明确了“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改革总体思路,确定了“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的改革路径,对电力行业发展、体制机制、市场格局、效益效率、安全服务等各方面带来深刻影响。近年来,电力改革出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新趋势,协调的复杂性大大增加,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当前一个突出矛盾是省间壁垒严重,有的省份宁可用本地煤电也不愿用外来清洁发电,甚至限制和干预省间电力交易。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清洁能源放空、煤电昼夜运转”问题的症结所在。目前,由于省间壁垒造成的弃电量占总弃电量的40%以上。进一步深化电力改革,要抓住三个关键:

  一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运转的电力市场体系。重点完善与全国电力市场相适应的交易机制,逐步统一省间电力交易规则,促进跨区跨省直接交易,打破省间壁垒和市场分割,更好发挥“大电网、大市场”作用。同时,研究推动电力市场与碳交易市场深度融合,构建电碳综合市场,发挥市场高效配置资源优势,实现碳减排与能源转型协同推进。

  二要推动形成科学的电价机制。加快完善一次能源价格、上网电价、销售电价之间的联动机制,使电价真正反映能源供应的合理成本、供求关系、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治理成本,促进能源电力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结合电价改革进程,妥善解决电价交叉补贴问题。

  三要稳妥推进增量配电改革试点。目前,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已批复前三批试点项目320个。2018年12月,启动了第四批增量配电试点项目申报工作。推进增量配电改革,需要统筹处理好电网安全运行、优质服务、降低成本的关系,坚持配电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调度,促进输配电网协同发展、安全运营,避免电网“碎片化”。

九、关于全球能源互联网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局高度提出的重大倡议,是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为我国能源电力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全球能源互联网涉及电源、电网、电建、电工装备和电力科研等各领域,与每个电力企业都紧密相关,决不仅是合作组织的工作,也不仅是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的任务。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是整个电力行业共同的政治责任和重要使命,是践行“四个意识”,讲政治、讲大局的体现,也将为电力行业和企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广大电力企业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主动参与和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事业发展。

  一是引领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两个替代、一个提高、一个回归”,能够有效减少全球碳排放,实现本世纪末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目标;能够大幅减少化石能源利用造成的废弃物排放和水土污染,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能够让人人享有现代可持续能源,实现包容增长与共同繁荣,为解决全球资源匮乏、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健康贫困等问题,提供了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现实可行、利于推广的“中国方案”。

  二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必然要求。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实践,将助力打造绿色低碳、互联互通、互惠共赢的能源共同体,搭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新平台,促进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实现各国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服务我国政治、经济、外交大局。

  三是实现电力行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当前我国电力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压力和发展困难,拓展业务布局、实现提质增效是破解问题的关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有力促进电力企业联合、优势互补,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出海”,合作开发重大项目、开拓海外市场,打造新的效益增长点,为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三年多来,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合作组织大力推进理念传播、规划研究、国际合作和项目实施,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倡议”走向世界。合作组织会员达到635家,涵盖五大洲93个国家(地区),合作伙伴覆盖全球主要国际组织和80多个国家的政府、企业、机构、高校;面向全球发布了全球能源互联网骨干网架、发展指数、技术装备、标准体系以及非洲、东南亚、东北亚能源互联网规划等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行动路线图;结合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等地区实际情况,创新提出“电-矿-冶-工-贸”联动发展模式,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电力、采矿、冶金、工业、贸易等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有效破解这些地区重大项目建设长期面临的有资源、无市场、融资难、启动难困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按国内互联、洲内互联、全球互联三个阶段推进。2025年,全面加强各国能源互联网建设,跨国联网实现重要突破;2035年,基本实现各大洲洲内电网互联,亚洲、欧洲、非洲率先实现跨洲联网;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已进入战略实施的关键期。为加快推动项目实施,合作组织成立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和开云直营官方联盟,正在筹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电力、装备、金融联盟以及非洲、阿拉伯国家能源互联网可持续发展联盟,凝聚各方力量。希望广大电力企业把握机遇,积极加入联盟,共同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要将全球能源互联网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自觉行动,在全球能源互联网规划研究、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装备制造、项目推进等方面加快抢占制高点。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网互联项目;围绕中非、中阿、中拉合作,以“电-矿-冶-工-贸”联动发展为抓手,积极参与和推动非洲、阿拉伯国家、中南美洲等地区能源互联网建设。要利用好合作组织及全球能源互联网各个联盟平台,加强资源共享、需求对接和项目合作,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kaiyun入口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刘振亚:我国能源电力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9-04-18 来源: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4月18日,中电联2019年第一次理事长会议暨2019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刘振亚在此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我国能源电力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演讲,他从九个方面阐述了世界和中国能源电力未来发展形势: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电力行业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18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达到19亿千瓦、7万亿千瓦时,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3.5亿、1.8亿、1.7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全国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长度、变电容量达196万公里、62亿千伏安,电网电压从交流220千伏升级到交流1000千伏和直流±1100千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配置能力最强的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实现了“户户通电”和除台湾外全国电力联网;攻克了特高压输变电、超超临界机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与装备;电力行业总资产超过14万亿元,12家电力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国际业务遍布全球五大洲,境外总资产突破2000亿美元。总体看,我国电力工业在起步晚、底子薄的情况下,攻坚克难、持续创新,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追赶到引领的巨大飞跃,有力支撑了建国以来年均8.3%的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国电力行业多年来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在发展上,电源与电网、交流与直流、输电与配电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突出,清洁能源发展长期面临弃水、弃风、弃光等挑战,严重制约电力行业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在经营上,受宏观经济、电价政策、环境治理等影响,电力企业经营发展形势严峻,一些企业反映“日子不好过”,“过紧日子”将成为常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有必要对能源电力发展进行前瞻性、系统性思考研究,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大势,科学谋划,主动作为,推动我国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一、关于能源转型

  世界能源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革时代。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也带来资源匮乏、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健康贫困等突出问题。推动世界能源转型,是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和全人类高度,提出推动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重要指示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倡议”。2017年4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稳步推进国内能源互联网建设,抢占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的制高点作出重要批示;5月14日,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和讲话,是对我国和世界能源电力发展的战略谋划和深刻洞察,为我国和世界能源转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我国和世界看,能源转型主要体现为以下趋势和特征:

  一是能源格局向清洁主导、电为中心转变。在能源供给侧实施清洁替代,能源消费侧实施电能替代,形成清洁主导、电为中心的能源格局,是世界能源转型的大势所趋。近年来,世界清洁发展步伐加快,2017年全球新增发电量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70%,德国、法国、英国、印度等多国都出台了限制煤电、停售燃油车等政策。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全球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的竞争力将在2025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预计到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70%;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220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80%以上;全球用电量超过60万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将达到6200千瓦时。

  二是能源系统向全球互联互通发展。煤炭、石油、天然气都经历了由点对点供应向区域配置、跨国配置的发展历程。随着能源格局向清洁主导、电为中心转变,电网将成为未来能源配置的主要平台。全球清洁能源资源与电力需求分布不均衡,风电、太阳能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决定了必须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清洁能源跨国、跨区、跨洲和全球优化配置。当前,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电网互联,欧盟出台措施加强成员国联网,非洲、阿拉伯国家、东南亚等地区电力互联正在加快推进。未来,全球电网互联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输电规模越来越大,输送距离越来越远,跨国跨洲联网将从现在的“手拉手”变成“心连心”,从目前小功率交换、余缺互济为主,向大容量输电、大型能源基地向负荷中心直送直供转变,在促进清洁发展、实现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保障电力供应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是能源产业向优质高效升级。以清洁主导、电为中心的能源转型,将有力推动能源产业从以化石能源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向以清洁能源和电力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转变,新材料、新能源、储能、电动汽车、高效用电设备等绿色低碳产业比重将大幅增加,带动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电作为优质高效的能源,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等当量煤炭的17.3倍、石油的3.2倍,电能占终端能源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3.7%。随着产业升级和电气化进程加速,能效水平将大幅提升,单位GDP能耗明显降低,将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能源技术向融合集成发展。融合集成是能源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一方面,高效清洁发电、先进输变电(特高压、柔性直流、超导输电等)、大电网运行控制、储能等电力技术不断创新突破。另一方面,能源电力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高度可控性、灵活性的智慧能源系统,实现多能互补、智能互动,满足用户各种用能需求,推动新一轮能源革命和世界经济转型。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对中国和世界能源发展的思考与研究,我深切体会到: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作为能源电力工作者,必须跳出本行业、本专业、本岗位的传统思维和专业偏好,勇于自我革命、创新突破,站在全球能源转型大格局中思考问题、谋划发展,积极支持和推动世界与中国能源转型。

  推动世界能源转型,就是要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质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是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高效利用的重要平台。要凝聚各方力量,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实施“两个替代、一个提高、一个回归”(即实施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大幅提高电气化水平,让化石能源回归原材料属性),打造绿色低碳、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能源共同体,促进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推动中国能源转型,就是要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中国能源互联网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稳步推进国内能源互联网建设”为指导,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我国清洁能源开发、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大幅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水平和电力行业效率效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以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推动世界和中国能源转型,是能源电力行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全球资源、环境、气候、贫困、健康等问题,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推动我国能源电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

 二、关于电力需求

  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支柱产业,保障电力充足可靠供应,是行业发展的长期任务。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达6.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其中电能替代贡献了全国新增用电量的30%。“十三五”前三年用电量年均增长6.7%,高于3.6%~4.8%的规划预期。

  未来电力需求还将持续较快增长。我国总体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预计未来三十年我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在4.5%~6.5%区间。在相同发展阶段,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般超过1,电力需求增速超过GDP增速。2018年,我国电气化率为21%,人均用电量接近5000千瓦时,仅为OECD国家的60%左右。随着城镇化、电气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电能替代全面提速,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电力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综合考虑需求增长和能效提升等因素,预计2030年,我国电气化率、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31%、10.4万亿千瓦时;2050年,我国电气化率、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52%、14万亿千瓦时。

  东中部地区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电力消费的主要地区。东中部地区经济体量大,人口和产业集中,在当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用电需求在全国继续占有较高比例。2018年,东中部用电量及新增用电量分别占全国的67%和60%。预计到2050年东中部用电量占全国的比重仍将保持在60%以上。

  未来电力需求主要靠清洁能源满足。我国煤电装机规模大,为加快碳减排,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承诺,我国需要退出的煤电规模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必须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既要满足未来电力需求的“增量”,又要弥补煤电退出的“存量”缺口。从资源总量看,我国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技术可开发量分别超过6.6亿、35亿、55亿千瓦,能够满足需求。从发展速度看,近两年,全球将近一半的新增新能源装机在我国,2018年我国近一半的新增电力需求由清洁能源供应。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持续下降,未来清洁能源发展将进一步加快。预计2030、2050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分别达到34亿、60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分别为20亿、51亿千瓦。

三、关于清洁能源

  新世纪以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光伏发电、风电装机容量和增速领跑全球。截至2018年底,我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为7.5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40%。但要认识到,实现碳减排目标,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根本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清洁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仍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率为53%、5.1%、3.1%,发电量占比为25%(其中水电17.6%、风电5.2%、太阳能发电2.5%),清洁能源开发力度仍需继续加大。受当地用电市场有限、跨区电网建设滞后、省间壁垒严重、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三弃”形势依然严峻,2018年全国“三弃”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电力市场,清洁能源发展与电网建设不协调,是“三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最重要原因。

  加快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解决“三弃”难题,关键要统筹开展电源电网发展规划,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建立有利于清洁能源发展的大平台、大市场,切实解决好开发和消纳问题。力争到2030、2050年,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分别达到59%、86%,发电量占比分别达到48%、8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达到23%、59%。

  一要加快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水电以四川、云南、青海和西藏为重点,加快建设金沙江下游、大渡河、雅砻江等水电基地;积极推进金沙江上游、藏东南“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建设。到2030、2050年全国常规水电装机分别达到4.5亿、5.6亿千瓦。风电建设新疆、西藏、甘肃、内蒙古、河北、吉林、黑龙江,以及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沿海等大型风电基地,到2030、2050年全国集中式风电装机分别超过5亿、17亿千瓦。我国海上风电度电成本是西部北部风电输送到东中部落地电价的1.5倍以上,需要统筹资源和成本,适度有序开发,不要一哄而上。太阳能发电建设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大型太阳能发电基地。到2030、2050年全国集中式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超过5亿、19亿千瓦。

  二要因地制宜推动分布式电源开发。分布式电源就地取能、分散灵活、靠近用电地区,是我国能源供应的重要补充。但同时也面临资源总量有限、资源品质较差等问题,我国东中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单位装机年发电量分别为西部北部地区的70%和60%左右。随着分布式电源规模扩大和占比提高,供电可靠性问题也将凸显,需要依托大电网,实现电力能上能下、多送少补、平抑波动。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和技术经济性,我国清洁能源开发需要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建设小水电、小风电和小光伏,并依托大电网实现分布式电源高效利用。

  三要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核电是清洁能源,但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安全越发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关注,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纷纷宣布弃核,法国也将大幅减少核电比重。英国2座由日本企业投资的核电站因经济性原因停建。欧盟近期将核能投资认定为非绿色投资,对欧洲核电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为提高安全性,第三代核电机组较二代建造成本增加45%~80%,与风电、光伏发电相比经济性将显著下降。2018年底,我国核电装机4466万千瓦,居世界第三;在建机组11台,装机容量1218万千瓦,占全球在建装机规模22%,居世界第一。我国核电发展,在加快前沿技术创新,抢占制高点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推动核电实现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

  四要有序发展燃气发电。燃气机组启停快、运行灵活,可为清洁能源、负荷波动等提供灵活调节。我国天然气储量有限,目前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5%;燃气发电成本远高于煤电,仅燃料成本就接近0.5元/千瓦时;燃气发电同样排放二氧化碳,每燃烧1吨标准煤当量的天然气,排放1.65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等热当量煤炭排放二氧化碳的60%。2018年,我国燃气装机容量8330万千瓦,年平均利用小时数2680小时,远高于西班牙燃气发电的年均利用小时数(1580小时),燃气发电年排放二氧化碳约1亿吨。综合考虑气源条件、发电成本和碳减排,我国燃气发电应以调峰电站为主。

  四、关于煤电发展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剩余探明储量2440亿吨,按目前开发强度只能开采38年。用好煤炭资源、发挥煤炭作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发电是煤炭集约高效使用的最主要方式。目前,我国煤电装机10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53%。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煤电仍是我国的主力电源,但也面临碳排放、环境、成本等诸多约束:

  一是碳减排和污染防治任务艰巨。燃煤发电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给我国碳减排和环境治理带来巨大压力。在碳减排方面,我国对世界作出庄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社会总排放量的80%,其中电煤燃烧排放占总排放量的43%,“控煤”是实现碳减排关键,限制发电用煤是必然趋势。采用碳捕捉与碳封存方式,解决煤电碳排放问题,技术还不成熟,而且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不经济。在环境治理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特别是东中部地区雾霾、酸雨严重。2017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的平均霾日数分别为53.3天、42.3天和17.9天。为治理污染排放,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在常规脱硫、脱硝和除尘等环保措施基础上,对7亿千瓦以上的煤电装机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付出代价。仅环保治理,煤电度电成本平均增加约5分钱,按2018年全国煤电发电量4.5万亿千瓦时计算,燃煤发电企业每年多付出成本超过2000亿元,目前国家在电价中补贴约3.7分钱/千瓦时,也显著增加了全社会用能成本。

  二是煤电布局不合理。2015年以来,东中部新增煤电装机9600万千瓦,占同期全国新增煤电装机的61%,目前东中部煤电装机总量6.2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的62%。长江沿岸平均每30公里就建有一座发电厂,南京到镇江平均每10公里就建有一座发电厂。东中部地区煤炭资源有限,探明储量仅占全国的12.6%,需要大量从区外远距离运煤,既不经济,也不环保。煤炭经铁路、公路、港口长途运输和堆放,还造成污染。另一方面,东中部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东中部单位国土面积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西部的5.2倍,全国100多个重酸雨城市主要集中在东中部。远距离输煤,在东中部建电厂,将进一步加剧煤电运、环境、用地等矛盾。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优化全国煤电布局,压降东中部煤电势在必行。但从目前看,东中部煤电远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煤电竞争力日益下降。成本低是煤电的重要优势,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经济性快速提升,煤电将失去低成本优势。2018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分别降至0.35~0.46元、0.42~0.62元,已接近西部北部煤电脱硫标杆上网电价。由三峡集团等投资建设并于2018年底并网的青海格尔木光伏项目平均电价0.316元/千瓦时,低于青海火电标杆电价0.325元/千瓦时。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乌兰察布风电基地600万千瓦示范项目,是国内首个风电平价上网项目,不需要国家补贴。若计及碳减排成本,煤电的经济性将会更差。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煤电的发展已经面临多方面、根本性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反思,找出切实可行的转型之道。解决煤电发展问题,是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关键要控制总量、优化布局、转变功能,为清洁能源发展腾出空间,促进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能源为主转变。

  一要严控新增规模。从世界范围看,主动弃煤的国家不断增加。除波兰和希腊外,欧盟各国承诺2020年以后不再新建燃煤电厂;西班牙、法国、英国、加拿大分别计划2020年、2021年、2025年、2030年前关闭燃煤电厂。为兑现国家碳减排承诺,实现本世纪末全球温升控制在2℃目标,我国承担了巨大的碳减排压力,必须加快压降新增煤电规模,确保煤电装机2020年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2025年前后达峰(12.5亿千瓦),2035年后不再新建燃煤电厂(机组),2050年降至6亿千瓦左右,比当前减少4亿千瓦。

  二要优化煤电布局。下大决心严格控制东中部煤电规模,2022年后,东中部地区不再新建煤电,新增煤电全部布局到西部和北部地区,建设大型煤电基地,通过大电网将煤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打捆输送至东中部地区。到2030年,东中部煤电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65%下降至50%左右,新增电力需求主要由区外送入。

  三要提高煤电调节能力。从世界范围看,煤电正逐步向调节性电源转型。2018年4月30日,德国实现全天64%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大部分火力发电厂当天停运,仅保留部分机组作为调节电源使用。随着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煤电向调节性电源转型的速度将比预期更快。我国应加大煤电灵活性改造力度,加快实施煤电机组调峰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存量煤电逐步由电量型向电力型转变。

五、关于电网发展

  加快清洁能源发展、优化煤电布局、满足电力需求,归根结底需要坚强电网作为支撑和保障。目前,与实现上述目标相比,我国电网发展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电源电网发展不协调。厂网分开后,我国电源和电网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导致电源开发、电网发展不配套、不协调。如哈密-郑州、酒泉-湖南、锡盟-泰州等多条特高压直流工程,由于配套电源未能落实,影响了工程效果和投资经济性;西南、“三北”等地区由于外送输电工程建设滞后,造成“三弃”问题严重,制约了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发展。

  二是交直流发展不协调。目前,我国已建成“八交十四直”22个特高压工程,在建“六交三直”9个特高压工程,特高压直流发展相对较快,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发展严重滞后,长期处于500千伏向1000千伏发展的过渡期,“强直弱交”问题突出,使得一些特高压直流工程实际输送功率远低于设计值,造成很大浪费。

  三是电网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和对节能降耗、电能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电网发展需要统筹协调集中式与分布式发电、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电力需求侧管理与多样化用电服务等,电网的灵活适应能力和互动性亟需提高。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电力需求增长和能源转型,现有电网受网架结构、短路电流、调节能力等制约,无法适应未来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大范围配置、灵活调节的需要,必须立足长远发展,加快建设“目标清晰、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智能高效”的中国能源互联网。

  一要大幅提升电网配置清洁能源能力。我国水能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风能、太阳能集中在“三北”(西北、东北、华北北部)地区,距离东中部主要用电地区1000至4000公里。从目前情况看,电力大范围配置能力严重不足。2018年,“三北”地区电力外送能力仅为5900万千瓦,只有该地区水、风、光装机总容量的26%,同时还要承担煤电外送任务,无法满足清洁能源外送需要。相比之下,丹麦与挪威、瑞典等国间的联网容量为800万千瓦,是丹麦风电装机的1.6倍;葡萄牙与西班牙电力交换能力310万千瓦,相当于葡萄牙风电装机容量的65%,这是欧洲国家弃风少、消纳水平高的重要原因。要实现我国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消纳,必须坚持“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建立大市场”的发展方向,加快清洁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全面提升跨区电力交换能力。

  二要加快建设东部、西部同步电网。扩大同步电网规模是世界电网发展的大趋势,北美、欧洲大陆已形成大规模同步电网,印度也在2013年实现了765千伏交流全国联网。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要把握世界电网发展规律,破除局部平衡思想,加强统一规划,在我国东部、西部分别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能源电力优化配置平台,形成东部、西部两个同步电网。东部电网包括东北电网、华北电网、华中电网、华东电网和南方东部电网(广东、广西、海南);西部电网包括西北电网、西南电网(川渝藏)和南方西部电网(云南、贵州)。未来,东部电网将与东北亚地区(蒙古、俄罗斯远东、朝鲜、韩国、日本)联网,西部电网将与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联网,最终形成“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多能互补、跨国互联”的能源格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并在亚洲能源互联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要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加快构建1000千伏交流主网架,提高电网配置能力和安全水平;优化750千伏、500千伏电网结构,实现合理分区和可靠运行;扩大220千伏、330千伏电网覆盖范围,总体形成送、受端结构清晰,各级电网有机衔接,交、直流协调发展的电网格局。

  四要加快智慧电网建设。推动先进信息通讯技术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构建智能互动、开放共享、经济高效、安全可控的现代电力服务平台,提升电网运行的灵活性、互动性和可靠性,满足各类分布式发电、用电设施接入以及用户多元化需求。

六、关于电力安全

  安全是电力行业的生命线。这些年我国电力系统一直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是目前世界唯一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特大型电力系统。但我国电力系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发生大面积停电风险始终存在。

  一是风电、光伏大规模发展带来新挑战。目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总量达到3.5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大规模集中并网,对电网的适应性和调频调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电网安全运行风险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电网“强直弱交”问题严峻,直流双极闭锁等故障带来的安全隐患突出,“强直弱交”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电网安全的重大风险。另一方面,分布式电源、微电网、智能用电、电动汽车、储能快速发展,配电网从无源网成为有源网,潮流由单向变为双向、多向,电网运行控制更加复杂。

  三是电力建设安全形势依然严峻。2018年,我国发生电力建设人身伤亡事故18起,同比增加38%,暴露出个别单位安全基础不牢、安全管理松懈、事故防范不到位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是网络信息安全环境日趋复杂。近年来,电力系统成为“网络攻击”的新目标。2015年,乌克兰电力系统遭到恶意软件攻击,引发大规模停电;今年3月,委内瑞拉电力系统接连遭受袭击,包括首都加拉加斯在内的2/3以上国土面积发生停电。

  电力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当前是我国电力行业加快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高度重视电力系统安全问题,多措并举保安全。要夯实安全基础。加快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根据需要积极应用调相机等设备,增强电网动态调节能力,提高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的适应性;加快推进特高压交流网架建设,尽快解决“强直弱交”问题,消除电网薄弱环节;加强电力系统重要设备、重要场所、重要通道、重要时段的运维管理和安全防护,确保电力可靠供应,万无一失;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确保人员安全,杜绝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要加快技术突破。构建大电网安全综合防御体系,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系统安全稳定水平;加强虚拟同步机等新能源发电并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系统稳定控制能力和灵活调节水平;强化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防控,有效防范“网络攻击”。要坚持团结治网。营造全行业、全社会共同关心维护电力安全的良好氛围,加强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和用户合作,健全安全防控体系,提升安全水平。

 七、关于创新发展

  近年来,电力企业经营形势日趋严峻。一是利润增速下滑。2018年,全国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受煤炭去产能等影响,全国发电行业电煤采购成本同比提高500亿元左右。成本和收入的一升一降,导致电力企业利润受到双向挤压,全国近一半火电企业出现亏损,电网企业利润下滑。二是投资能力下降。在国家“去杠杆”等政策影响下,电力企业投资能力受限。2015年~2018年,全国电源建设投资分别为3936亿、3408亿、2900亿、2721亿元,呈逐年下降趋势。三是电建和装备市场形势严峻。在国内电力投资趋紧,特别是电源建设市场规模逐年萎缩情况下,电力建设和电工装备制造企业普遍面临巨大市场和经营压力。

  2019年,预计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比去年下降2~3个百分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再降10%,电力企业经营发展将面临更大压力。面对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转型和创新。

  一要加快企业转型。要紧紧围绕能源转型,找准企业发展方向,占据主动权,努力实现“弯道超车”;决不能消极被动,错失机遇,甚至“弯道翻车”。优化核心业务。积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大力推进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主动压减盈利能力弱、不符合绿色清洁发展方向的业务,尽快实现主营业务向清洁低碳领域转型,持续做强做优,增强核心竞争力。强化经营管理。管理上要更加规范,消除短板,严控成本,实现企业发展从粗放向精益的转变;投资上要精准、精细,力争“花小钱、办大事”,提升投资效率效益,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拓展国际市场。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如法国电力公司、意大利电力公司国际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41%、49%,相比之下,我国电力企业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走国际化道路,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用好国际资源,在全球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推进基础设施、产能、金融等多领域、多层次合作,打造新的增长点。

  二要强化创新引领。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推动技术装备和商业模式创新,抢占制高点。技术装备方面,重点加快研发低风速陆上风机、超大型海上风机和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光伏材料,提高新能源发电效率;加快第四代核电和受控核聚变技术研发;加快推进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大容量海底电缆等重点技术装备研究攻关,满足新能源更大规模汇集与外送需要;加快锂空气电池、石墨烯电池等电化学储能技术研发,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使用寿命。商业模式方面,重点要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机遇,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效益;抓住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发展趋势,促进通道共享、设施共用、终端共建和功能集成,大力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电动汽车充放电、电子商务、氢能等领域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推动传统电力企业向现代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三要加强队伍建设。推动电力行业转型创新,关键要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健全完善用人机制,鼓励员工干事创业、创新创效。要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培育专家型、复合型高水平人才,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一流人才队伍。要加强培育优秀行业文化,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激励引导广大员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形成爱岗敬业、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八、关于电力改革

  中发9号文明确了“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改革总体思路,确定了“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的改革路径,对电力行业发展、体制机制、市场格局、效益效率、安全服务等各方面带来深刻影响。近年来,电力改革出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新趋势,协调的复杂性大大增加,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当前一个突出矛盾是省间壁垒严重,有的省份宁可用本地煤电也不愿用外来清洁发电,甚至限制和干预省间电力交易。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清洁能源放空、煤电昼夜运转”问题的症结所在。目前,由于省间壁垒造成的弃电量占总弃电量的40%以上。进一步深化电力改革,要抓住三个关键:

  一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运转的电力市场体系。重点完善与全国电力市场相适应的交易机制,逐步统一省间电力交易规则,促进跨区跨省直接交易,打破省间壁垒和市场分割,更好发挥“大电网、大市场”作用。同时,研究推动电力市场与碳交易市场深度融合,构建电碳综合市场,发挥市场高效配置资源优势,实现碳减排与能源转型协同推进。

  二要推动形成科学的电价机制。加快完善一次能源价格、上网电价、销售电价之间的联动机制,使电价真正反映能源供应的合理成本、供求关系、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治理成本,促进能源电力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结合电价改革进程,妥善解决电价交叉补贴问题。

  三要稳妥推进增量配电改革试点。目前,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已批复前三批试点项目320个。2018年12月,启动了第四批增量配电试点项目申报工作。推进增量配电改革,需要统筹处理好电网安全运行、优质服务、降低成本的关系,坚持配电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调度,促进输配电网协同发展、安全运营,避免电网“碎片化”。

九、关于全球能源互联网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局高度提出的重大倡议,是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为我国能源电力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全球能源互联网涉及电源、电网、电建、电工装备和电力科研等各领域,与每个电力企业都紧密相关,决不仅是合作组织的工作,也不仅是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的任务。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是整个电力行业共同的政治责任和重要使命,是践行“四个意识”,讲政治、讲大局的体现,也将为电力行业和企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广大电力企业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主动参与和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事业发展。

  一是引领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两个替代、一个提高、一个回归”,能够有效减少全球碳排放,实现本世纪末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目标;能够大幅减少化石能源利用造成的废弃物排放和水土污染,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能够让人人享有现代可持续能源,实现包容增长与共同繁荣,为解决全球资源匮乏、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健康贫困等问题,提供了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现实可行、利于推广的“中国方案”。

  二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必然要求。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实践,将助力打造绿色低碳、互联互通、互惠共赢的能源共同体,搭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新平台,促进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实现各国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服务我国政治、经济、外交大局。

  三是实现电力行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当前我国电力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压力和发展困难,拓展业务布局、实现提质增效是破解问题的关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有力促进电力企业联合、优势互补,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出海”,合作开发重大项目、开拓海外市场,打造新的效益增长点,为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三年多来,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合作组织大力推进理念传播、规划研究、国际合作和项目实施,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倡议”走向世界。合作组织会员达到635家,涵盖五大洲93个国家(地区),合作伙伴覆盖全球主要国际组织和80多个国家的政府、企业、机构、高校;面向全球发布了全球能源互联网骨干网架、发展指数、技术装备、标准体系以及非洲、东南亚、东北亚能源互联网规划等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行动路线图;结合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等地区实际情况,创新提出“电-矿-冶-工-贸”联动发展模式,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电力、采矿、冶金、工业、贸易等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有效破解这些地区重大项目建设长期面临的有资源、无市场、融资难、启动难困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按国内互联、洲内互联、全球互联三个阶段推进。2025年,全面加强各国能源互联网建设,跨国联网实现重要突破;2035年,基本实现各大洲洲内电网互联,亚洲、欧洲、非洲率先实现跨洲联网;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已进入战略实施的关键期。为加快推动项目实施,合作组织成立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和开云直营官方联盟,正在筹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电力、装备、金融联盟以及非洲、阿拉伯国家能源互联网可持续发展联盟,凝聚各方力量。希望广大电力企业把握机遇,积极加入联盟,共同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要将全球能源互联网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自觉行动,在全球能源互联网规划研究、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装备制造、项目推进等方面加快抢占制高点。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网互联项目;围绕中非、中阿、中拉合作,以“电-矿-冶-工-贸”联动发展为抓手,积极参与和推动非洲、阿拉伯国家、中南美洲等地区能源互联网建设。要利用好合作组织及全球能源互联网各个联盟平台,加强资源共享、需求对接和项目合作,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