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从成立之初就被赋予意义深远的定位。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按照“水城相融、蓝绿互映的生态宜居之城”的整体规划原则,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更是高标准、严要求。
作为雄安新区水环境治理一号工程,唐河二期项目是推进白洋淀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水电十一局业务领域的全新探索。
担当,是企业使命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让我们的后代,看得见清水、望得见绿荫、记得住乡愁。”是安新县人民魂牵梦萦的事。
2020年5月,雄安唐河二期项目接过一期项目的“接力棒”,科学组织,跑步进场,快速打开施工局面,积极投身到白洋淀的治理当中去。唐河污水库迎来它新一批的“治理卫士”——水电十一局的建设者。
唐河二期项目治理范围长8.5公里,宽150米,沿线被过堤路分为8个坑,主要施工内容包括170余万方的污染土处置,217万方的场内清洁土回填,地下水风险管控及复绿施工。
长达8.5公里的“战场”杂草密布,清除杂草是施工前期的必要工作。然而有些施工区域由于坑底淤泥较多,现场的机械无法进行除草作业。为了推进施工进度,项目部只能采用最原始的人工方式进行清除。现场的工人不够,项目部的干部职工就齐上阵。
项目支部书记黄克峰头戴红色安全帽,穿着反光背心,手持镰刀,猫在半人多高的芦苇和青蒿丛中,劳保鞋下是唐河污水库废弃坑底的淤泥。“黄书记,您看这是什么虫子?”刘强放下了手中的镰刀指着一只虫子好奇地问到。“这个叫草螟,跟蛾子差不多。别分心,赶紧干活吧,要不然今天的这一片是割不完了。”黄克峰笑着催促说。
经过大家10天的齐心协力,最终完成了施工区域53.88万平方杂草的处理,为推进后续的施工任务提供了重要的场地条件。与此同时,堤顶施工道路修复、堤防围挡安装、场外道路修整等工作都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
在长8.5公里,宽150米的治理范围内,沿线被过堤路分为了1-8号坑。其中东侧的7、8号坑重金属砷污染严重,施工时必须严格进行防护。工人们身穿隔离衣、戴着手套,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土壤修复作业,身后是往来穿梭的挖掘机和装载机……
项目部紧盯节点,科学组织施工,在短短40天的时间,从危废开挖到处理完成,共处理重度污染土28463.2吨,提前4天完成了河北省环保厅要求的“6.30”设计结构内重度污染土壤处理节点目标。
在整个施工区域内,天然气管道、军用光缆和通信光缆,高压线路等,依靠测量、技术、调度等人员的共同努力,未造成一处破坏,展现出了项目优质高效的履约水平和责任担当。
创新,是前进力量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唐河二期项目作为全国单体最大、修复因子最复杂的土壤修复工程,成功创造国内土壤修复新纪录,所涉及到的工序更是无前例可循,项目部勤于钻研,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施工区域污染物达到79种,污染土复杂程度国内少见。重度污染土壤开挖处置是项目的首个重要节点目标,但是施工作业的过程当中,面临着可作业区域狭小,需运输污染处理土壤方量大等困难。为解决在工程施工当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项目部技术人员可谓是下了不少的“心思”。
“既然皮带机可以拿来运输砂石骨料,那么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路来运土呢?”项目总工赵伟提出了一个技术设想。
“国内目前好像还没有这方面的先例,如果能够实现必然能够控制生产成本。”项目商务经理段俊说。
经过多次的技术研讨会议和试验效果论证,项目最终提出了运用大型皮带机来进行土壤运输的技术方案。
“哒哒哒……”十数条密闭式皮带机完成了组装并开始进行湿法作业。此项方案从理论提出到实际运用只用了十天,充分展现了项目团队的“技术速度”,不仅提高了土壤运输效率,也解决了施工区域场地狭小,土方内平衡运输困难的问题。
由于污染土壤需运至沧州进行集中处理,单车单程运距达237公里。为了确保安全,项目部要求所有运输车辆悬挂危险品标识、安装GPS定位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了运输安全可控。
“千万不能让施工区域内任何一辆土壤运输车辆失去管控,导致被污染的土壤出现外流。”项目部生产经理王春光时常这样叮嘱
“我们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的双重监管模式,来保障运输安全。”项目安全总监李通说。
线下,项目部和参建各方通力合作,采取五方签字的方式,严格把控车辆的运输线路、运输时间和运输区间。线上,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发了唐河治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对轻度污染土外运、中度污染土内倒运、固废外运和重度污染土外运的所有车辆进行定位,接入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进行轨迹查询,数据可视化。确保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土外运或内倒运车辆按照既定路线行驶,且中度污染土修复后回填区域可追溯。这样使所有车辆的运行轨迹有了一个形象直观、实时有序的监督控制网络。
土壤治理修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项目部采取了精准开挖和精准施药的质量管控方案。为保证污染土的清挖质量,每个区域开挖前先根据设计图纸测量放样,对不同污染程度的污染土采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划分,然后在污染土边界开挖沟槽,检测确定开挖边界,确保污染土清挖到位。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项目部选择了4家药剂公司分别进行了小试、中试试验,最终确定使用修复效果好、养护周期短、含水率影响小的修复药剂,中度污染土修复实现了一次达标合格率94%。
项目部通过一系列的精心规划、科学部署、创新攻关、有效落实,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确保了节点目标的高质量完成。
“蓝绿”,是工程底色
长路漫漫,行则将至。
打好“蓝天保卫战”同样是项目部的一项重要工作。项目安全环保科严格按照市政工程标准,在现场安装2.2米高、长12公里的蓝色彩钢板围挡,并在围挡上设置安全宣传牌、爆闪灯、夜间警示灯、刀旗、喷淋系统等,全力以赴做好安全环保工作。
在土方装运过程中,严格按照“一机一车一喷”标准开展湿法作业,洒水车在重新装水过程中,渣土车不得装运土壤,在洒水车完成湿法作业后方可继续进行。渣土车装运土方完成后,及时苫盖并冲洗完成后方可上路。在进入坑内前,还必须再次冲洗,保证车辆不带泥上路,不带泥进入坑内。稳定固化车间及氧化车间作为一个局部密闭空间,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壤修复过程中的扬尘扩散至大气中。
“污染土治理已经全部完成,目前的施工重点要转移到清洁土的回填上来。”项目经理李晓光说。
项目部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需求,确定了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安排,即寻找用以供应清洁土的取土场。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和施工组织方案对比,最终选择了曹家甸作为清洁土取土场的选地。
为全力推进清洁土的回填工作,项目部投入了大量的人员设备,采取“白加黑”的方式24小时不间断作业,全力以赴赶工期。通过对目标任务的细化分解,战胜了多种不利因素,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争分夺秒,屡创施工新纪录。
“从3月下旬到5月中旬我们总共完成了105万方的清洁土回填,月均量能达到40余万方。”项目部工区主任王飞说。清洁土的迅速回填减少了项目部的生产经营成本,改善了开挖凹处的工程形象。
“河北省环境厅要求我们在5月30日之前完成生态复绿。”项目总工赵伟传达了业主单位的会议精神。
生态复绿是项目主合同的重要节点工作之一。2021年5月1日,项目部正式进入坑底回填的生态复绿工程阶段。项目部对此高度重视,对工程的施工环节、施工程序、工作计划、工作标准、责任划分及完成时间进行了明确安排。经过20天的冲刺努力,坑底54万平方的花草种植任务全部完成。目前已经进入灌溉喷淋养护阶段。
“每一个治理细节的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确保每一片土壤干净’的目标。”雄安集团生态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项目部为科学管控地下水污染,在唐河污水库及周边共设置95口地下水监测井,为相关单位提供实时监测数据,适时开展区域地下水修复治理,消除污染地下水对周边居民带来的健康风险。
走在河堤上,微风拂过脸颊,隐约间仿佛可以听得到种子在土壤中破土而出、拔节生长的窸窣声。在不久的将来,生态恢复后的唐河污水库将在白洋淀外围形成一条生态廊道,这里将变成碧水清波、花红草绿、草长莺飞的休闲游玩好去处。
清洁土完成回填
阻隔回填区施工
土壤一体化修复机
稳定化车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