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旁多水利枢纽绿意盎然,碧波荡漾,群山环绕,犹如镶嵌着拉萨河上的一颗绿松石,在阳光照耀下美轮美奂,格外耀眼。
它被誉为“西藏三峡”,地处拉萨河上游,距拉萨市直线距离约63公里。它是拉萨河流域的骨干性控制工程,也是拉萨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的龙头水库,是拉萨市的大水盆,灌溉着周围65.28万亩的农田,惠及林周、达孜等县(区)431个自然村,为拉萨市区提供8500万方的工业用水,同时兼顾发电功能,对藏中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能源。
水电基础局历时十年心血,参与了该水利枢纽的建设。今天我们看到一座坚实的大坝巍然屹立,横亘于拉萨河,而大坝下面,静静的矗立着一堵最深处约201米的铜墙铁壁,夜阑卧听,默默地守护着大坝安全。
十年再忆攻坚“世界首例”往事
“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漫山的牛羊,黝黑的淳朴笑脸,这是我曾经对藏区模样的憧憬”,旁多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基础处理技术总工孔祥生这样说道。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却有着另一番体会,缺氧、头痛、失眠。常人服用1片安眠药便可安稳入睡,而我却需要2至3片方能勉强入睡,且需要长期服用”。
这里的挑战,远远不止于孔祥生所说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按下慢进键:走同样的路要付出更多的体力,生同样的病要更多时间来恢复,做同样的工作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筹备……
但孔祥生却没有因此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得坚守在这片雪域高原上,一呆就是三年之久。
金秋十月,内地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在西藏旁多早已感受到了冬天的寒意。4100米的高原上,氧气稀薄,风沙肆虐。野外作业,夜间平均温度达零下20多摄氏度。
“面对如此深厚的覆盖层施工防渗墙还是世界首例,采用何种形式的施工导墙?泥浆性能指标需要控制在何种标准?现有清孔和浇筑手段是否适用……”这些一直困扰着项目总工孔祥生。
考虑到首批一期槽施工直接影响着全线工期,在全力推进生产性试验的同时,他及时组织召开工程技术研讨会,在与其他项目班子成员充分沟通后,达成一致意见:在生产性试验基础上,成立技术攻关组,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利用此阶段一鼓作气,隆冬奋战,让具备条件的一期槽段全面开工,同时二期槽段中间主孔提前施工,压缩直线工期,便能在黄金施工季节到来时全面开展二期槽施工,从而使二期槽施工功效提升两倍,带来良好的高峰生产形势。
冬季混凝土施工,用电和保温是关键环节。网电用电缺口大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施工进度,孔祥生多次到当地供电局进行沟通协调,最终得以解决。混凝土浇筑出仓温度必须达到5摄氏度以上方可浇筑,面对西藏旁多地区如此大的温差条件挑战,他与项目团队积极探讨,提出了“包裹式”保温措施——将整个混凝土拌和系统全方位包裹起来;搭建保温仓储放砂石骨料以防止潮湿的砂石骨料冻结成块;混凝土搅拌时添加开水搅拌等,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混凝土出仓温度。
接头管下设和起拔成功率直接制约整体工期,他带领拔管浇筑队人员承担了全部首批一期槽的拔管浇筑任务。冬季施工时经常两个槽段同时浇筑、同时拔管。一个2米长、平均150多米深的一期槽浇筑和拔管下来,所用时间在56小时以上。孔祥生和项目施工人员通宵达旦,昼夜不停,现场机器的工作声也从未停歇。最终旁多接头管成孔率达到95%以上。
“那时候,孔总白天在现场勘查,晚上进行技术研究。他爱干净,平时着装都是一尘不染,但是为了抢抓工期,保证施工有序进行,他脱下风衣换棉衣,皮鞋换塑胶鞋,从施工一线回来,身上全是泥巴,可他却笑称是幸福的泥点子。”拔管浇筑队队长田友刚回忆。
“我们和精准之间隔着个再坚持一点点”
防渗墙固壁泥浆是防渗墙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要想在深厚覆盖层成就超深防渗墙工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防渗墙泥浆的性能。
传统的固壁泥浆在覆盖层比较薄、墙体较浅、地层比较稳定的防渗墙施工中尚可满足要求,但对于许多像西藏旁多这种中国西部基础覆盖层深厚、地质情况复杂、防渗墙深度大等问题凸显的工程来说,常规泥浆的固壁效果、稳定性以及悬浮和携带能力明显具有不适应性。
“我们需要研制一种新型固壁泥浆,既要与周边地层形成稳定固壁体系,保证槽孔稳定,并有效封堵渗漏,又具有很强的携带与悬浮能力,同时它无毒无害,符合现代环保要求。”他为项目技术团队攻关提出了可行性思路。
孔祥生基于多年的固壁泥浆研究经验,已在之前带领团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固壁泥浆——MMH正电胶泥浆,可以解决旁多项目的燃眉之急。但考虑到膨润土的性能多变,旁多地层复杂,为了时刻保证泥浆性能的适应性,孔祥生决然成立泥浆试验组,带头对每一批进场的膨润土多部位取样进行试验,同时对制浆站新制泥浆、膨化泥浆、造孔时孔内泥浆、清孔后泥浆以及浇筑过程中孔内泥浆进行随时、多频次检测,以保证固壁泥浆的使用效果。
第6000组试验,第7000组试验……从泸定项目到旁多项目,为了更好的发挥正电胶泥浆的实效,孔祥生团队不断地进行试验。
项目团队中多为平均年龄为28岁的青年人,施工经验浅,对待新技术有着诸多疑问,孔祥生不急不躁,耐心与其沟通交流。早上7点,他经常带着团队拿几个小锤子,在项目附近的山上沿着山边走走转转,察看地形地貌、分析岩石特性。
一天24小时,有至少一半以上的时间,他与团队是在现场和泥浆试验室里度过的。巨大的技术攻关压力,导致大家都不能睡个整觉。团队里年轻的小伙子个个顶着大大的黑眼圈,拖着疲惫的身体不断地进行重复试验,大家的自信与耐力在不断的损耗和减少着。
“我们和精准之间隔着个再坚持一点点”孔祥生不断鼓励着大家,此刻的他已经连续2天未合眼了。
终于在经过8000多组的重复试验后,孔祥生带领这支年轻的团队攻破了技术难题,使正电胶泥浆更具稳定性。他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大家慢慢靠近,在发现他睡着的那刻,不约而同地保持沉默,慢慢退出试验室,深知这位长者的劳累,不忍心打扰,只想让他睡个安稳觉。
孔祥生对技术的执着,对工程质量和防渗效果的孜孜以求,得到了项目参与各方的充分尊重和认可,也正因为这份执著,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基础处理方案在他的推动下进行优化。同时正电胶泥浆也因使用效果显著,被广泛应用到西藏多布、西藏结巴、新疆大河沿、云南红石岩等多项工程。
光阴荏苒,初心不变,追梦前行,传承匠心。和孔祥生一样,一代又一代的水电基础人,带着这份“执着”、“较真”,持续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勇攀技术高峰,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隆冬作战技术研讨会
孔祥生(右2)在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