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城北紧连有着“八百里瀚海”之称的科尔沁沙地,加上地势低平、干旱大风,让这里常年绿海黄沙,交相争辉。散布其中的几个村子,因恶劣的气候和生态,一度面临“消失”,彰武县也因此被称为辽宁的风口和“沙窝子”,沙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全省沙化面积的1/4。
彰武县的母亲河——柳河,在科尔沁沙地一路穿行,又在彰武县蜿蜒盘踞数百里,最终注入辽河。柳河携带了大量泥沙,每逢汛期,河水夹沙而下,每立方米最大含沙量达1440公斤。在辽河众多水系中,柳河水最少、沙最多,被称为“北国小黄河”。
2020年,彰武县全面启动柳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沿河70公里堤防生态带,打造城区段4公里景观带,并在满堂红镇、大冷镇、冯家镇开发5万亩水田,形成50余平方公里湿地。这项工程建成,将彻底改变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工程。
电建市政管道公司作为建设单位之一,承接了彰武县满堂红镇和大冷镇旱改水项目土地整理工程一标段任务。公司迅速组织集结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坚”的专业队伍,在凛冬二月扎根北国。
如何防沙治沙用沙,又如何将这万亩黄土变成绿水青田,这份试卷摆在了彰武项目部的面前。
一
当然,做好这份答卷并不容易。恶劣的自然天气便是项目部遇到的头号难题。
“天寒地冻,这是我能想到最恰当的词语了。”彰武项目的现场管理人员郭鹤华这样描述二月的彰武:“在东北待这些年了,我从来不觉得冷。来了这儿我才知道什么是寒风刺骨啊!”
二月的彰武县,气温全天保持在零度以下。低平的地势,来自西北的凛冽寒风像一把锯刀长驱直入,撕裂棉衣外套,割在项目部每一位员工的肌肤上。
但最冷的不是白天。为方便工作,员工们将现场住所选在了不远处的一座农家院,环境十分简陋,甚至没有暖气。当夜晚来临,冷风迅速消散阳光的温暖,室内气温最低可达零下20度。十几个小伙子裹着棉衣棉裤也无济于事。深夜在屋里,除了窗外的风声呼啸,只能听得到牙关打颤。
低温不仅仅给项目员工身心带来极大考验,给现场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一个棘手难题——冻土。
因为当地农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情况严峻,为了能将“旱地变水田”,需要将原有表面沙土全部清理干净,换上高质量的有机土壤。项目部提前进场组织挖掘机,在凛冬二月进行换土试点工作。可没想到才挖下去不到三十公分,冻土层便显露出来。
阜新降水虽然少,但冬季气温低,蒸发量不大,土壤中的水分混着沙土岩石在低温中结冰成块,极为坚硬。
“根本挖不动,挖机和冻土一碰撞啊,直冒火星子!”郭鹤华指着旁边的PCCP管说道:“比这大家伙还硬,甭管是锤是凿,工具都坏了,冻土才只砸开薄薄一层。”
这样硬干、蛮干是不可取的,不但推进不了进度,还会造成施工成本急剧增加,项目部随即召开现场工作推进会,分析现场冻土特点。彰武的冻土为季节性冻土,随着气温慢慢上升,冻土层也会快速消解。
项目部根据当地天气预测情况,科学策划开工时间节点,同时多方协调征地、机器、人员,为开工大干“铺平道路”。
天气渐暖后,项目部根据事先开挖的试点田情况为参考,一观察到冻土消解便立即动土开工。耕平机、挖掘机、推土机,一百五十余台机器在1.2万亩沙地中有序排开,在“抢抓工期、大干百日”的号角中咆哮轰鸣。
二
本以为开春之后便能开始正常施工,但项目部又迎来了第二个难题,沙尘暴。
一到春季,八九级的大风从科尔沁沙地一路南下,数里宽的柳河河道化作风沙策源地,形成规模巨大的沙尘暴,遮天蔽日向彰武县袭来,黄沙满天翻滚,白昼俨如黄昏。
彰武县北甸子村村民陈其华说:“那个时候,推出来的路,一宿风沙,第二天就找不到了;埋下的种子,第二天就被风掀开了,刮走了。”
项目部员工初来乍到,只对当地的沙尘暴天气有所耳闻,还未与其“正面交锋”,尽管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也佩戴了口罩、防尘眼镜等装备,但还是被突如其来的漫天黄沙打了个措手不及。
3月26日下午1:30,现场管理人员王嘉伟、赵桂强和往常一样到现场对上午土地换填情况进行复测。王嘉伟无意间发现西北方向远处天色有些泛黄,但二人并没有放在心上继续着手头的工作。可没想到,转眼功夫沙尘暴遮天蔽日奔涌而来,还没等两人回过神,打了个趔趄就被吹进风里,风里夹杂的都是沙粒与黄土,死死裹住两人身体。
两人见状,拔腿向村子跑去,想找地方就近躲避,但1.2万亩的土地一望无际,加上黄沙遮眼,一时间无法分清方向,情况十分紧急。好在紧急之中,两人发现前方有其他标段一家施工单位刚刚开挖的坑道和一节混凝土管道,二人急忙跳了进去,钻进管道内躲避,并向项目部发出呼救,这才躲过一劫。由于无法明确具体位置,经过项目部全体人员近两小时的搜寻,终于在坑道中找到了两人。此时沙土已经将坑道掩埋大半,完全没过两人胸口,如若晚来片刻结果不堪设想。
然而,沙尘暴带来的危害不仅于此。
一次大规模沙尘暴能够轻而易举的的把项目部多日甚至数周的努力化为泡影:先前耕平的地块因为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黄沙,超出了设计标高;田块间早已压实平整的道路,被大风和风沙侵蚀的面目全非;为后期防止U型水槽而挖设的坑道也被沙石黄土掩盖,没了踪影。
这对项目全体人员士气和信心的打击是难以估量的,眼看阶段性验收在即,而一场风沙将工作进度“打”回了几周前。许多员工面临巨大压力和思想波动。
三
60天,6500亩土地整理、35公里道路施工、56公里U型槽安装、51公里排水沟开挖及配套管涵,面对如此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项目负责人高超能做的并不多。
“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干!”,短时间改变不了外部环境,高超决定以“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的心态,从项目内部着手,稳定队伍思想波动,提升团队军心士气,用仅剩的两个月把“鱼米乡”的梦想变为现实。
为提振军心鼓舞士气,项目班子整体搬离项目部,来到现场与项目部全体人员同工同吃同住。项目负责人高超分批次、分情况与员工交流谈心,稳定员工急躁情绪,询问他们工作、生活、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帮他们排忧解难。定期组织项目部职工进行座谈会,对施工过程中的疑难点以及大家关心关注的后勤保障问题进行解决。同时紧急购置一批防护物资,包括防护服、防风镜、面巾、过膝军靴等,切实保护现场人员人身安全。
同时项目部向当地村民、气象部门详细了解沙尘暴天气出现的频次规律,合理安排工期和施工顺序;总结沙尘暴天气来临预兆,提前做好人员设备安全保护,随后迅速组织上百台机械进场,抢抓节点工期,再次掀起大干热潮。
很快,项目部全体人员调整好状态,回到现场面对沙尘暴过后的一片狼藉。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击退他们,反而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了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心中的苦。这更加坚定了项目部治沙还田、创建“绿水青田”的信心。
项目部现场管理人员早六点协调设备和人员施工,一直都晚六点才能回项目部休息,有时中午累了,便几人背靠背坐在田埂上打个盹,在施工高峰期,傍晚简单休息后还要回到现场继续盯夜班的施工作业。
另外,由于现场地点偏僻、环境恶劣,板房搭不起来,又没有像样的楼房和住宅可以租用,因此办公、生活条件甚至可以说有些艰苦,20多个人,几人一堆儿挤在一起睡大通铺,租的民房里卧室到客厅都挤满了人。餐食也十分简单,在忙的时候中午一个窝窝头就对付过去,又从匆匆赶回现场。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沙慢慢清理殆尽,露出土地的模样。接着是土地平整、粘土置换、渠道建造、田间道路……所有工序在项目部团结一心的协力合作下稳扎稳打,按期推进。
6月20日,电建市政管道公司彰武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各地块提前10天通水泡田完成,正式移交种植方。终于,原先一眼望去连着天边的沙土地,已然是无垠的绿,大风吹来的不再是黄土砂石,而是阵阵稻谷清香。
凌晨因彻夜寒风紧咬的牙关,坐在田垄上啃着窝窝头研究图纸的午后,黄沙漫天中一次次穿行往返的匆忙……电建市政人为建设祖国大好河山奉献年华岁月的画面,一帧一帧将风沙漫卷变成鱼米之乡,让谈沙色变成为点沙成金。沧桑巨变与风物流转,恰是中国电建献给建党百年的最好礼物。
治理前
治理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