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规划建设> 企业

奋战黄河第一坝

水电基础局 发布时间:2021-11-03 11:33:04 作者:项子琛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民族的母亲河,源源流过华夏历史五千年,纵贯5464公里之后入海。自古却并不“性情温良”,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使下游河床逐渐抬高,甚至高于乡村、城市,一有大水必泛滥成灾。水电基础人40载,巩卫“母亲河”上游绿色屏障,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长卷逐渐映入眼帘。

一句“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从此拉开了防治黄河水害,兴修黄河上游水利工程的序幕……

以坚韧赢开端,试验取得阶段性成功

龙羊峡水电站始建于1976年,距黄河发源地1684千米,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人称黄河上的“龙头”。两岸山壁陡峭,如刀砍斧劈,周围乱石横布,犬牙交错,危石峥嵘,最窄处仅有30米左右,两岸相对高度约300米,最高可达 800米。

龙羊峡水电站坝高178米,亚洲第一高坝。主坝长396米,左右两岸建附坝,大坝全长1227米。可把黄河上游13万平方公里的年流量全部拦住,形成一座面积380平方公里、总库密量247亿立方米人工湖,电站主坝为砼重力拱坝,为使建筑物达到设计的挡水效果,需要对坝体进行灌浆施工,其工程的最后阶段更是制约电站按期下闸蓄水的关键节点。

兴修龙羊峡大坝时期,国家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不久,工农各业百废待兴,物资匮乏生活清苦,西北尤甚……

龙羊峡地区海拔2700米,缺氧27%,寒冷期长,风沙大,生活条件艰苦,所住营地“干打垒”(一种用土垒起来的简易房,墙壁由土坯块垒成,屋顶是油毡纸,密闭性不佳),经常一阵狂风刮过,桌上、床上覆盖的灰尘有“一枚硬币”那么厚。

施工生活区与营区相距甚远且分散,工作面分布在上下游数公里,高差170米的峡谷之中,施工栈桥在半空中悬浮,走路必须全神贯注,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落掉入陡峭的山崖。

“大多数没有到过这里的人眼中,它只是一个水库,但在我心中,它是一片海。”1983年,时任水电基础工程局副局长生广学带领局里半数以上的职工来到黄河龙羊峡水电站负责大坝基础灌浆施工,该工程作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技术最复杂的水电工程项目,受到中央的直接关注。

“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我还是头一回见到”,刚来到施工现场生广学就犯了难,自从主坝坝基开挖以来,许多重大的工程地质问题接连被发现,尤其是龙羊峡水电站坝址有8条大断层,人称“八大金刚”,断层F18、F71、F73、F120、岩脉A2、裂隙劈理密集带G4等,拱坝对基岩的承载和抗变形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对这些地质缺陷进行处理加固,但怎样处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当时无任何经验。这大大增加了这座“亚洲最高坝”灌浆施工难度。

82年6月,生广学带领技术团队打响了龙羊峡现场灌浆试验的“第一枪”,技术团队对灌浆效果进行了压水试验检查、大口径钻孔检查、岩体超声波测试、弹性模量测试等多项科学试验,获得了大量的技术数据。

“大坝地质条件极差,堪称国内外罕见,要进行技术创新,监测坝体本身的形变”生广学和他的团队做出最终结论。

自此,国内第一例高精度检测孔——倒垂孔在龙羊峡诞生,为检测水库大坝原位变形,提供长期观测。直到目前,该垂线监测系统还在监视着这龙羊峡的“一举一动”,确保它安安静静地在那里为人民服务。

时任水电基础工程局副总工程师、龙羊峡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王志仁曾这样回忆那段岁月:“我们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进行这项试验,其间克服了生活、技术上的许多困难。试验施工采用两班制,每班工作12小时,每天白天我寸步不离工地,夜班就换指挥部工程师夏可风来倒班,我们就这样配合坚持到了胜利。”就是秉持“敢于吃苦、能打胜仗”的铁军态度,灌浆试验获得重大突破,生广学又喜又急,喜的是试验取得了成绩,为后续施工奠定牢不可破的基础;急的是试验资料被其他参建单位收集起来,发表文章,而我们自己却无声无息。

“要多出成果总结,你看我们干的工程是多好的资料,这是我们的成绩,我们要写文章,不能只看别人的文章。”生广学用火热的激情激励当时的技术团队。团队中也营造起了技术理论学习、研究的氛围,写作和发表了多篇有一定技术价值的文章,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以良心稳地基,确保下闸蓄水创多项首次

试验成功后,坝体左右岸断层、主支廊道内灌浆等工程开始同步有序进行,施工面大多都在隧洞或廊道中施工,大坝底下和两岸,挖掘的隧道迷宫般纵横交错。洞子里阴暗潮湿,地质薄弱,不少地段开挖中发生塌方,一些水电工作者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几乎每天都要经过这些地方,我就在那里工作,作为总指挥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主坝灌浆施工,确保电站装机投产是我的第一责任。”生广学说到,“但是我首先需要保障的就是职工、工人们安全,所以我要时刻了解工地上发生的一切事情。”

“俗话说地基不牢,地动山摇。地基不稳,坝摧水涌。”灌浆修复工程是隐蔽工程,往往是只能凭借浆液的压力、流量等指标进行控制,凭借着操作人员的经验决定施工的进程,决定用材的多少,判断工作是否已经完成。

“对于当前的灌浆施工,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我们都能看出一些问题,我们要除旧布新。想要健全制度,就要与违反制度的行为作斗争”面对当时还没有实行监理制度的环境,原基础工程局副局长、时任龙羊峡项目工程组工程师夏可风阐述了他对灌浆质量把控的理解。

后来的日子中,他参与编写《单元工程质量评定标准》把规范要求统统纳入进来,革新了灌浆施工质量检查和评定方法。

龙羊峡水电站作为当时水利部工程“头号工程”,国家对它的重视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投资巨大、体量巨大,更因为它的施工难度也是“前所未有”,坝基防渗处理、坝基不良地质段处理事关工程安危。千里金堤溃于蚁穴。几年的施工时间里项目团队始终警钟长鸣,丝毫不敢懈怠,保证了质量、安全零事故,圆满地完成了工程任务。

1984年,为了向局内外汇报宣传龙羊峡的施工情况,生广学主持指挥部克服困难创办简报《战龙羊》,那时候,没有电脑打字,只能使用蜡纸在专用钢板上刻字油印,刊头字是用一块肥皂刻章盖印的。这样一份简陋的小报,前方后方员工争相阅读,为确保龙羊峡灌浆施工完成这一最终目标凝聚人心。

“我们终于胜利了。”1986年4月,经过1400多天夜以继日的努力,龙羊峡灌浆施工任务全部完成,为工程正式开闸蓄水打下坚实基础。

忆往昔峥嵘岁月,全程参加建设龙羊峡项目的夏可风曾这样总结:“龙羊峡项目我们创造了许多国内首次:首次将孔口封闭灌浆法扩展至火成岩地区应用;首次使用高压水泥灌浆、高压水泥灌浆加树脂化学灌浆技术加固断层破碎带;首次在全国钻进成功了深度达82米的高精度观测孔——倒垂孔。这些总结出来的施工方法后来被吸纳到行业技术标准中,在全国推广应用。”

2003年后,公司承建黄河上游拉西瓦水电站灌浆处理工程,通过改进钻头工艺及“差额考核”等创新为黄河上游水利建设继续贡献着“基础力量”。

如今,龙羊峡大坝依旧屹立在青海高原之上,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把好“首关”。建设者们奋战在这里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但被他们开辟出来蜿蜒险峻的山路依然存在。

水电基础人践行国家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战略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俯瞰今日龙羊峡(图片来源网络)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