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现实的路,还是人生的路,不可能都是坦途。总要穿过那片荆棘,总要越过那道沟壑。
说起中国电建成都院两河口移民代建项目中的集镇建设及搬迁之难,肖伟脑海中总会闪现出瓦多镇水源抢险中那次天堑救援的惊心动魄。
水,来之不易
两河口移民代建工程含6个集镇建设,其中瓦多新集镇是最大的集镇。瓦多集镇新址位于鲜水河右岸,地处瓦多乡政府上游约2.5千米,通过约7千米乡村公路与雅江——道孚县道相连,距下游雅江县城约50千米。
成都院总承包两河口瓦多集镇外部供水项目从吾麦沟取水,取水口处高程约3276米,在取水口处建底格栏栅坝,通过引水暗渠引至沉砂池,经初步沉砂后,经长约4.2千米的输水管线引水至现瓦多集镇后侧高程约3263米处缓坡地建净水厂,经净化和消毒处理后为集镇139户755名村民解决生活用水问题。
瓦多集镇供水的建设,本就艰辛,要从海拔3000多米左右的山涧海子引水到瓦多集镇,须修建栈道,而栈道的修建是在悬崖里凿出来的一条小道,不足50公分宽,很多过不去的地方就是用几根直径15公分左右的树干搭接在悬空部位,无无任何护栏、扶手。那刀削般的悬崖拔地而起,上顶云天,危峰兀立,令人望而生畏。
远远地望去,那悬崖是那么高,那么陡,好像是被人用巨斧劈峭过似的。走近些,只见云雾缭绕,犹如一把利剑,耸立在云海之间,路途相当险峻,路旁一侧便是万丈深渊,如遇雨季沿途路滑,就连当地老百姓都不敢轻易进山。
急,有人被困
7月是雅江县最美的季节,明媚的阳光照射在鲜水河的水面上,缕缕金光张扬奔放,也照耀在瓦多乡孩子的脸上。欢声笑语中玩耍的藏族小朋友,调皮地挽起裤脚、脱下鞋袜,在水龙头旁去感受那清凉洁净的山水,微风吹过脸颊。
22日16点19分,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一室静谧,时任成都院两河口移民代建工程部副部长的肖伟接到电话——“瓦多新集镇唯一生活水源停水了”。
为避免引发群体事件,肖伟立即安排分包施工单位组织两名施工人员,带上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及维修工具对输水管线沿线开展排查与维修。
18点03分,又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施工人员报告:施工人员因修复山洪冲刷出现破裂的输水管线后,沿途返回经过河沟时,一名工人不慎被山洪冲至河沟内,被困于河沟一侧一块大岩石崖腔下。
所幸通过河沟时身上系有安全绳才未被沟内洪水吞噬,由于水流湍急无法攀越岩石绕行上岸,加之山沟里常年无日照、气温较低,白天温度只有几度,如果进入夜晚温度会更低,且被困人员浸泡于冰彻刺骨的水下,被困人员一旦体温流失过快,后果不堪设想。
时间一秒一秒流失,天色渐渐的阴沉了下来。救,沿途悬崖峭壁好似天堑,安全风险十分突出,可能导致更大的伤亡。
接到险情报警,在雅江县城总承包洞口营地,大家讨论着救援方案。声音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嘈杂,有的人开始徘徊。“必须救人!”肖伟说道,“我们必须第一时间进行救援!”
救,科学果敢
在二滩国际多年的现场管理经验,肖伟知道:入夜后高海拔的救援虽有一定风险,但只要科学施救,一定能把这位工友抢救出来。
肖伟和队友们立即收集10余把电筒、安全带、安全绳绳和若干增加热量的干粮以及保暖用品,从雅江县城出发,在车上制定救援方案。同时,安排另外两名分包商施工人员在瓦多集镇待命,做好救援准备工作。
从县城到集镇的车程大约1小时,从集镇再到取水口施救点徒步又需要约1小时,这样得至少两小时才能到达。时间紧迫而天色已深。气温降至冰点的雨夜,在这场生与死的考验中,救援队伍拧成一条扎实的绳,系上对生命的渴求,拼命地往回拉扯,绝不放手!
将救援绳盘成规整的半身长绳圈,将绳圈等分红两股,使之成为一个8字形的背带,将伤员的两条腿别离穿入两股绳环中,再运用另一根绳将伤员与担负者穿插相连,肖伟冷静地指导队友制作成的简易担架发挥了关键作用。事后提起细节,他憨憨的一笑,这只是野外生存必学技能。
此时河沟内洪水咆哮,白浪翻滚。手电筒照着被困人员脸色惨白嘴唇发紫,一直张着嘴巴在说着什么,但根本听不见一点声音。按照既定的方案,两根安全绳一头捆绑在救援人员的腰上,将前面做的救援简易担架套在被救援人身上。
另外一头一根绑三人,两根就是六人,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掌握好发力节奏均衡发力,一点一点把被困人员从山洪河沟内拉升至岸边。伤者及时送医,没有生命危险,这些临时应急救援队员们才默默地离开。
两河口移民代建项目助力脱贫攻坚,成都院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修医院、建学校、架供水管路、修种植基地,雅道线上的隧道、桥梁、路基就是我们挥洒青春的见证。
2021年10月底,随着两河口移民代建首批高海拔集镇顺利通过初步验收,标志着两河口移民代建工程取得阶段性胜利。每当回忆起成都院建设者进驻两河口工程的点点滴滴,肖伟和他的队友有几多感怀,但更多的是自豪。
瓦多新集镇的水源来之不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