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作为在川央企的中国能建西南院,也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共凉山州委、凉山州人民政府的感谢信。信中对西南院在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自参加这场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战以来,西南院始终肩负央企的责任与担当,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聚非常之力,施非常之策,尽非常之责,下非常之功,对症下药,多措并举,开展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党建扶贫和移风易俗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帮扶活动,全面帮助定点扶贫村凉山州雷波县马处哈村高质量退出贫困村序列。
该村曾是凉山州“49+1”极度贫困村之一,这里悬崖峭壁、土地贫瘠、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曾经出行难、饮水难、住房难、通信难、上学就医难,是典型的“五难村”。160户763人村民中有109户536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70.24%。村民世代与贫穷为伍,2015年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0元。
2017年9月,西南院按照四川省国资委的安排部署,定点帮扶马处哈村(异地搬迁后改名为桃园新村),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的战斗中。漫漫四年扶贫路,西南院以参与者、见证者的身份,帮助这里的人们实现摆脱贫困的梦想。回首四年扶贫路,无数感人的故事和难忘的瞬间历历在目。
产业致富过上了新生活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西南院始终将产业发展作为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四年来,西南院捐赠了270余万元作为贫困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桃园新村建立起了彝绣、肉兔养殖、民宿和村史馆农旅结合等特色产业。
之前村民靠天吃饭,如今有了产业,村民们吃上“产业饭”,端稳“致富碗”。通过发展新产业、探索新模式,受扶地实现了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丰富了贫困村产业类型,改变了贫困村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提高了贫困群众的劳动附加值,拓宽了村民的致富渠道,村民之前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如今标准生产、科学致富,实现了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进化升级。
要实现产业市场终端的拓展,“渠道”和“品牌”必须“两手抓、两手硬”。为拓展扶贫产品的销售渠道,西南院不断努力开拓消费扶贫新阵地,不仅成功进驻“能建商城”电商平台,除了向兄弟单位推荐,还号召公司职工积极购买,帮助桃园新村彝绣坊推销桌旗、围巾、围裙等彝绣产品。
同时,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探索扶贫产品的品牌化发展,西南院帮助桃园新村彝绣坊注册了品牌,制作了产品宣传微信,以全线营销的创新模式开展消费扶贫帮扶工作。通过帮助受扶地产业打开销路、打响品牌,让产品实现了品牌溢价,激活了产业扶贫的内生动力,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力。
贫困村走出来的第一位高中生
2020年6月,52岁的贫困户黑来作巫家大女儿马黑惹子,以581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雷波县最好的高中——雷波中学,成为村里第一位高中生。马黑惹子在2019年7月参加了西南院举办的“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游学活动,活动让她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立下了要考上四川大学的志愿。回到家后的马黑惹子更加努力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如今考上高中让她距离实现梦想更近了一步。
像马黑惹一样渴望知识的贫困家庭学生,西南院做到了应帮尽帮。西南院持续开展了“金秋助学”、“青春力量·温暖童心”和“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游学、假期作业辅导班和兴趣班等一系列教育帮扶活动,帮助村内学生家庭减轻负担,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开拓视野、启迪心智,在村里营造出“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
山里的土特产变成了城里的抢手货
2017年11月,马处哈村的贫困户阿土曲格可乐坏了,因为他家一直愁销的山羊,一下子卖了4万多元钱。这源于西南院以“以购代捐”的方式,用略高于市场的价格买走了村民所有滞销的山羊。
贫困村的产品如何变成商品,一直是困扰村民的难题。参加帮扶工作以来,西南院连续四年、五次在雷波县开展“以购代捐”,先后出资370余万元,购买山羊、牛肉、土鸡、土豆等农副产品,打通了当地贫困群众农副产品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了产品滞销的难题,为贫困群众增加了收入。“以购代捐”把当地老百姓的产品变成商品,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家庭经济收入,还帮助新村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今后,西南院将持续关注桃园新村的发展,深入思考脱贫攻坚如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并不断奉献智慧与力量,与雷波县一道绘就彝乡更加壮美的画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