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逐渐暗淡,尼泊尔加德满都城市的灯光亮了起来,整个城市从白天的喧闹中渐渐安静下来。忙碌了一天的尼籍助理毕和下班回到家中。
三岁的小儿子急忙跑了过去扑到爸爸怀中。“爸爸,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你了。”小儿子急切地向爸爸报告。
毕和与他的妻子曾在中国留学四年,对中国有着深切的感情,回国后心里一直挂念着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是家庭里每天必看的节目。没想到,今天在节目中竟看到了丈夫的身影。
在“ 新闻直播间 ”节目中,毕和作为电建海投公司上马相迪项目尼籍员工代表,向记者介绍他在公司工作情况。他说“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我希望我在这个公司(工作)到退休,到老一直工作。还要努力工作,还要学习更多,所以希望明天会更好 ”。
的确,这也是他在项目公司最真实的感受。
初入项目,快速完成角色转变
2020年,毕和从中国四川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归国,当时恰逢项目公司综合管理部正在招纳员工。参加面试的他显得格外拘谨,眼神躲闪地介绍了自己的学业后,他说:“我虽然没有经验,但我不怕吃苦,我希望能得到这个机会,在工作岗位上学习积累”。他的谦虚和不畏艰难的劲头打动了面试官,成功成为了综合管理部的一员。
进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天,整个办公室快节奏的氛围让他觉得无所适从。没有了老师的耳提面命,新岗位的一切是那么的新鲜却又不知从何做起。
项目公司安排的“导师”解决了他的困扰。按照“一石三柱”人才培养机制,项目公司为他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作为“导师”,帮助新人熟悉公司制度,掌握业务技能。“导师带徒”制度让他迅速转变角色,快速地适应了工作岗位。
独当一面,有成就也有获得感
上马相迪A水电站装机容量5万千瓦,电力主要供应首都加德满都和第三大城市博卡拉,在尼泊尔电力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电力生产的正常开展,项目疫情期间采取封闭管理。
项目中尼方员工共100余人,防疫物资的采购成为疫情期间棘手的问题。尼泊尔市场容量小,依赖传统线下销售渠道,中小卖家是市场主要销售主体。一方面是卖家愁销路,一方面是买家愁渠道。
毕和不畏艰难,为了做足物资储备,他跑遍了大街小巷,一家一家询问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寻找到供应链上游卖家,不仅解决了上马相迪项目防疫物资采购问题,也为合作单位搭起了便捷采购通道,使大家在疫情当下能安心工作,健康生活。
除了物资采购,毕和还负责项目车辆、后勤、签证管理等综合事务。两年的锤炼,他已经从职场新人转变为业务骨干。每天的工作满满当当,他却充实而快乐。
“跟我的同学们相比,我的收入高出很多,家人的生活水平也有明显改善。”谈起薪酬,他毫不避讳地说。与能力相匹配的薪酬待遇让他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
中尼融合,是我最欣慰的事情
“我最欣慰的事情,是项目公司中尼方员工深入融合,大家文化上有差异,但工作上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就都有干劲”毕和说。
上马相迪项目公司大力推进属地化建设,为尼方员工明确职责,敞开职业晋升通道,尼方员工在项目公司中承担着重要岗位。
心相通,情相连。每逢中国和尼泊尔传统节日,项目公司中尼员工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亲如一家。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上马相迪项目公司实现了一项又一项突破,得到了当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赞誉。2022年,项目公司提前54天完成协议年度合同电量,截至2022年11月16日,项目累计发电量达到20亿千瓦时。
近期,尼泊尔副总统亲自为项目公司颁发“水电行业特殊贡献奖”,表彰中国电建成功开发上马相迪A水电站,为尼泊尔水电行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毕和特别喜欢海投哲学中“谦虚的外表,骄傲的内心,勤奋的工作”这句话。他说,这是电建人的真实写照,也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开饭啦”,妻子的呼喊将毕和的思绪拉到眼前。妻子端上了美味的食物,一家人的餐桌上一片欢声笑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