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规划建设> 企业

王建华:沿着山河的方向

北京院 发布时间:2022-12-26 14:14:11 作者:阿勇

汹涌奔腾的江河,连绵起伏的山脉,星罗棋布地散落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它们蕴含着点亮万家灯火的无限能量,也镌刻着无数水电人的孜孜以求与探索。前不久获得中国电建集团“最美电建人”荣誉称号的王建华就是水电人的一个代表。

北京院特级专家、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经理王建华,在30余载的工作生涯中,与众多建设者一道,迎着山河的律动,将灯火联结成星空,带着对水电事业的全部热忱,悄无声息地汇入时光之海。

启程:山河“结缘”

20世纪90年代初,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初出茅庐的王建华参与到了工程建设之中,担任水道专业负责人。

这座承担着北京地区重要供电任务的抽水蓄能电站,被誉为“点亮北京的最后一根火柴”,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彼时,大学毕业不久的王建华,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热爱,为“这根火柴”的建成汇聚了星星之火。

从此,在那个梦想升腾的年代,王建华结下了与水电的不解之缘。

缘分凝结在岁月,融进了时光,沿着山河的方向,延伸到了琅琊山、张河湾、西龙池等项目。

“院里大部分的抽蓄项目都参与过”,王建华说。像众多水电建设者一样,长期以来,王建华坚守一线,在一线摸爬滚打实现自我提升,在一线协作奋进体会团队涵义。如果说十三陵项目为王建华开启了“水电之路”,那么接下来参与的这些项目则为他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行业经验。

多年后,琅琊山的浩然雄姿、张河湾的点点波光、西龙池的巍巍群山……始终留在王建华的记忆里。这些项目的建设与落成,也为抽水蓄能行业擦亮了名片。

“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为国内首次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面板防渗的工程;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是世界首座采用沥青混凝土面板简化复式断面全库防渗的工程;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是国内首次在岩溶地区上水库采用垂直帷幕局部防渗的成功案例……”说到参建项目,王建华“如数家珍”,那些镌刻在流金岁月里的记忆和不曾改变的初心一样,未曾褪色且历久弥新。

光阴荏苒,岁月流转就像东去的江河,从不停息。王建华的成长,伴随着北京院抽水蓄能业务的发展,背后则是中国水电建设波涛翻滚、奔涌前行的激流。来时一片荒芜,去时万家灯火,这份属于中国电力建设者的荣耀,将传承永续。

超越:攀登高峰

如果把抽水蓄能项目比喻成一座座高山,那么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落成,无疑是“群山之巅”。

从2006年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可研工作开始,到2021年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王建华先后任职丰宁抽水蓄能项目副经理、设总、项目经理、主管副总工等多个角色。站在这座“高峰”前,王建华和团队将如何更好地发挥设计的“龙头作用”?

建设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在其他项目上没有遇到过的难题。

地下厂房开挖过程中,受区域地质环境复杂、围岩完整性差、岩体蚀变、不利地应力等共同影响,建设之初,地下厂房出现了以往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没有遇到过的较大围岩变形;

水库泥沙淤积严重,如果维持原有的水库运行方式,经计算分析,40年后,水库调节库容将损失殆尽。

……

一个接一个的难题,王建华坦言有过痛苦、挣扎和徘徊。在无数个一筹莫展的深夜里,辗转反侧。凝望窗外,山间那浓重的夜也无力解答这些问题,徒留月色冷眼旁观。

作为项目经理,他必须带领团队突破重围,解决困难,这对于王建华和团队来说,不是一场战斗,却胜似一场战斗。

令人头疼的地下厂房开挖,历时4年。王建华带领团队从地质赋存环境、关键块体稳定、开挖变形与应力扰动机制及加固效果,到岩体分级、地质结构、节理裂隙、断层等地质环境因素、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其与厂房轴线方向的空间关系等方面系统研究,因地制宜提出了加固措施,保障了工程的施工期及安全。

针对泥沙淤积,团队经过研究论证,提出通过设置拦沙坝将下水库分为蓄能专用下水库和拦沙库两部分的设想,并从设计的角度提出拦沙库上游S形河道就弯取直,设置导沙明渠,和下游泄洪排沙洞组合,增强了排沙能力。

同时,由团队设计的智能照明系统创造出智能运行、方便维护、节能、安全、舒适的光环境;绿色电站建设效果初显,一个集生态环保 、草原特色的抽水蓄能电站全面建成。

此外,依托丰宁抽水蓄能项目,王建华正在组织团队申请10多项发明专利,这将为北京院在抽水蓄能行业领先地位再添新的优势。

16年风雨兼程,个中滋味,或许只有王建华自己能够体会。筑国之重器不仅仅是一个闪亮的标签,它需要信念与热忱,需要技术实力,需要凝心聚力的团队,要被时光消磨,更要有抵御消磨的耐力、毅力和勇气,这不是工程建设的技术,也不是项目管理的艺术,这是一份情怀,水电人的情怀。

尽管在包括王建华在内的大部分建设者口中很少听到情怀二字,但多年来陪伴着一路走过的那些时光,却默默见证了所有。

本色:续写精彩

曾经一位登山家在被问及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说道,因为山就在那里,后被引用为名言,被人们所传颂。

如果对王建华有一定的了解,或许会觉得他对水电事业的初心和热情跟这句富有哲理的回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从未停止“奔波”,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户外,“我喜欢冒险,去没有人去过的地方”,王建华说。在人迹罕至的无人区,他行走在茶马古道,夜晚“蜷缩”在睡袋里,一路“惊险刺激”,至今仍津津乐道;在海拔四千米的雪山,他和同事们相互搀扶,穿越了高寒缺氧的险境,完成了查勘任务。在无数个被揶揄为穷山恶水的地方,王建华却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有人说,工程师的论文写在大地之上。多年来,包括王建华在内的众多水电建设者,他们的“论文”写在巍巍群山、滔滔江河之上,写在了用脚步丈量的每一寸土地上。他们的探索与热忱从未停息,就像年过半百两鬓微霜的王建华,至今仍“奔波”在路上。

2022年,王建华的行程依然忙碌,脚步依旧匆忙。他的身影活跃在项目查勘路、项目评审会、电站建设考察途中……王建华的微信“朋友圈”,一年里有四季如春的南国、冰天雪地的北疆、和风细雨的江南、白山黑水的东北……那是他的“水电之旅”,也承载着不渝的初心和追求。

因此,如果有人问及上述同样类型的问题,答案或许是,“因为山在那里,因为水在那里。”

躬耕水电事业30余载,王建华主持设计了多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同时参与了北京院目前已建、在建和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抽水蓄能电站的评审工作,国内多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审查、咨询和评估工作。主持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多个省部级奖项……如今,“最美电建人”为他所获荣誉再添一笔。

何谓“最美”?与其说获奖的是个人,倒不如说是一类人、一个群体,也代表了一种态度。谈奉献他们觉得“矫情”,可他们实实在在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作出了贡献;谈理想他们觉得遥远,可他们能够为了一个目标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与坚持;谈情怀他们觉得“清高”,可是没有情怀的加持,多年来又怎能在筚路蓝缕、风雨交加的路上负重前行?

这是一种执着,一种追求,就像江河无语东流,却成就了海的博大。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