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锋又获奖了,这回是“全国技术能手”。
“能征敢战 行家里手”。我觉得对于李祖锋,这样注解“能手”很贴切。李祖锋项目多、论文多、专利多、获奖多。他却将这些已有的成绩当做进步的台阶,眼光始终看向未来,看向更多的亟待填补的“空白”……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李祖锋长期工作在艰苦、偏僻的生产一线,天涯绝地的野外就是他的工作台,越野车内就是他的办公室。参加工作22年来,积累了丰富的高原高寒和少数民族地区测绘工作经验,在高山峡谷复杂环境工程测量、精密工程测量、变形监测等方面已形成突出技术优势。
“寒风如刀面如割”——艰苦环境勾勒下的时光轴里,李祖锋先后主持完成了100余项国家大、中、小型能源及基础设施工程测绘工作,成功解决西成高铁秦岭超长隧洞、拉西瓦水电站等多项工程测量的重大技术难题。李祖锋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鲜活代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从科研理论走向中国实践,“论文写在大地上”,简洁的7个字,铿锵有力,饱含习近平对科研工作者的殷殷嘱托。
2017年12月13日,2016-2017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许多个像李祖锋一样的科技工作者来到了北京,接受礼遇。李祖锋科研成果《基于GNSS技术建立高精度工程测量控制网关键技术研究》荣获“2016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这项由电建集团立项的科技研发项目,研究攻关长达5年。
李祖锋近5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工程奖项超40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
攻关过程中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SCI 检索12篇,授权专利20余项,出版技术专著3部,软件著作权多项……立项、论文、专利、专著,哪一步都不易。
一篇篇论文,一批批科研成果,就像种子。为了让种子在阳光的沐浴下开花结果,李祖锋扑下身走进山河大地,用双手感知水土的温度,用脚步丈量时代的厚度,用实干为中国梦、电建梦贡献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研究的高山峡谷复杂环境监测精度控制关键技术、精密工程测量投影变形控制关键技术、GNSS高精度工程控制测量技术显著推动了高山峡谷复杂环境测量精度控制问题的解决,已在新疆阜康、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黄河拉西瓦水电站等多个行业领域得到应用。“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来自3名院士、多名长江学者对其研究成果的评价。
扎根边疆大地,围绕重大工程需求,坚持创新,应用于“谋进步、谋幸福、谋未来”,李祖锋深深领悟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句话的深切用意。
把普通做到极致
一项项大型工程从规划蓝图变成现实画卷,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全过程都离不开工程测绘的支持。
地形图、4D产品获取,以及施工测量、变形监测等工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贯穿工程始终,对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精密工程测量是一个科技型工程企业测绘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工程中,大型建筑物测量及变形监测是以毫米、甚至亚毫米级精度计算。李祖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控制测量及精密工程测量工作。
别小看这个“普通”的岗位,控制测量是工程测量的基础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一些大型工程测量工作中,一个小的失误,可能会影响到工程质量和运行安全。
纵使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20多年,李祖锋从不敢粗心马虎,工作的精细是“源于对生命的一种敬畏”。他认为∶一个大型工程项目参建人员可能达到数千甚至上万人,即便按照0.01%的出错率来算,可能会出现上百个质量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秉承耐心、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地把每一个环节做好。”
什么是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出16字的概括,那就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总书记“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声音传遍华夏大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西北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集团公司关于人才队伍建设安排部署,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上卯足干劲。多年来,持续深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评价等体制机制,先后培养国家级设计大师、省部级设计大师、突出贡献专家、青年科技新星、五一劳动奖章、产业工匠、职业技能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400余名。
“人才强企”战略在西北院落地生根。李祖锋的工匠精神,是在劳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风采和神韵,体现了电建技术尖兵的优秀品质。
把鲜花开满春天
2000年,李祖锋19岁,这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初入社会的他想法很简单,首先要把师傅安排的工作做好。他很认真,仅仅一年,便成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在潜意识里开始注意到工作的精细度。
2003年,22岁的李祖锋凭借突出的工作能力成为了测绘专业最年轻的项目经理。随着年龄增长,使命感推动责任与担当,李祖锋开始琢磨、钻研较为深层次的科研问题。
他不再有过多的休闲时间,说话越来越开门见山,找他“唠嗑”会感到聊不下去……“测量”成了他倾注心血的孩子。为了一个项目的测量精度控制,李祖锋放下碗筷就跑去工地,生怕技术人员的测量出了问题。
在拉西瓦水电站变形控制网测量项目中,测量精度要求之高难以想象,策划及实施过程慎之又慎。数据分析中发现精度偏差较大,事关整个项目的成败。李祖锋带领团队大量搜集资料,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提出了“对具有边界约束条件的隧洞内气层左右不对称梯度变化”的猜想,最后的实验结果印证了他们的猜想。类似问题的探索,在业内并不多见。
从最初的“小发明”“小创新”帮助团队解决科研难题,到逐渐钻研并建立行业内最系统、最优化投影参数确定方法,并推动了高山峡谷环境精密工程测量精度控制等多项困扰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测量技术难题的解决。李祖锋始终与团队相互成就,拉西瓦、阜康、积石峡、鲁地拉、金川等几十个大中型项目的测绘工作,部分项目在规模、实施难度、所获业绩方面创造了同时期工程之最,成果受到各级表彰。
他带领团队针对精密工程测量与地质灾害监测面临的迫切需求,重点对高山峡谷及重植被覆盖区等复杂环境下工程测量面临的技术瓶颈,形成了关键技术体系,部分技术解决了测绘工作中长期存在的行业技术难题。
“李祖锋创新工作室”里,各项专利证书铺满了一面墙。他谦虚地表示:“工作室的创建,公司给予了很大关照,工会、科技研发部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帮助。虽然工作室以我个人名字命名,却是集体力量赋予的机会。这个工作室是开放的、是大家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里的资源。我们除了在科学研究、项目履约支持外,重点想在人才培养方面多做点工作,只有汇聚、培养更多的人才,发展才能生生不息。”
抱着这种开放的心态,李祖锋提出了勘测专业融合理念,通过多元数据融合、多学科交叉发展推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事业、工程勘测专业科学技术进步。对创新工作室未来的发展,他希望依托西北院,将其打造成一个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生产于一体的“产学研”综合性平台,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双重效益。
截至目前,“李祖锋创新工作室” 为本单位及行业培养培养技能人才超过100人,工作室考核成绩连续位居西北院第一,并于2021年评为陕西省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40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省政府科技奖2项,其他国家一级学会科学技术奖20余项,陕西省职工科技创新成果金奖2项;工作室核心成员牵头授权专利超过50项,发表学术论文超过200篇,出版专著8部,编写规范12部。工作室5人获陕西省技术能手、中国电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0人获省部级职业技能竞赛一、二等以上奖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