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克孜拉尔达通往热兹卡兹甘的公路,穿越了近五百公里的戈壁滩无人区,这里有一座彩色保温板房营地,在一个写有“应急救援补给站”字样的房间里,一群人正在忙碌。
天还没亮,一辆白色皮卡车隐没在夜色中,交通安全官努尔兰拿上对讲机,和司机耶力江像往常一样,开始了早班巡查。
从11月开始到第二年3月,这里要度过漫长的寒冬,最低温达零下四十多度,积雪最深处达两米多。正在冬施的电建市政公司哈萨克斯坦公路改造项目部,每天早上、下午和晚上进行三次巡查,中国施工员和当地交通安全官一起,巡查冬季沿线施工点的备料情况,关注出现故障、需要帮助的车辆。
“我们标段位于克孜拉尔达和热兹卡兹甘两个城市中间,是‘如假包换’的无人区,一旦有车辆在这里发生险情,车上乘客得不到及时救援,很有可能冻死在路边。”项目经理武庆波在介绍应急救援站建设初衷的时候说道。
项目在不影响车辆正常通行的前提下,将现有的三级公路改造成二级公路。公司承建的标段全长30.55公里,为满足施工需要,项目部不仅在克孜拉尔达建立了代表处,还将四五十名员工组成的项目部大本营,建设在这片无人区中。
湛蓝的天空下,彩色的集装箱,两三百米深的水井,是这片戈壁滩最亮眼的风景,为沿途牧民和车辆带来水源和温暖。
项目成立之初,在标段打了三口深井,两口分布在沿线施工点,一口在项目部营地。当地人马拉提,经常来营地打水。他经营着方圆四百公里唯一一家“饭店”,售卖当地人爱吃的烤馕和手抓饭。
没有这口井的时候,马拉提要耗费一天时间开车往返市里取水,有了水井后,只需几分钟就可抵达项目营地取水,生活用水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
“以前营地还没建好的时候,我们老上他那去吃饭,现在有营地了,他就来我们这打水。”项目生产经理陈天军笑着说:“都是邻居嘛。”
“水井水质不错,附近住着的几户人家也经常上我们这打水,都成朋友了。”武庆波觉得,见义勇为、互帮互助本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干工程更是件造福百姓的事儿,很多小事对项目部来说是力所能及,对周围的百姓来说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除了补给水源,项目部应急救援补给站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和生命赛跑”。
“30公里范围内出现事故的车辆我们都进行了救助,业主和当地政府对此非常重视,救援站有常驻的当地医生,急救经验丰富,还有专业的修理工,能够很好地帮助过往人员和车辆。”陈天军骄傲地说。
中国救援站早已成为这片区域公路救援的重要力量。一旦发生险情,应急救援团队总是义无反顾。
让武庆波和陈天军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年11月一个晚上,天空中飘着小雪,气温达到零下三十多度,外出办理公务的两人返程途中发现了一辆载着四五十人的公交车停在路边,两人和随行翻译赶忙上前察看了乘客状况,车辆刚抛锚不久,车内温度暂且可以保暖。
好几个小朋友用手指在车玻璃上描画玩耍,他们的妈妈们神情焦虑、不知所措,司机和男性旅客打开车前盖正在检查。武庆波安排翻译和乘客们沟通后,大家决定先将孩子和妇女送到项目部稍作休息,由项目部修理队队长叶明带领修理班帮助车辆检修。
灯火通明的项目部给人带来安定感和温暖,孩子和妇女们到了项目部哈方食堂,喝上了热水,吃上了点心。炊烟袅袅升起,食堂里暖黄色的灯光让清冷的夜色多了一丝美好。不多久,救援归来的车辆带来了好消息,车辆已修理好,随时可以出发。
“‘拉哈麦得,拉哈麦得……’我就听得懂这句,是‘谢谢’的意思。”问起当时乘客们说了什么,陈天军憨笑着说道。
2022年年底开工后,项目部一共完成11起救援,和项目部中方员工的数量相当。在项目担任翻译的当地人沙凯锐曾经在复旦大学留学,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谈及救援感受,他说:“我很高兴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中哈的友谊之路添砖加瓦,为建设和谐完美的国际关系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我们有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设备,沿线十几个施工点都有中国人,虽然每个站点之间只能靠对讲机沟通,但我们是最能跑赢时间进行救援的人,只要有需要,我们会积极协助。”武庆波早已把救援看成了项目部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项目部在救援过程中需要跟当地政府、交警部门进行配合,在“应急救援工作群”中,项目部发送的每段救援结果反馈信息,哈萨克斯坦公路局副局长萨尔印都会看,并且毫不吝啬地点上三个赞。
项目部营地一角——彩色的保温板房
项目正在救援翻车的大卡车,救援工作从早上持续到晚上
项目应急救援队成员和被救援司机(左三)合影
项目施工车辆正在对陷入道路边沟的私家车进行救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