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风吹拂,朱夏缤纷。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不由想起2021年4-5月间发生的14头大象北移南归事件,14头大象一路旅程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
今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电建近年来积极行动,参与绘就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大象奇游记
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迄今已通车运营500多个日夜,这条黄金线路正持续造福两国民众。
在中老铁路玉磨段施工中,水电十四局玉磨铁路15标段项目部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起自大渡岗乡,距亚洲象栖息地——野象谷较近。
项目部负责施工的线路经过区域有4群共计40头左右的野象,野象家族们似乎对修建铁路十分好奇,频频“游览”工地和项目部营地东风村,它们边溜达边寻觅吃食。一来二去,施工作业人员和野象们便达成默契,只要野象愿意来,大家就暂停施工迅速撤离,让野象群尽情玩耍。
这40出头的野象是这一带的“原住民”,为保护好它们,项目部在铁路修建过程中,设计修建亚洲象防护栅栏31.372公里。在部分路段路改桥,留大象通道。施工的路基专门为野象设置涵洞7个。隧道爆破采用了控制爆破,最大程度减少对野象的惊扰,据了解,15标段大部分声屏障都是为了减少对野象的惊扰而设置。除此之外,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严格按照环水保要求,保护水源及植被,最大限度减少对野象栖息地的影响。在2019年的一天,施工人员还协助有关方面救助了一头失足陷入化粪池的野象。
“大象奇游记”正是生态建设、绿色施工的真实写照。
白鹭相争飞
白鹭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喜欢在湖泊、沼泽地和潮湿的森林中生活。主要以小型鱼类、蛙、虾、昆虫等为食。
唐朝诗人顾况在其《白鹭汀》写道:靃靡汀草碧,淋森鹭毛白。夜起沙月中,思量捕鱼策。孟郊也有诗言:短蓑不怕雨,白鹭相争飞。白鹭的生存环境从诗文中可窥见一斑。
在“生态之城”深圳有一条河——茅洲河,它是深圳的第一大河,被称为深圳“母亲河”。然而在过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茅洲河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从水波荡漾、风光旖旎,到臭气熏天,垃圾遍布,茅洲河一度成为国内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市民们回忆,好多年未曾在“黑臭”的茅洲河看到白鹭成群了。面对这发臭的河水,想必白鹭们也避之唯恐不及。
2016年深圳把治水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国电建全面投入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水电十四局作为主力军之一参与其中。
经过治理,茅洲河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打造出水环境治理典范。沿河市民们惊奇地发现,白鹭回来了,先是一两只,接着四五只,而今是成群结队。河边散步游玩的市民们经常看到白鹭沿着河边飞、抓鱼吃,栖息的白鹭数量也越来越多。
白鹭回家了!从臭不可闻,到现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每天能看到白鹭飞,鱼儿跳,好一派和谐共生画面。
水清鱼自跃
1638年,大旅行家徐霞客从胜境关入云南,驻足昆明。这一年,他写下《游太华山记》,其中说金线鱼“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
徐霞客所说的“金线鱼”即是滇池土著鱼类之一,为“云南四大名鱼”之首。曾经包括金线鱼在内的二十多种滇池土著鱼类也曾“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清人孙髯翁脍炙人口的长联,仍挂在滇池边大观楼的楹柱上,让诸多到访者浮想联翩。但不断累积的污染曾一度让这颗高原明珠黯然失色。曾经的许多滇池风物,只留在了文献或记忆里,金线鱼就是其一。
2013年12月29日,由水电十四局承建的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实现正式通水。随着清澈的牛栏江水奔流而下,德泽水库蓄水经115.85公里长的输水线路后,自流至盘龙江进入滇池,每秒输水设计流量达23立方米,每年可向滇池补水5.66亿立方米。
作为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六大工程措施的关键性工程,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约3年可置换一次滇池水体。引水工程不仅增加了滇池生态环境水质,缩短了滇池水体置换的周期,而且通过加速水循环的方式,有效降低滇池水体污染。
滇池水质加快改善,为金线鱼提供了生存的水质条件,人们通过放养和繁育的方式,使金线鱼再现滇池。在这一系列改变中,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水体置换作用功不可没,成为滇池治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暮春时节,重新开放的滇池东岸的斗南湿地公园,波光粼粼,水草摇曳,滇池金线鲃、滇白鱼、银鱼等鱼类在此畅游。
“水清鱼自跃,沙暖鸥争眠”。滇池的“鱼兄弟”们纷纷“回家”了。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的多样性,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充满生机,中国电建为地球家园镌刻的每一个绚丽印记也都将散发出夺目光彩,照亮它们“回家”的路。
亚洲象防护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