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7日至29日,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由规划总院牵头承担的《高原地区水电梯级开发水土保持及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水电工程过鱼设施关键技术研究》《特高拱坝设计总结及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水电工程大坝寿命评估体系及对策措施研究》《中国水电工程技术进展和趋势研究》《基地区域风光电场群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综合能源微网规划设计与接入评估研究及软件研发》《“十四五”中国-东盟可再生能源合作战略布局研究》集团重点科技项目验收会。专家组由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电建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华东、西北、中南、贵阳、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组成。各项目负责人带队汇报,各项目参研单位项目团队参加会议。
专家组听取了《高原地区水电梯级开发水土保持及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等8项集团科技项目主要成果汇报,一致认为8项科技项目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领先,均完成了合同规定的研究任务,同意通过验收。
1.《高原地区水电梯级开发水土保持及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以西南地区已建或在建项目为依托,针对高原高海拔生态脆弱地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难点,系统地开展了区域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研究、表土资源调查研究、泥石流分布调查研究、植被及其分布情况调查研究、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全过程的水土保持管控措施体系研究。提出了表土资源剥离、堆存、防护、改良及后期综合利用方案,构建了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体系,研发了土壤改良、表层保温保湿、云杉移植、草甸剥离堆存回植等施工迹地植被恢复关键技术,提出了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水土保持管控体系。项目获得专利授权4项,发表论文9篇,主编能源行业标准1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水电工程过鱼设施关键技术研究》以ZM、枕头坝一级水电站等工程为依托,运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调查监测、原型观测、现场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鱼类游泳行为、鱼道水力设计优化和进口诱驱鱼技术等过鱼设施关键技术。提出了我国过鱼设施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过鱼效果评价模型,构建了鱼道复杂流态下鱼类通过流速障碍和自主上溯的游泳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研发了适用于过鱼设施的水流、声、光、气诱驱鱼装置。项目发表论文9篇,专利授权7项,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大渡河、金沙江、松花江、北盘江、南盘江等10余座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3.《特高拱坝设计总结及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对二滩、小湾、拉西瓦、锦屏一级、溪洛渡、大岗山等特高拱坝工程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工程存在的共性、个性技术问题,对我国特高拱坝设计建设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提出了特高拱坝建基岩体的确定原则,建立了基于多种计算方法的拱坝应力变形分析体系,进一步完善了特高拱坝整体安全性的评价标准,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温控防裂技术体系,集成抗震分析理论、方法和模型试验等,提出了一套针对高拱坝动力仿真分析结果的高拱坝抗震安全评判准则,形成了特高拱坝抗震设防体系。项目成果已纳入新修订的《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NB/T 10870-2021,并推广应用到叶巴滩、旭龙等高拱坝工程设计建设,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4.《水电工程大坝寿命评估体系及对策措施研究》针对水电工程混凝土坝运行状态及使用寿命,采用工程调研、室内试验、数值仿真等手段,开展混凝土老化损伤规律及对结构安全度影响研究。从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监测、维护等多个阶段、多个层次,对水电工程提出了延长大坝寿命的对策措施建议,提出了弹性波CT检测和微结构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大坝混凝土真实损伤程度检测识别技术,验证大坝混凝土真实损伤程度检测技术的有效性,揭示了大坝结构安全性时间演化规律,提出大坝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了基于混凝土材料老化的大坝寿命评估框架,提出寿命评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版标准2项,取得了3项专利,取得1项软件著作权,发表19篇论文,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5.《中国水电工程技术进展和趋势研究》立足行业发展,全面、系统地总结近年来的重要技术进展和工程实践成果预测了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编制形成《水力发电工程技术发展报告》(2018版)。《报告》从大能源的视角预测行业未来,指出了水电行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全面体现了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要求下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需求和趋势;在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系统风险防控、数字化智能化和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全面响应了新时代新要求;提炼水电行业核心关键技术成就,反映最新形势,总结经验和教训,剖析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立足国内外高质量发展,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提出了十六大类重点技术发展方向,对水电行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6.《基地区域风光电场群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立足基地区域风光电场群信息监测分析实际需求,结合哈密基地运行实际情况,通过研究数据标准化采集、汇交、管理和分析的流程及方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空间地理信息等关键技术,研发了哈密风电光伏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集资源分析、场址规划、运行监测、功率预测、对标分析等功能于一体。构建并部署了哈密风光电基地项目数据云中心,集成应用虚拟化技术、大数据存储和安全防护等技术。编制了专业化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主编了行业标准《风电场监控系统数据质量评估及治理技术规范》。
7.《综合能源微网规划设计与接入评估研究及软件研发》通过调研、理论分析、系统建模和决策评价等手段,提出了可灵活描述微网功率与能量平衡关系的多能流集成母线统一建模理论和方法,创新地提出了综合能源微网模型和典型规划场景选取方法,发展了系统配置优化与运行优化计算方法,构建了综合能源微网工程接入评估方法,优化了微网调度运行方式,研究并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电网规划和评估软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项目获得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3篇。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8.《“十四五”中国—东盟可再生能源合作战略布局研究》通过联合东盟成员国当地研究机构,建立电源拓展优化模型与国别合作潜力评估模型,系统梳理了东盟区域及各成员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消费现状、能源供给现状,以及东盟区域整体及主要国别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全面分析了东盟区域及主要国别的电力市场空间,包括未来电力负荷预测电源发展规划梳理,并据此分析未来电力市场空间,研究提出了主要国别的潜在合作项目清单,为中国企业后续开展与东盟国家的能源合作提供重要参考。
《高原地区水电梯级开发水土保持及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等8项集团重点科技项目受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由规划总院牵头承担,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参与研究,在院领导的支持和各项目负责人的引领下,各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促进了规划总院乃至电建集团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的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