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MECAL.B.V.公司CEO Anton de Roest日前表示,海上风电成本运维占比高。
风电在中国主要有“三北”地区集中式风电场,中部和南部分散式风电场以及海上风电场,我们的目标是让风能产业对社会的贡献最大化,让风电产业发展更稳健。然而,成败的关键在于风电的产量灵活性和有效性。过去,业内只关注装机容量,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已经开始关注发电的全功率等效小时数。
对于海上风电来说,后期运营维护费用占到成本的一半以上,远远超过机组设备成本。海上风机的后期运维费用比较高,因为其地理位置造成交通成本、运维成本和停机的成本比较高。一旦出现故障,维修部件到后,还要等待适合的天气才能作业。在风速较底的中国沿海,停机成本稍小一点。所以最高效的方法,是在生产中加倍运行,载荷友好型控制策略以及其他业界专家设计经验的整合。如果能准确的预测发电功率,风电的价值就会增加。今天,风机的可利用率越来越高,现在大多能达到98%,这比化石能源要高一点。特别是拥有大型的风电场,利用更多的风机,其整体的利用率比化石能源要高。在一个风速为10米/秒的地区,假设这个区域内所有的风电场可以建立联动信息共享机制,使风速等相关信息精准获取,就能实现发电功率的精准预测。目前,世界上很多风机厂商都在更加关注广域风场的概念。
因此,从风电机组设计而言,要选择更大的叶轮尺寸,同时尽可能降低额定功率。通过设计耗能小,切入风速低,整合过去所有有效的设计经验,使新一代的机型实现更低的运维费用,更高的效率。未来,中国风电行业可以整合广域的有效风况信息,实现24小时的预测,整合从南到北,从陆地到海上各个风场,提供更高比例的风力发电。很多人说电网无法接纳更多的风电,因为风能无法预测,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观点。实际上,风能可预测性很强,电网之所以无法接纳更多风电,我认为是因为火电场的灵活性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