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至21日,由社会责任研究专家、央企代表和媒体代表组成的“责任南网行”调研组,调研走访了云南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和怒江供电局,对其社会责任工作进行深入了解。
通过实地调研,专家们认为,南方电网公司员工不仅善于利用科研手段创新,而且能在艰苦条件下努力付出、甘于奉献。南方电网公司坚持“开放透明传递真情”的主题,将履行社会责任工作落到了实处。
科研让工作变简单
5月19日上午,云南科技园广场,两台10千瓦的风机平静地转动,铺设在办公楼楼顶的光伏板吸收着太阳的能量。
“它们每天产生的电能,能够满足园内约1/3的用电需求。”云南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智能电网研究所工作人员苏适向调研组介绍。
风机、光伏发电只是科技园智能微网试验研究平台功能的一部分。在苏适看来,体现“智能”才是平台最“高大上”之处。譬如,平台的自动化系统可在电能不足的情况下,自动有选择性分配电能,保证信息中心内重要设备正常运行。
进入办公楼内,调研组一行来到云南电网技术监督数据分析中心。工作人员一边看着几米外的巨型屏幕,一边拨动手边机器的各个按键。
“这上面的曲线表示什么意思?”调研组成员、《WTO经济导刊》副社长殷格非问道。
“这是反映线路覆冰状况的检测图。”技术人员曹敏对着屏幕解释,“线路上安装这套系统后,覆冰情况通过系统内的拉力传感器传输至分析中心,数据经过处理后便呈现出这条曲线,所有正常状况或可能出现的危险均一目了然。”
“科研,让社会责任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殷格非感慨地说。
社会责任用汗水展现
5月20日下午,刚从溜索上下来的调研组成员于佳玮捋顺被风吹乱的长发,定了定神。
这位自认“胆子不小”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宣传专员坦言,这趟溜索过怒江的经历“挺刺激,也有点怕”。
搭在两岸的钢索,中间低、两头高,依靠重力作用滑行。因此到了后段便停止前进。第一次溜索的于佳玮“不知道怎么办”,与她同行的怒江供电局大兴地供电所人员赶紧伸出手臂拉着钢索向岸上攀。
“我手臂完全麻了,根本使不上劲,就靠他带着我走。”于佳玮说,“南网员工每个月巡线、抄表、检修都要这么渡江很辛苦,需要体力和毅力”。
随后,调研组来到4月22日遭泥石流灾害的怒江州泸水县托拖新村。奔腾的怒江水被落石横截了近乎一半的江面,3人高的巨石滚落在山坡之下。
村民孔根才如此回忆灾害发生时的状况:“暴雨在4月21日晚开始,几近凌晨时分停电。凌晨5时许,窗外像打雷一样,我出门才知道是泥石流,就跟着村民一起跑到广场上躲避。”据孔根才介绍,供电局的人一大早就过来抢修,当天就复电了。
听完介绍,调研组成员、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蒽表示:“在这么艰苦的地方,南网的员工用汗水和奉献展现着企业的社会责任。”
农网改造实现双赢
5月21日上午,提起用电的情况,泸水县上江镇蛮蚌村村民们都说,现在的电比之前好用多了。
70岁傈僳族老人何贵志领着调研组来到村里瓦窑寨10千伏变压器下说:“这是去年安上的,还有很多电线杆也换了,在这之后家里就能用磨机了。”
“农网改造之后,镇上生意最好的就是家电店了。我们很多人都买了风扇。”另一位村民说。
据了解,怒江州实施“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多年,目前农村电网户表覆盖率达100%,全面实现无电人口“户户通电”。
“实现‘户户通电’不容易啊。”殷格非表示,农网改造使农村地区电网规划更加规范、合理和智能,这既满足了百姓基本生活生产需要,也减轻了电网员工抄表、检修的工作量,南方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我们看到了南网员工工作的样子,也听到了用户的评价。”活动结束时,调研组成员、中电联会员与企业建设部副主任白俊文感慨良多,“这种开放透明的方式,真诚地传递着南网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