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了27度电,咱家又赚了20多块钱。”6月22日,河北承德县郑栅子村73岁的刘少信老人在家门口开心地对老伴说,“过去家里每月电费100多块,现在用电不花钱,每个月还能赚700多块。我们要感谢供电公司。”透过刘大爷的笑容,笔者看到了贫瘠山村的脱贫希望。
2017年,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全力推进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升级和村级光伏电站配套项目等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地区优势资源,牢牢抓住“光伏扶贫”这一有效手段,精准发力、分类施策,建设1万千瓦光伏电站助力定点村扶贫攻坚,集中力量加快村级光伏电站配套工程建设,创新建立“光伏+养殖”“光伏+种植”的扶贫模式,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越来越多像刘大爷一样的贫困户脱贫了。京畿热土上的暖阳映红了村民的笑脸。
“阳光保险”村民暖心
贫困户不出1分钱,每年就能获得一份稳定的补助金,这样的零投保“保险”实打实地给村民送上了一份保障。6月19日,在村民的一片欢呼声中,位于国网冀北电力定点帮扶村——孟家堡村的1万千瓦光伏电站成功并网发电,给村民上了一份“阳光保险”。
看着眼前的景象,村民张文难以抑制地激动:“我以后每年都能领到3000块钱的扶贫款。有了这份保障,明年能把养猪场的规模扩大啦。”在村民眼里,集中式光伏电站的投运就像是供电公司给自己投了份保险,他们在这份“保单”里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2017年,国网冀北电力投资8200万元,利用孟家堡村南、村北的近400亩荒地,规划建设了装机容量1万千瓦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工程从设计到并网投运仅用了4个月时间。
“我们每年将从发电收益中拿出57.6万元捐赠给孟家堡村的192名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可获得3000元扶贫款。我们的扶贫期限是20年。”负责工程建设的国网冀北电力员工徐东海介绍。
在秦皇岛青龙县出头石村,国网冀北电力驻村组利用村文化广场的空间,采用贫困户入股分红的形式,建设了131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入股村民每年可获得232元的收益。
家门口有了绿色“存折”
村级光伏电站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绿色“存折”。2017年1月,德胜村400千瓦村级电站并网发电。村支书叶润兵告诉笔者:“电站享受1.08元/千瓦时的电价,并且全额上网。按照每年60万千瓦时的发电量计算,电站每年可以为村里带来近65万元的收入。”
按照河北省2016年第一批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并网计划,国网冀北电力供区内共涉及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并网工程总规模12.4万千瓦,覆盖418个村,帮扶贫困户数达2.48万户。国网冀北电力发展策划部专责罗玮介绍:“为满足第一批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并网送出需求,我们共安排送出项目304项,累计投资1.32亿元。”截至6月初,国网冀北电力已收到并网申请279个,共计8.31万千瓦。
国网冀北电力安排专门负责人主动对接、全程跟踪项目进度,坚持“受理+督办”一站式服务,推进并网服务绿色通道常态化,确保申请的项目能尽早发挥效益。”
打造“庭院经济”收益叠加
“屋顶的‘黑板子’让我们吃饭不愁了。”45岁的出头石村村民何忠民不曾想到,自家屋顶上的几块太阳能电池板,不但让他用上了免费电,还可获得一笔稳定收入。
国网冀北电力驻村工作组成员郗泽介绍:“这种光伏入户方式,既满足了贫困户的日常用电,多余的电还可以并网。每户平均每天发电11度,每年有近4300元收入。”
“驻村组帮我从银行贷款,在屋顶上安装了12块光伏板,还送了5对种兔。养兔收入可以用来还分期贷款。自己不出一分钱,就能有光伏卖电和养兔两项收入。养兔一年能收入两万元。”50多岁的村民朱要林逢人总会念叨自己的致富经。
在出头石村,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屋上发电与屋下种养相结合的模式。“村子人多地少,将光伏与养殖结合,立体化利用土地空间,可以实现收益叠加。”国网冀北电力驻村书记王岩将这种扶贫组合模式称为“庭院经济”。他说,“‘庭院经济’形成了一个阳光产业循环圈,村民还清贷款后即可获得纯收入,舒心地走上脱贫致富路。”
在承德丰宁县官梁村,这样的“庭院经济”成为扶贫主要模式。“我们将光伏与种植黄芪结合。光伏板安装在高1.5米的架子上,不耽误下面种植。一地两用生产效益单变双。”谈及扶贫成效,国网冀北电力驻村书记崔秀峰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光伏发电可以让全村的141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分到700余元。光伏板下种植2亩地的黄芪卖出去又是一笔收入。村民的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