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用好电,护好林子、过好日子

发布时间:2017-12-04 来源: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这首著名的诗许多人耳熟能详,喂马劈柴、粮食蔬菜的生活引人遐想。在云南省曲靖市一个叫马过河的地方,那里的人们曾经每天都重复着这种生活。但是,那里还是云南省的贫困镇,劈柴破坏生态环境,仅仅依靠粮食作物很难带动经济增长,人们的生活不像诗中描述的那般幸福。

  为改变这种局面,当地政府致力扶贫攻坚。在2014—2016年间,马龙供电局共投入2400多万元对全镇农网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提升电能质量的同时,为发展生态经济助力。

提升生活用电质量

  位于曲靖市马龙县城西的马过河镇,据传古时马帮沿驿道途经此地,当时无桥,马帮涉水结队过河。因此,先到河边者就在此歇脚等候。这样,在马帮上路前就约定“在马过河的地方等候”,久而久之,马过河就成了该地的地名。

  马过河森林资源丰富,生活于此的人们长久以来形成劈柴生火的习惯,尤其依山而建的村落更是将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木龙村是其中典型代表。就在几年前,家家户户门前都是柴火成堆,每到饭点轻烟袅袅。并且,这里还是烟叶种植区,烤烟也消耗大量的木柴。因此,原本树木丛生的山上出现了一片片光秃的情景。

  当然,村民们砍柴除了习惯原因外,电力供应不足也是重要因素之一。2001年村上立起第一台变压器后,长达十余年再没动静。电压质量低,供电可靠性差,农忙季节勉强维持庄家耕作,生活照明无法满足。“以前电不够用,我们生活大多还是依靠柴火,很多机器都需要用电,买来也用不了。”村民杨兴华说。

  隔着一座山头的象山村也从这台变压器拉线路过去供电。距离更远,电压更低。据了解,原本220伏的家用电压,到了象山村最低是仅160伏。村民们很多时候用电饭锅煮饭都煮不熟。

  不仅电压低,而且安全隐患大。每逢雷雨天气,杨兴华总会特别担心因雷击导致线路故障停电问题的发生。“这种情况太普遍了。”他说,一旦停电,负责此片区王家庄供电所的人员就会过来抢修,“电工们辛苦不说,我们很多村民心里也不理解,怎么老是停电呢?”

  可如今的情形大不一样。自2014年以来,曲靖马龙供电局对该村进行农网改造升级,新增两台变压器,新架多条线路,解决居民用电问题。杨兴华家的变化显而易见:稳压器已被拆卸下来再没派上用场,新添置电冰箱、电磁炉等诸多家用电器。“再也不用担心低电压和停电的问题了。”

  供电可靠性的提升,也让供电所业务激增。王家庄供电所副所长赖华平介绍,连月来业扩报装数量平均每月有40多户,保障村民用电的同时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助力生态经济发展

  马龙县盛产白灵菇,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颜色洁白、菌肉肥厚、口感细腻、味道鲜美。杨培根种植白灵菇已有10年,坐落在麻衣小村的养殖基地面积达4000多平米,一年种植一季,100吨。培育白灵菇需要发酵甘蔗渣、杏鲍菇和牛粪作为肥料,存放于阴暗通风的地方,还要定期洒水滋润,丰收的时候还有60个冷库运行,用于保鲜。水泵冷库的使用都需要电力带动,以前这里供电的是一台专用变压器,所有用户平均分摊线损,电费最高可达每度1.39元,即便不生产每月也收取50度电费,杨培根觉得电费收得“不合理、不合算”。

  去年,马龙供电局完成麻衣小村配变搭接,改造后由公用配变供电,减轻农户负担,让农户真正获得实惠。现在杨培根的蘑菇园用上了动力电,价格大幅降低,粗略估算,每种一季蘑菇相比之前可“节省三四千元电费”。有了电力保障和电费优惠政策,杨培根打算明年购置恒温仪,扩宽销量,一年种植两季白灵菇。

  农网改造升级刺激经济发展,对于当地的农户来说,烤烟成为一般农村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

  今年7月,黑石头村村民张兴发跟4位邻居合伙搭建了电烤房。电能质量高了,花费3到4天时间就可以烤800多斤烟叶,因电烤房配有全自动操作、温度监控、鼓风机等设备,出产的烤烟质量好、效率高,可以卖到36元一斤,大大较低了人力物力的投资,还提高了烟叶质量,提高村民经济收入,5人的收入共计15万元。

  “这要搁以前用柴火烤,砍一吨柴要一星期的时间,烤完100公斤烟叶还要一星期,出产的烟叶,因为受柴火不均,温度不好掌握各种原因,往往品质不能保证,最多只能卖到23元一斤,比电烤差得远。”他粗算了一笔账。

  电烤房越来越多,电力逐渐取代柴火,成为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这也是马龙政府乐意见到的事情。近年来,马龙县提出“森林马龙”概念,把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城乡绿化攻坚行动,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一方面通过强制手段禁止伐木,另一方面植树造林,恢复生态,成效显著。“电网企业进行农网改造,对于生态恢复贡献很大。”马过河镇副镇长何元波对此表达感谢。

  电力改变生产生活诸多方面,影响到村民的行为习惯与思考问题的方式。采访结束时,杨兴华告诉记者,“电这么好用了,我还有什么理由跑去山上又苦又累地砍柴呢?”

  南网报记者 帅泉 见习记者 杨杨 通讯员 苏建华 杨紫棋

曲靖师宗县五龙壮族乡

  民族服饰生产链中的“电元素”

  细腻精美的刺绣图案、繁华艳丽的色彩、风格别致的“蜡染”……在师宗县五龙壮族乡,男女老少们装上这么一身颇具民族特色的服饰,在街头也是一道行走的风景。多民族聚居的五龙乡里,壮族人口占比多过三成。壮族服饰的美艳,得益于生产过程中壮民们精巧的手艺,当然也离不开机器。

  在五龙壮族乡狗街中心村民熊志红的家里,摆放着村民唯一一台滚布机。每周,村民大大小小的织布作坊,都会将布料送到他家里作翻滚加工处理。10多米长的布料,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一次翻滚,色泽鲜亮,穿上它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一斤布料的翻滚加工费是10元,务农的熊志红可以靠着这台机器,在农闲时补贴一些家用。

  而在拥有机器之前,壮族人世世代代都是人工踩着大圆石来滚布,效率低下。

  布料翻滚加工完成后,作坊会派人来取。相隔百米外的一家作坊里,何莲芬正在将一块滚好的约7米长1米宽的布料摆上绣花机。打开电源后,16根线针同时作业,1个小时后,每根线针下都出现了一幅精美的图案。何连芬裁剪出其中一幅,比照在胸前的围裙图案,完全一致。

  何连芬的绣花机是今年2月份买的,起初连着家用电,出现了因电压不稳导致线针跑偏的状况。她将情况反映至五龙供电所,供电人员给她搭了动力电,马上解决了问题。在没有购买绣花机前,何连芬做了十年刺绣,感慨人工与机器的效率完全没法比,“就这一幅围裙图案,我一个人要做7天,现在机器1小时出来16个。”

  电力在民族服饰的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宗供电局五龙供电所今年9月份开始对狗街中心村开展新一轮的农网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电能质量,预计年底前完成。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