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煤炭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成为世界第一煤炭大国,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作出了巨大贡献。
回顾70年,改革伴随着煤炭行业发展的每一个脚印,创新推动着煤炭行业发展的每一次飞跃。进入新时代,行业发展理念更加科学,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提供70%以上一次能源
煤矿工人值得全社会尊重
70年前的旧中国,由于长期战乱,煤炭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国只有20多家煤炭企业、200多处煤矿,产能4300万吨。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煤炭工业健康发展,鼓励支持增加煤炭投资,70年来,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4.8万亿,建立起了集资源勘查、科研教育、煤矿设计、建设生产、加工转化和煤机制造、综合利用的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全国煤炭产量由1949年的3243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36.8亿吨(最高为2013年的39.7亿吨),增长了114倍;累计(1949年-2019年上半年)生产煤炭860多亿吨,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70%以上的一次能源。1985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产量占世界的比重由1991年的15.88%增加到2018年的45.96%。煤炭进出口总量约占世界煤炭贸易量1/4左右。
为高效输送煤炭,国家集中力量先后建成大秦、朔黄、蒙冀、瓦日、集通等主要煤炭铁路运输通道,全国煤炭铁路运输网基本形成。煤炭铁路发运量由1978年的4亿吨增加到2018年的23.8亿吨;建成秦皇岛、京唐港、曹妃甸、黄骅和南京、武汉等一批沿海、沿江煤炭中转港口。同时,全国主要港口煤炭吞吐量由1979年的5212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15.16亿吨。
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支撑了超10亿千瓦的煤电装机每年20多亿吨左右的电煤需求,支撑了钢铁工业每年9亿多吨粗钢产量6亿多吨的煤炭需求,支撑了每年24亿吨水泥产量、建材行业5亿吨左右的煤炭需求,支撑了每年700多万吨化肥产量、化工行业用煤3亿吨的需求。
可以说,没有煤炭工业发展,就没有我国现在的工业体系,就不会有70年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代又一代煤矿工人艰苦奋斗,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光和热。从马六孩、连万禄挥动铁镐创造出新中国第一个掘进纪录,到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的侯占友无私奉献、永不言退;从石圪节精神到全国煤炭工业十面红旗,老一代矿山劳动模范夯实了煤炭精神和文化的基石。
周总理曾高度评价“煤矿职工为国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接见煤炭工业劳动模范代表。
新时代,从蓝领工程师、首席技师到大学生采煤队;从人民功臣甘厚华到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定海神针白国周,再到博士生导师邓存宝科技兴矿,硕果累累;新时代的矿山劳动模范书写着煤炭工业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他们行为感动了中国,《矿工万岁》的歌声响彻祖国大地。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煤矿工人中90%以上是文盲或半文盲。改革开放后,国家不断加大对煤炭院校和涉煤专业的支持力度,高度重视煤炭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了大量人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采煤队”成为新时期煤炭工业的优秀代表。同时,国家加大煤炭科研领军人才建设力度,涌现出一大批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水平科技工作者。目前,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培育体系逐步完善,煤炭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改革带来活力
转型升级成效显着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煤炭工业高度计划管理、单一对煤炭投资到改革开放初期推动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大中小一起上”,再到“整顿提高”“关井压产”“关闭破产”“安全整治”“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和“去产能”“兼并重组”“智能绿色矿山建设”等,持续不断地淘汰落后,发展先进生产力,有力促进了煤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国家统一定价、统购统销到国有煤炭企业“总承包”“转换经营机制”,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多种所有制企业协调发展,煤炭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
从投融资体制、行业管理体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逐步放开煤炭价格、取消政府主导的煤炭订货制度、规范进出口到取消重点电煤合同、全部放开电煤价格,市场在配置煤炭资源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显着增强。
特别是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建立起来的“产能置换”“最低最高库存”“中长期合同与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应急产能储备”和“政府行业企业共同抑制价格异常波动机制”等市场化、法制化的基础性制度,为煤炭行业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煤炭行业坚持改革开放,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市场调节能力提升,全国煤炭市场供需由长期短缺逐步发展到总体平衡,并正在向高质量动态平衡转变。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煤矿由单一国有制逐步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017年,煤炭开采业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比重达76%,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64.4%。
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全国煤矿数量最多时,1988年达6.5万处,其中乡镇煤矿6.3万处,单井规模仅为0.56万吨/年。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地规范管理、淘汰落后,到2018年末,只有5700处煤矿,其中单井规模由不足3万吨提高到90万吨/年。
大型煤矿成为煤炭供应的主力。2018年底,全国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超过1200处,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产量超过2000万吨的企业发展到28家,其中亿吨级企业7家。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业态加快发展,煤炭全产业链水平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煤炭工业表现为单一产业结构,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在做强做大、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逐步向多种经营转变,“煤电路港航一体化”、多产业融合协调和“清洁能源生产商与供应商融合发展”等新的商业模式逐步成为行业发展方向,全行业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煤化工、建材、新能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多元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科技从“跟跑”到“领跑”
装备快速向智能化挺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煤炭科技由土法上马小打小闹到改革开放初期部分引进、全面引进,再到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实现从“跟跑”向“并跑”和一些领域“领跑”的转变。
大型煤炭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煤炭科技创新研究中心。近年来,有近百项煤炭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有3500多项科研成果获行业科技进步奖,有力推动了煤炭行业科技创新。
煤炭资源成藏机制、赋存规律等研究和地质勘探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新发现和查明了一批具有世界级储量规模的矿床,基本摸清了我国煤炭资源家底。截至2017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1.67万亿吨,比1978年增加1.1万亿吨,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和能源支撑。
煤矿设计理念不断创新,系统简约、工艺先进的开采方式得到普遍推广。其中,钻井法、冻结法、注浆法和全断面施工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新型建井技术不断涌现,矿井建设周期大幅缩短;无煤柱“110-N00”采煤法走在世界前列,矿井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煤炭技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显着提高,年产千万吨级的综采设备、采煤机、液压支架、运输机、大型液压挖掘机和千万吨级选煤厂、3000万吨级群矿选煤技术装备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煤炭科技进步不仅提高了煤炭生产效率,且极大提高了煤炭安全保障能力。全国煤矿生产由事故多发转变为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2018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093。
随着行业创新发展机制逐步形成,煤炭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实现了由小生产向现代化大生产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煤矿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煤炭开采多为人拉肩扛,手工作业。上世纪60年代,煤矿开始推广半机械化生产,以后逐步转变为机械化大生产,并逐步转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2019年上半年,全国已有152处煤矿建成183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巡检、选矸11种机器人已在煤矿井下应用。大型煤矿综合机械化煤炭产量比重由1990年的51.7%提高到2018年的97.9%,掘进机械化程度提高到54.1%,回采工作面单产、掘进工作面单进分别达8.05万吨/个·月、156米/个·月,煤矿原煤生产人员效率大幅提升。
煤炭清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煤炭企业由原来只生产原煤转变为以洗选煤和精细配煤为主。2018年全国原煤入选率71.8%,比1980年的13.3%提高58.5个百分点,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煤矿节能减排取得显着成效,2018年国有大中型煤矿原煤生产综合能耗13.85 千克标准煤/吨,同比2015年降低6.7%。煤矸石利用率70%,矿井水利用率72.8%,井下瓦斯利用率约42%。
煤炭转化迈出新步伐。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超过3亿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1/4以上;百万吨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建成投产,实现稳定运行,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产能产量初具规模。煤炭开始由单纯做为燃料开始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全面融入国际市场
煤炭资源开发由注重产量规模,到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矿山、生态矿区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煤炭绿色矿山建设机制逐步形成。
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得到广泛推广,煤炭开采由损毁环境转变为少损毁或不损毁环境、全面修复环境转变,美丽矿山建设成为全行业的自觉行动。
在采煤沉陷区建成了一批国家矿山公园、近代工业博览园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有的关闭退出煤矿改建为各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科技馆等,承担着教育和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的使命;有的改建为工业园区、仓储物流基地,继续发挥作用。大规模的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极大改善了矿工及家属的居住条件,新建职工住宅小区成为美丽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之初,煤炭企业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装备开发建设了18处煤矿,引进100多套综采和掘进设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煤机制造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而且还走出国门出口到一些主要产煤国家。
同时,煤炭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煤炭以出口为主,煤炭出口由1978年的321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9402万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以来煤炭进口逐步增加,2009年我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2013年我国煤炭净进口3.2亿吨,目前煤炭年净进口维持在2.5亿吨左右。
煤炭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历时40多年连续17届中国国际煤炭采矿技术交流及设备展览会已成为国际交流的品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近几年煤炭企业对外投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合作方式不断创新,产能合作层次和质量水平显着提升。大型煤机装备出口逐年增加,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总之,行业快速发展既有良好的国际国内条件,也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创新的努力。
今后,在推动能源革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下大气力推动煤炭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开发和清洁高效低碳利用,以实现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努力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