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随着“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2019年底,湘潭市启动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选址在湘潭县河口镇宏兴村。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项目的进展情况如何?
3月22日,霁雨初晴。记者刚进入该项目建设现场,便听到机器的轰鸣声。放眼望去,碧蓝的天空下,挖掘机在“欢唱”,高高耸立的塔吊伸着长长的“手臂”缓缓转动,各种作业车在工地上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施工现场,50岁的工人刘来成和一名工友正合力将一根几十斤重的钢管抬到钢架旁边。“我们是辅助工,主要任务就是搬运物品,要根据施工现场不同的需求,分别运送钢管、槽钢、电线等。”他告诉记者,节后开工以来,他们都在紧锣密鼓赶工期。
在施工场地的另一侧,记者注意到,数十名工人不停地刷漆、焊接、抬钢筋……工地上施工人员众多,各工种交叉进行,但整个项目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在一片隆隆的机声中,该项目负责人何文龙边带领记者参观边介绍:“我们正在建造的是一个每天能消化掉1200吨城乡生活垃圾的‘胃’。项目正式运行后,可全部消纳城市两区和湘潭县的生活垃圾,从根本上破解城乡垃圾围城的问题,改善人居环境。”
何文龙告诉记者,该项目是省市县重点工程,占地面积117亩,总投资7.442亿元,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垃圾处理工艺,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可年处理生活垃圾约43.8万吨,提供绿色电力1.3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省标准煤4万吨。
“项目分为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竣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设备安装完毕再盖顶。”他指着那些披着“绿衣”的厂房说。
记者在工地上看到,这些设备尽是“大家伙”——1台30兆瓦的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2台中温次高压余热锅炉,还有高压管道和烟气过滤处理系统。它们或坐或卧,只差打通“经络”,一旦装好管线,就可以“动”起来。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项目能早日建成投产,实现‘变废为宝’,我们抢抓天气晴朗的有利条件,上足人员和机械设备,全力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开工以来,所有施工人员都像“参赛队员”一样,抓紧与时间赛跑,生动展现了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目前有500多工人奋战在施工一线,我们还在陆续招工,四五月份将达到用工高峰。”何文龙告诉记者,建设工地24小时“接力跑”,工人们在年后实行“两班倒”。
除了增加人员、增加班次,工地上还“花血本”增加了设备。中午12点许,记者看到一台320吨的履带吊,还在紧张作业。驾驶这台“钢铁侠”的司机徐迟是一名90后,趁着大多数工友吃午饭的空隙,他抓紧把一些“超大物件”吊上去,“这样更安全些”。
徐迟告诉记者,这台320吨的履带吊,号称“钢铁侠”,是去年11月进场的。由于设备成本高,很多工地舍不得用。然而有了它,效率倍增。“比如锅炉的水冷壁要先在地面上组合好,再吊到高空安装,以前需要一根根吊上去,现在直接一片片吊上去,大大提高了效率。”
“抢时间抢进度,保质量保安全,一刻也不放松安全质量监管。”郑勇是该项目生产技术部经理,开工以来,他每天带着10多位专业工程师像巡逻队一样,“钉”在了工地上。
就在几天前,郑勇在督查中发现有个焊缝稍微高了一点,这有可能会导致烟气处理的阀门打不开。他立即提出处理方案,要求施工方改正。
“这些设备精密,对安装工艺等都有非常严苛的要求。任何瑕疵,都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郑勇告诉记者,他们必须“鸡蛋里挑骨头”,“死盯”质量,在下一步工序之前,必须经过专业人员验收,否则不能施工。
“项目迅速推进的背后,凝聚着广大建设者勤劳的汗水和心血。”何文龙介绍,按合同两年建成的项目,现在有望提前半年完工,预计在7月1日可正式投产。
采访结束时,记者看着远处的项目工地上依然一派忙碌的景象,工人师傅还在继续“战斗”,为项目竣工,早日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挥洒汗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