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首个全国生态日。立足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一宏阔视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有了更深刻的阐释——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对于通江达海的上海来说,这既是一场艰巨考验,更是一次发展契机。比如,一批高能耗传统制造业如何凤凰涅槃转型绿色发展?绿色生产又如何反哺绿色生活?所有这些的背后,需要从城市到个体环环相扣的努力。
抢滩绿色低碳新赛道的突破口,或许是生产流通中能耗最高的关键环节,或许是标准认定中被“卡脖子”的空白领域。当这些关键点被集中攻坚,绿色低碳供应链也将迎来“集成突破”。
找准关键环节,攻坚绿色低碳新材料
钢铁行业属于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以智能化促进绿色化,以绿色化带动智能化,成为昔日钢铁巨头面临的课题。
不久前,全市首个以绿色低碳创新及产业发展为特色的核心产业园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先行启动区投用,这正是制造企业探步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缩影。
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绝非一朝一夕。其不只是生产中的某个环节,更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企业经营发展全过程。为此,该产业园利用宝山区存量载体资源,由南至北打造研发策源、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产业空间。
产业园相关负责人李志君介绍,先行启动区将聚焦合成生物新材料、高端膜材料、高性能纤维等绿色低碳新材料引进一批企业。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方式节能减碳,加速向产业链中高端环节迈进。目前正加快探索碳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并引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分支机构等功能型平台,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园区。
开放创新场景,租户变搭档
对深耕绿色低碳的创新主体来说,租金、场地、交通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选址考量——场景。
为寻找实验场地,德坤智慧建造有限公司负责人詹若清曾走遍沪上不少园区。最终相中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先行启动区,正是看中了其开放的应用场景。从屋顶光伏、停车棚到太阳能路灯,园区处处细节都藏着绿色低碳的创新可能。
“将光伏发电、储能、充电、直流配电、柔性用能有机融合是行业新方向。我们计划将光储充直柔一体充电站在停车棚落地,再扩至整个园区,如果园区级探索试点成功,有望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詹若清解释,这背后蕴含着能源领域的一大步——从集中式发电转为分布式发电。
这意味着园区内要建起微电网,通过光储充手段,将各类能源有效地调配起来,实现效率最优解,最终形成不依赖外部资源的自循环园区。
除了引入德坤试点光储充直柔一体充电站,该产业园还瞄准了氢能这一新兴领域,期待引入氢能流体设备商、储能解决方案提供商等,丰富能源供给方式,打造更具韧性、安全性的绿色低碳供应链。
抢抓标准制定权,形成绿色影响力
对于瞄准全球市场的制造业企业来说,硬件设施改造固然重要,软件焕新同样不容忽视。构建绿色信息披露、评价认证、效益核算等基础性制度已十分迫切。近日,市经济信息化委发布《上海市2023年度第一批工业通信业碳管理试点名单》。梳理35家上榜单位不难发现,其中大量创新企业将研发重点聚焦于产品碳足迹、数字化碳管理平台、碳标准建设等。
这些上榜企业正在加快布局,谋求更广泛的绿色影响力。比如,作为全国首家环境能源类交易平台,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与欧洲能源交易所积极对接,计划推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价格指数,同时将与相关部委合作推出国际绿色贸易服务平台,更好服务企业“出海”。
东渐集团旗下乐普钠电于近日在闵行区注册,成为“大虹桥”新能源产业集群中的重要一环。吸引企业入驻的一大重要因素是区域产业集聚度——“大虹桥”已陆续吸引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光伏龙头企业落地,吸引产业链配套企业百余家。相关部门负责人进一步畅想:大力引进新能源企业总部,同时加快提质增能。具体来说,将探索新能源联盟检测标准体系建设,邀请行业专家与PGO绿色能源生态合作组织探索新能源联盟检测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标准化检测建设快速落地。
做大做强专业服务,还要吸纳更多全球领先的头部机构和企业。最近,德国化工企业科思创迎来好消息。凭借“基于云技术的化工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足迹管理平台”,其成功记录了从原料到产品的全过程所产生的环境足迹信息,并覆盖约5万种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今年6月,该平台采用的生命周期计算方法更获得国际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的认证,相关标准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天地。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嘉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