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中国光伏大会暨展览会(PVCEC2016)开幕式期间,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联合业内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召开了题为“为光伏正名”的沟通会。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表示:近期,媒体中有部分文章在没有进行实事求是调查、缺乏理论及数据支持的基础上,对我国光伏产业发表了诸多不负责任的负面言论,刻意误导公众,造成了不良影响。此次沟通会的召开,正是为了理清真相,更正错谬,让公众正确地认识光伏产业,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会议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主持。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时璟丽,英利绿色能源首席技术官宋登元博士、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兼洛阳中硅高科总工程师严大洲等专家根据各自的专业研究领域,分别对网络谣言做出了回应。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对会议进行了总结。
李俊峰介绍到,全球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都是为了一个初衷——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把一个国家能源现代化的程度用固体能源的占比来表征,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就越少。从不清洁的能源向清洁的能源过渡,是一个时代文明的进步。中国过去普遍关心能源的经济性问题,过于依赖化石能源,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北京近日来的严重雾霾即是铁证。上月结束的杭州G20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了中美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向世界承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是我国构建低碳能源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王斯成指出,光伏平准化成本(或归一化成本),是指光伏的度电成本,不是初投资,目前大约在0.5-0.8元/kWh(仅指成本,不是电价),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合理电价大约在0.6-0.9元之间,的确比火电和水电高。但是我们要看到过去8-10年光伏成本的快速下降,2007年组件售价大约40元/Wp,现在降到了3元/Wp左右,系统初投资从2007年的60元/Wp下降到了现在的7元/Wp,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造价在过去的9年中都下降了90%;光伏电价也从2008年的4元/kWh,下降到现在的0.8元/kWh左右,8年中下降了80%。可以预见,2020年光伏电价将会下降到0.4-0.6元/kWh,首先在用电侧达到平价,不再需要国家补贴,2025年还将下降到0.3-0.4元/kWh以下,在发电侧达到平价,不再需要国家补贴,全面进入市场。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光伏电价和补贴。另外,光伏发电在发电过程中没有任何排放,清洁无污染;在生产环节,从沙子-冶金级硅-高纯多晶硅-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光伏系统,晶体硅光伏电池的全产业链每瓦能耗不到1.6度,光伏电池在中国平均每瓦每年发电1.5度,所有生产能耗大约1年多就可以回收,光伏电池的使用寿命长达25年,根本不存在高能耗的问题。至于所谓的“污染问题”,在光伏电池全产业链中流传最广的是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四氯化硅有可能造成污染,采用氢化装置,可将四氯化硅加氢反应生成三氯氢硅回到系统循环使用,或者将四氯化硅做为原料生产白炭黑等化工产品,是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的有效手段。高纯多晶硅制造环节还有氢气、氯化氢等产生,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环保部2010年联合颁发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工联电子[2010]137号)中明确规定: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不达标的不允许开工生产。国家环保部也委托环科院、中科院等第三方机构,连续多年对晶硅光伏电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内环境影响调研,对污染物的排放种类、数量及治理情况逐一落实,结论是全部达标排放,所有在产的多晶硅企业均属于“花园式”工厂,也是客观最好证据。既然不存在“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问题,又何来“环境成本高”呢?
针对公众关心的光伏补贴问题,时璟丽进一步强调,光伏发电是战略性可再生能源,在其起步和发展阶段给予适宜水平的补贴,以促进产业成长、提升经济性并最终使其成为有竞争力的能源技术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对光伏发电实施标杆电价和竞争电价制度,是在产品终端基于发电量予以补贴,不存在骗补的问题。近年来光伏发电成本显著下降,2016年在智利、阿联酋的招标电价已经低于3美分/千瓦时,在智利、印度等国家,光伏发电电价已经低于化石能源发电。我国光伏发电电价从2008年的4元/千瓦时,降到2012年的1元/千瓦时,再到2016年的0.8-0.98元/千瓦时,预期在2020年前可以实现与销售电价平价,在2025年前实现与煤电在上网侧平价,并且这一平价预判是基于我国现行煤电定价机制中未考虑煤电的环境外部性成本的情况,否则平价时间点还可以大大提前。
宋登元博士对我国引领全球的光伏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了介绍。近年来,在内外部环境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光伏企业加大工艺技术研发力度,生产工艺水平不断进步。中国光伏产业通过技术研发、产业化生产在提升光伏电池组件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产品价格,经过15年的努力,使光伏发电效率提升了66%,光伏发电成本降低了90%。单晶及多晶电池技术持续改进,产业化效率分别达到19.8%和18.5%,并创造了多晶硅电池21.25%的世界效率记录;钝化发射极背面接触、异质结、N型硅、多次印刷、背电极等技术路线加快发展;光伏组件封装及抗光致衰减技术不断改进,双面、双玻、无边框组件等自主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我国在高效率低成本晶体硅太阳电池及组件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截至2016年,我国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14次打破或刷新了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
严大洲表示,光伏是低能耗的清洁能源。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国,我国光伏产品从原料硅砂到制成晶体硅光伏发电系统的总能耗约为1.52度/瓦,包括硅砂—冶金硅—多晶硅—铸锭—硅片—电池—组件生产及其原材料生产能耗,光伏系统建设所需钢材、水泥、线缆、逆变器等系统部件制造、运输、安装能耗。中国西北部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光伏发电系统的年满发平均利用小时数1500小时以上,中东部约为1100小时,取两者平均值1300小时进行计算,每瓦太阳电池一年约可发电1.3度。由此,可以得出光伏发电的能量回收期约为1.17年。从全寿命周期来看,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电力仅需一年多时间即可全部回收,而组件的质保普遍在25-30年,可以贡献二十余年的清洁电力,能源回报率在20倍以上。
王勃华强调,我国光伏产业以制造业起家,凭借创新驱动,实现中国引领,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保持领先水平的实体产业。保守估计,当前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270GW,其中超过70%的产品来自中国,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建设绿色经济的中坚力量,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新的能源革命的来临,人类社会正在向一个全新的可再生能源时代过渡,各国都在积极行动,加速推进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产业竞争的焦点,用非化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已成为一个大势所趋的国际潮流。随着这股大潮,人民群众有了对碧水蓝天的渴望,人民群众对空气污染深恶痛绝,人民群众也越来越多地了解了可再生能源、了解了光伏。从城市到农村,光伏的技术知识及其应用知识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光伏的普及度迅速扩大、蔓延,光伏应用正在逐步走向家庭,从而形成了光伏产业发展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就在10月17日,国家能源局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发布了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总规模为516万千瓦,分布在河北、安徽、山东、江西等14个省份,将帮扶贫困户55万余户。光伏在扶贫方面的应用,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维护生态环境,做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双丰收。未来,我国光伏产业将继续推广“光伏+”的多样化应用,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通过供给侧改革来解决能源行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构建适应新常态的能源基础设施体系。
最后,王勃华表示,我们欢迎社会各界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但绝不纵容歪曲事实、恶意中伤的行为。
会上,多家媒体就光伏发电补贴、多晶硅生产能耗等业内热点话题提出了问题,并得到了专家详细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