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岗位:江苏宿迁供电公司装接班班长
工作亮点:曾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苏电十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李华获得的荣誉很多,聊到对荣誉的看法时,他想了半天说道:“我特别喜欢刚刚获得的‘苏电十大工匠’称号,因为每个一线工人都有一颗工匠的心。”
20年来,从电表校验员、装接工,到装表接电班班长,从中级工、高级技师,到高级工程师,每一次角色转换,都仿佛树木的年轮,刻印成李华的工匠记忆。
雕琢与升华 持续提升技艺
“准确计量是一杆秤,关系客户利益,不能有丝毫马虎。”李华深知自己的责任。
中专毕业初入供电企业时,李华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青苔爬墙的宿舍里、吱吱作响的皮卡车上、亮着灯光的办公桌旁,都留下了他学习的身影。
为掌握新计量装置特点,李华与生产厂家沟通,向经验丰富的员工请教,仔细分析可能产生误差的各种环节,不断摸索减少误差的途径,用可靠的科学依据解决技术问题。
2009年7月的一天晚上,李华带领3名员工在宿迁市翔盛粘胶公司现场校验与安装4路高压计量装置。这是宿迁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工期紧、任务重、投产急,李华已经加班两天两夜了。合闸送电时,电压互感器发出一声巨响,瞬间浓烟滚滚……难道计量回路接线有误?顶住压力,李华配合专家组现场检查。原来是施工单位将测量绕组错接短路造成。
故障虽与计量回路无关,可李华心里仍难以平静。如果测试方法更全面,那么回路的接线错误就会被及时发现。此后,李华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进检测方法。白天他带领员工到现场,夜晚一人在实验室里查资料、选型号,精心测量互感器电路结构。经过多次试验,电能计量装置测试仪终于研制成功。之后,他又研发两台测试仪配合使用,一台发射测试数据、一台用于无线接收和计算显示,有效解决了互感器和电能表距离较远带来的测试难题。该成果获2015年第七届全国电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20年来,李华运用自主研发的各类检测装置,每年避免计量差错40余万千瓦时,合计减少经济损失超过百万元,帮助客户节约电费90余万元。
专注与创新 研发成果频出
外观检查、细节检查、试验测试、处理异常、再次检查……工作中,李华都会留意每个环节,细究每道工序。
针对电能表分拣工作烦琐、易疏忽出错的问题,他研制了智能电表自动分拣装置。该装置将机械手臂、光电传感、智能小车和plc工控技术相结合,完成了自动除尘、自动拍照、读取数据、分类归档全自动的分拣流水线,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李华还研制了户表对应关系测试仪。使用该仪器,以往需两至三人的工作,如今一人即可操作,在居民小区新装业务核对电表与客户室号对应关系时准确率达100%。
2011年2月,李华根据规程规范精心制作了现场作业指导卡。为防止工作程序上的疏漏,他研发出班组现场管理新模式,将现场设备铭牌、端子、封签等信息拍照录入系统,通过查询分析深入了解现场状况。作业指导卡和班组现场管理系统构成管理约束,和技术创新整合为一体。他创造的“装表接电四步操作法”应用以来,工作效率提升了8倍,装表接电操作实现零差错。该操作法获评江苏省职工十大先进操作法。
经验与技能 传承匠人风范
4月2日17时,李华从负控系统发现宿迁力达塑料托盘加工厂三相电流不平衡,便叫上徒弟胡啸去现场查看。到了现场,胡啸使用万用表测量了二次电流后说:“师傅,奇怪了,钳表电流数值比校验仪的小,表和校验仪一致。是不是钳表坏了?”“不大可能,我觉得此户的设备是个谐波源,钳表测只能测基波,而电表和校验仪测的是真有效值,包含谐波值。”李华说。打开后柜门,两人又配合测试了一二次电流。“很奇怪,既没超容,二次接线也没任何问题,为何一二次电流不成比例呢?”李华思考了半天,“把情况写明请客户签字确认,我们把互感器换回去检测!”下班后,两人查阅资料并讨论后,得出结论:整流过程的直流分量导致了磁饱和,磁饱和程度越严重,二次电流就越小。
他们来到李华劳模创新工作室,立即焊接整流电路,配合调压升流装置开始试验,通过不断调整一次电流和直流分量,得到了一组数据和一个个波形图像。“我们的推断是对的。”看着这些数据,李华说。随后,两人带上装备去了力达塑料托盘厂,再次检测二次电流……
胡啸感慨道:“师傅这种工作经验与技能的传承,将让我受益一生。”“我想把我的经验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李华说。
在他的带领下,李华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装表接电、计量检定、采集负控、计量管理等工作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攻关活动,坚持实战练兵。工作室先后解决62项技术攻关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带出20多名专业技术骨干,培养10多名技师。他所在的班组先后荣获华东电网优秀职工小家、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优秀班组、宿迁供电公司标杆班组、宿迁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