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氢能> 动态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柴茂荣: 毫不动摇地坚持“绿氢”路线

能源发展网 发布时间:2021-03-30 00:00:00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作为可再生能源消纳储能重要手段之一的电解水制氢技术,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到2050年,我国氢能发展规模可能达到1亿吨绿氢规模,相当于能源总需求的12%左右,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约3万亿元。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在基础材料、关键设备两方面仍然存在“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在基础材料方面,目前市场上主流燃料电池用催化剂、质子膜及碳纸均为进口产品,国内产品性能及可靠性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关键设备方面,空压机、氢回流泵等系统设备,燃料电池制造装备中涂布用的涂布头、自动化产线用的多轴机器人等关键设备也以进口为主。目前,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已实现了催化剂、质子膜、碳纸GDL,膜电极以及电堆组装的整套生产工艺和量产技术,产品质量指标基本和日本持平;攻克了钛双极板的材料、加工、冲压、焊接和表面处理等工艺并实现量产,成为继日本丰田后全球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厂商;且正在利用央企平台的战略优势,联合国内有关厂家进行技术攻关,以期打通所有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卡脖子”关键技术。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绿氢路线。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解决大规模制氢设备的制造问题;实现氢能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速氢能产业规模化;同时,还可以考虑设立氢能特区。

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目前无论是PEM制氢设备,还是燃料电池组件,或是加氢站设备,核心技术都控制在国外手里,导致价格高,难以推广。只有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把成本降下来。

未来,低碳绿色成为制氢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氢气储运技术将注重开发更高效、易运输的氢载体材料,并加强氢能新型基础设施、氢能管道输送网络建设;而氢能应用将在提升现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性能的同时探索灵活、高效的多能融合解决方案。

我国2030年碳达峰需要减少10亿吨标煤的规模,按照12亿千瓦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推算,年平均发电量2500小时大致可以解决掉9亿吨标煤,剩下需要1000万吨绿氢来解决。而燃料电池等交通领域的利用,最多不会超过200万吨的消纳量,所以需要石油、化工、钢铁等行业的用绿氢取代煤制氢来解决减排的问题。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