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氢能产业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2月10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能耗“双控”、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引领、新型电力系统顶层设计、建立氢能产供储销体系等成《意见》关键词。
“‘十四五’是氢能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重要窗口期。”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祁海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氢能产业链中的制氢、储氢、运氢、加氢,以及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等任何一个细分环节都可能形成若干个千亿元级规模的市场。
而在氢能热下,各地政府和企业也开始加速抢滩布局。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北京、河北、山东、浙江、福建等省份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相关方案或规划,180多家上市公司宣布涉足氢产业链。更有不少企业直击产业痛点,加速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发展绿氢是业界共识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估算,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5%;到2050年,氢能在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至少达到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可减排约7亿吨二氧化碳,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加持、资本推动的大环境下,一个万亿元市场规模的产业赛道已经加速形成。
“氢能产业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地的氢能产业也以区域性的小规模示范应用为主,同时这也为大范围推广创造出有利条件。”祁海珅认为,“十四五”是氢能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重要窗口期。
“在‘双碳’目标下,氢能将成为未来全球重要的能源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应大力发展绿氢,而不是蓝氢和灰氢。”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氢气的主要制取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电解水制氢、化石燃料重整制氢以及工业副产氢回收。
据郭海飞介绍,化石燃料重整制氢的生产过程中会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因此被称为“灰氢”;如果采用化石燃料制氢工艺时,增加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CS),得到的氢气被称为“蓝氢”;由核能、可再生能源通过电解水等手段获得的氢气被称为“绿氢”。“只有绿氢才能实现真正的零碳排放,绿氢是未来氢能产业发展的终极方向。”
“迈向碳中和可分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之间相互交叉或者共同进行。”隆基股份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首先是要通过体制机制的灵活性调节以及需求侧响应,形成对新能源的大幅度消纳;其次是大力发展抽水蓄能,为化学储能让出一定时间和发展空间;然后是通过大规模的应用化学储能,真正形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最后通过引入氢能进行深度脱碳。
“发展氢能首先要明确定位,脱离碳减排谈氢能发展毫无价值。” 该负责人表示,发展绿氢是共识,实现碳减排一定要对氢气的制备、碳足迹等环节进行衡量。
产业痛点蕴含重大机遇
基于这种考虑,隆基股份早在2018年就开始对氢能产业链进行战略研究,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研究合作研发电解水制氢装备技术,并于2021年3月31日正式成立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1年10月16日,隆基氢能首台碱性水电解槽下线,单台电解槽的氢气制备能力达1000Nm3/h及以上水平,“这将会带动制氢工厂的集约性、规模化发展,为重塑能源格局奠定技术基础和成本基础。”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氢能产业在上游生产、中游储运和下游应用中均面临挑战,而氢能产业目前发展的障碍主要来自于成本。”郭海飞表示,如何降低氢气生产、储运成本,是未来氢能产业发展的痛点之一。
“探索建立氢能产供储销体系”也是《意见》的关键词之一。
记者了解到,宝光股份就瞄准氢能储运这一痛点,并将其作为公司主要发力点之一。加速布局“氢能+储能”的宝光股份在2021年7月成立宝光联悦氢能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光联悦”)。“目前公司已就氢能领域的发展问题与地方政府积极沟通,争取快速推进氢能示范项目的落地。”宝光联悦总经理孙伟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据祁海珅介绍,氢气主要以高压气态、低温液态等方式存储和运输,这种危化品的属性也制约着“制氢-加氢一体化”发展,这是目前氢能产业发展客观存在的不足,但也恰恰蕴含着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
“氢的储存和运输高度依赖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产业发展的难点。”孙伟表示,我国目前高压气态储运氢技术相对成熟,但实现大规模、长距离储运技术的商业化仍需要解决成本与技术的平衡问题,整体技术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在储运方面,氢气储运将按照‘压力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大’、‘液氢储运普及’的技术发展方向,逐步提升储运能力。”孙伟表示,从储氢成本来看,高压气态储氢仍是当下的最优选择,短中期高压气态储氢仍是主流。长期来看,待技术突破及产能扩大后,低温液化储氢技术有望成为储氢的主流手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