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不断优化原料结构,氢能产业发展又迎重磅利好。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中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出台,中国绿氢产业将迎巨大机遇。
推进氢能制储输运销用全链条发展
《方案》提出,要调整优化用能结构。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有序推进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煤炭减量替代;推进氢能制储输运销用全链条发展;鼓励企业、园区就近利用清洁能源,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光伏+储能”等自备电厂、自备电源建设。《方案》指出,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布局“减碳去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低碳颠覆性技术研究,突破推广氢能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
中信证券认为,氢能行业的政策体系已逐步完善,行业“游戏规则”和政策体系的确立,有助于激励规模化、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也有助于强化投资者对氢能产业的发展信心,提振产业长期预期。
地方氢能产业政策密集出台
近段时间以来,山东、北京、广东等地相继发布氢能产业支持政策,涉及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加氢站建设、产业链打造等多个领域。此外,多地都明确拿出“真金白银”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公布了涉氢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3个省份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并且,有4个省份锚定了2025年氢能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的目标。
有权威专家团队研究认为,在已经发布的地方规划中,预计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将超过15万辆,加氢站将超过1000座,氢能产业累计产值将超过9600亿元。另外,从研发投入来看,尽管我国的氢能源布局较晚,但正逐渐成为研发预算投入增幅最大的国家。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氢能相关企业2675家。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增氢能相关企业276家;近10年来,我国氢能相关企业注册量不断增加。2019年新增氢能相关企业467家,同比增长52.12%。2020年新增499家,同比增长6.85%。2021年新增680家,同比增长36.27%。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以437家氢能相关企业排名第一。江苏、山东分别有232家、195家,位居前三。
氢能产业链产值有望持续增长
从全球格局来看,目前各国都在加紧氢能的研发与投入。国内来看,氢能产业链的产值未来有望持续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拥有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氢气产业”,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大氢气生产国。此前,《规划》首次将氢定义为一种绿色低碳的二次能源,明确氢是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
“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主要发展方向,以电解水制氢为基础的氢电互变技术,为可再生能源储能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这也是实现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的重要技术路线,将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中国石油国家高端开云直营官方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吕建中表示。
此外,吕建中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自立自强,以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为抓手,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加快建立和完善更加协同高效的氢能创新体系,以需求为导向,带动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打造氢能产业创新支撑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全球氢能技术和产业创新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业内人士提醒防止盲目跟风、一哄而上。
中国氢能联盟认为,我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等诸多挑战。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表示,各地方要综合考虑本地区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合理布局氢能制备、储运、加注、应用等产业链相关项目,稳慎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记者 张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