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低碳化、绿色化水平是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议题。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已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投资热点。在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于日前主办的“绿色中国·氢谷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从产业合作、投资促进的视角,交流分享氢能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探讨分析海外氢谷的发展路径与合作机遇,推动中外氢能产业的投资合作。
产业链投资日趋完善
“氢能作为全球清洁能源的重要战略选择,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内外企业投资的热点。”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李勇表示,为加快推动绿色转型、服务“双碳”目标,商务部发布的《“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都明确提出要积极引导国家级经开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节能环保、生态环境、绿色服务等产业,在消费流通、外贸外资、对外合作等各个领域促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
李勇介绍,近年来,投资促进局重点搭建以产业为主线、促进国际合作为导向的跨境产业投资促进平台,绿色低碳产业的跨境合作平台正是其中之一。该平台是促进中外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合作的专业化交流平台,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支持地方产业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
“目前,平台汇聚了一批以绿色低碳产业为主的全球产业集群、跨国公司与中外的知名企业、商协会组织、投资合作项目等信息资源。”李勇透露,下一步,该局将大力推进境外绿色低碳产业新资源的导入,加强在投资、项目、技术、金融等多维度的产业合作,推动境外的产业集群企业赴中国开展实地投资调研考察,促进境内外企业和机构的深度对接,共同实现绿色低碳产业的融合发展。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中国氢能产业的独角兽企业,在推动全国氢能产业发展、制定行业标准、拓展市场应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氢科技总经理张银广认为,目前,能源发展将从化石能源向清洁低碳方向发展已是全球共识。氢能凭借自身清洁零碳、可再生能源属性、规模较大等特点成为了重要终端能源。“近年来,氢能产业无论从技术方面还是产业链建设方面,抑或各国的宏观政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中国、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将氢能发展上升为了国家战略。”
在张银广看来,氢能的产业链相对较长,涉及制、储、运、用各个环节,其中既有企业需要承担的技术层面建设,也有需要国家层面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氢能产业的上游投资热了起来,尤其今年制氢热更是实现了全链条发展。从中国看,相关产业链已相对趋于完备,很多技术都已经具备了规模示范的条件,同时,政策体系也趋于完整。中国氢能产业已具备规模化向上发展的态势。”
同时,张银广坦言,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产业的薄弱环节,其建设并未形成区域网络,对产业未来发展的支撑并不充分。受规模影响,产业的总体成本较高,也成为了制约其进一步应用的瓶颈。尽管如今制氢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但张银广建议可以在储、运等环节加大投资,进而加速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贯通,使产业更快发展。
借力全球市场
氢谷作为地区性的综合氢能生态系统,涵盖从制氧、存储、运输到各行业终端应用(工业、交通和能源)的氢能产业链。据欧洲燃料电池和氢能联合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共有83个氢谷,分布于33个国家,累计投资额达1250.78亿欧元。其中,绝大多数氢谷位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氢谷主要位于广东、北京、张家口、江苏等地。
空气产品公司氢能业务中国区总经理胡华利表示,中国、欧洲和美国的氢能发展较为热门,但关注的内容有所差异。美国主要关注绿氢和蓝氢,市场以自产和出口为主。欧洲最关注的是绿氢,以进口为主;中国聚焦绿氢,未来通过水电解、风光能可实现自给自足。目前,公司在亚洲的第一个液氢工厂已落地中国,正处于调试、投产状态。“随着第一个液氢工厂、第一个液氢车队、第一个液氢加氢站、第一个液氢工业应用陆续在今年和明年投入运营,将是中国氢能发展的里程碑。”
“目前,公司氢气的产能每年为300万吨,同时还有100万吨的在建低碳氢、零碳氢产能。我们在全球建设了一些氢能的制、储、运、加的设施,参与和建设的加氢站达250多座。”胡华利介绍,2025年全球氢能生产将达到1亿吨,2050年全球氢气将达7亿吨左右。
荷兰是欧洲第二大氢气生产国,并率先建立了欧洲第一个氢谷。荷兰外商投资局华南区域总监孙莹表示,目前,荷兰已从战略和产业聚集再到能源基建,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氢能生态系统。长期积累和高度发达的制造业为当地氢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从生产电解气的关键部件到特种车辆的制造商,荷兰氢能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聚集了数百家公司。
孙莹介绍,荷兰计划通过在氢气生产、氢气分配、氢气的流动性、存储、安全数据以及再回收和利用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可持续能源发展的金融政策,以实现在2050年达成零排放目标。
来源:国际商报 记者 晏澜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