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产业最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巨大,2015年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快速。
一、产业基本情况
概况
1、产业规模
据估算,2015年全国环境保护产品销售收入约4700亿元,环境保护服务营业收入约4900亿元,合计约9600亿元。2015年环保装备销售收入增长10%~15%,环境服务业增长超过20%。总体来讲,增速较往年有一定的下滑。
2、区域分布
我国环保产业的分布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一纵一横”特点明显,“一纵”即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已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主要产业聚集区,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北京、上海等省市已成为我国环保产业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发展策源地;“一横”即沿长江流域的中西部地区,主要是重庆、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市,产业发展的增速明显,正在逐步形成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第二梯队”。
3、领域分布
2015年,环保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下降明显,环境服务业快速发展,环境服务业的产值首次超过环保装备制造业。污水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三大领域,产业发展相对成熟,企业数量众多,集中度相对有所提升。
4、供给能力
环保装备和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在除尘、烟气脱硫、城镇污水处理等领域已形成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供给能力。
5、市场特点
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环保技术装备基本满足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环境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从业企业得到发展壮大;环保产业部分领域投资过热的风险值得警惕;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变化使得环保企业税负加重;企业并购现象明显增加,国企进军环保行业的进程加快。
二、技术水平发展情况
1、水污染防治
至2015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达到13,784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5.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1.0%,提高了0.8%。
上市企业作为我国水污染治理行业的主力军,具有融资能力强、政府资源好、运营管理高效、技术水平领先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据统计,25家主营业务为供水、污水处理、水处理设备制造等的上市企业,2015年度的总营业收入为1034.73亿元,约占2015年度水污染治理行业总收入的30.1%。
膜材料开发、膜生物反应器研制和工程化应用等关键环节研发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膜技术、高效节能曝气技术、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物化-生化法脱氮除磷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臭氧氧化技术及大型臭氧发生器、好氧生物流化床成套装置、好氧膜生物反应器成套装置、溶气供氧生物膜与活性污泥法复合成套装置、曝气生物滤池,以及污泥床、膨胀床复合厌氧成套装置等新设备、新装备得到了推广应用。
一些工业废水处理新技术已得到推广应用,有的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FMBR膜生物技术、厌氧生物滤池和厌氧膨胀床等。潜水污水泵、新型曝气设备、污泥处理处置等专用设备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由于面源污染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对面源污染的控制十分困难。我国针对面源污染控制的研究和实践相对国外较为滞后,总体进展缓慢。
2、大气污染防治
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和电袋复合除尘器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工业除尘设备。2015年电除尘器生产企业超过200家,排名前50家企业的产值占全国电除尘总产值的85%。
电除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低温电除尘、低低温电除尘、湿式电除尘、移动电极式电除尘、机电多复式双区电除尘、SO3烟气调质、粉尘凝聚、三相电源、高频电源、高频脉冲电源及控制等电除尘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近几年,袋式除尘器的应用已覆盖到各工业领域,成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特别是PM2.5排放控制的主流除尘设备。
袋式除尘单机最大设计处理风量提高到250万m3/h,出口浓度可达到10mg/m3以下,运行阻力降低到800~1200Pa,漏风率都能控制在<2%,单位处理风量、钢耗量下降约15%。
2015年新建投运火厂烟气脱硫机组容量约0.53亿千瓦;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已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容量约8.2亿千瓦,占全国火电机组容量的82.8%,占全国煤电机组容量的92.8%。
2015年当年投运的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容量约1.6亿千瓦;截至2015年年底,已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容量约8.5亿千瓦,占全国火电机组容量的85.9%,占全国煤电机组容量的95.0%。
电力行业脱硫脱硝除尘工程数量与火电厂机组容量同步,而非电行业燃煤的污染较为突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尚在使用的工业燃煤小锅炉超过47万台,一年散烧约18亿吨煤。而散烧1吨煤排放的污染物是电厂等大型锅炉处理后的10倍左右。也就是说,散烧18亿吨煤的排放量相当于180亿吨以上电厂用煤燃烧产生的污染。治理散烧煤污染刻不容缓。
近年来,由于我国VOCs治理市场需求巨大,治理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流的治理技术,如吸附技术、焚烧技术、催化技术和生物治理技术得到了不断地拓展和完善,一些新的治理技术,如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光解技术、光催化技术等也在不断地完善。VOCs治理的难点在于其成分极其复杂,因此采用单一的治理技术往往难以达到治理效果,在经济上也不合理,通常情况下需要采用多种治理技术的组合治理工艺。
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领域,柴油车主要排放控制技术包括排气后处理技术(DPF、SCR、POC)、电控高压喷射(共轨、泵喷嘴、单体泵等)技术、发动机综合管理系统、发动机本身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可变增压中冷技术、废气再循环(EGR)技术等。汽油车主要排放控制技术包括电控发动机管理系统以及配备三元催化转化器技术等。摩托车主要排放控制技术包括对传统燃油摩托车所采用的发动机进行优化设计、化油器的优化改进、电控化油器、二次进气装置、燃油蒸发排放控制装置、点火系统的优化、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和排气催化转化技术等。
3、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在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方面,我国已经掌握了化学法、固化法、高温蒸煮、焚烧及安全填埋等有效的处理处置手段。含重金属、二噁英的焚烧飞灰水泥窑煅烧资源化技术具备推广前景。其他餐厨垃圾处理、废油资源化技术也取得了进展。
2014年运行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有1055座,平均处理量约为110吨/日。城市生活垃圾填埋量实际上已经处于下降区间。
截至2015年年底,投入运行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有220座,总处理能力为22万吨/日,总装机约为4300MW。其中采用炉排炉的焚烧发电厂有140座,合计处理能力达到13.8万吨/日,装机达到2520MW;采用流化床的焚烧发电厂有75座,合计处理能力为6.9万吨/日,装机达到1720MW;其余少部分为热解炉和回转窑炉。
2015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92亿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1.80亿吨。其中,卫生填埋处理量为1.15亿吨,占63.9%;焚烧处理量为0.61亿吨,占33.9%;其他处理方式占2.2%。无害化处理率达93.7%,比2014年上升1.9%。
2014年,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包含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炉渣和脱硫石膏等)产生量32.6亿吨,比2013年减少0.6%,综合利用量为20.4亿吨,比2013年减少0.8%,综合利用率为62.1%;处置量为8.0亿吨,比2013年减少3.0%;倾倒丢弃量为59.4万吨,比2013年减少54.1%。
2014年,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3633.5万吨,比上年增加15.1%;全国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处理利用率为82.3%,比上年提高8.2%。
2014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报废船舶、废玻璃、废电池等10类再生资源回收总量为2.45亿吨,回收总值6446.9亿元,表明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4、噪声与振动控制
目前我国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的技术热点仍旧集中在铁路、公路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噪声与振动控制,电力行业发电厂与输变电系统的噪声与振动控制,冶金、建材、化工行业的噪声与振动控制,城市环境噪声在线监测与综合控制,建筑声学处理与噪声控制以及新型声学材料的研究开发等方面。
5、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技术总体上发展比较快、潜力很大,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尤其在光谱类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方面。在一些重大的国家项目中,我国自主研制的仪器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环境监测设备国产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但国产的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中还存在着自动化程度较低、部分关键元器件仍受制于人等问题;环境监测技术在时间、空间、数据可靠性、一些特殊污染物的监测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质谱技术、生物传感器、物联网、遥感等新型成熟、交叉技术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6、土壤修复
土壤污染防治市场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培育,政策环境初步具备,城市污染场地修复市场快速启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场地修复技术相对世界广泛应用的技术种类而言数量相对较少,虽然部分企业正在同高校等科研机构联合进行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以及产业化运用,但受到研发成本以及修复成本的制约,工程规模尚小。农田土壤修复技术缺口更为明显,市场难以真正启动。目前,从业企业多数缺乏技术、经验和人才,绝大多数从业企业都是白纸一张,没有成功的案例经验。
7、环境服务业
环境服务业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环境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国家鼓励发展第三方治理,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块,尤以环境监测社会化发展最为显著,环境咨询服务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随着政府采购服务在环境保护领域的逐步推广,环境服务业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