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光伏展会——SNEC第十一届(2017)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览会落下了帷幕。根据官方统计,本届SNEC展出面积达到了18万平方米、参展商超过1500家、参观人次再次突破了20万。
这与几乎参加了历届SNEC的记者所看到的一致,在经历了2013年和2014年的相对低迷后,2015年到2017年,SNEC不仅盛况重现,甚至热度还一年高过一年。
不过,有悖于人头攒动的展会现场,一些关于“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光伏产业已深陷微利时代”的声音也偶尔会在记者耳畔响起。
技术创新不断涌现
“那些不太和谐的声音,可能源自几经沉浮的中国光伏产业,修炼出的一种居安思危、反躬自省的本领,但不可否认,在SNEC走一遭,你会感到,尤其是在制造端,中国光伏的同质化问题越来越突出,雄心勃勃的扩产计划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位光伏业界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达,“我们谁也无法确保,当这一切叠加在一起,中国光伏不会再次遭遇‘寒冬’,又或者说,‘寒冬’或许是中国光伏前路不可避免的一次洗礼。”
不过,在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看来,产能过剩的化解方案,不该是简单的抑制企业的扩产计划,而是淘汰落后产能。“相对于那些会被自然淘汰的产能,技术水平更高的产能扩充,是应该得到支持的。”钱晶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技术创新方面,人们能在SNEC上看到不少案例。仍以2016年创下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一的晶科能源为例,据《证券日报》记者整理,该公司此番推出了6款新产品,包括PERC高效单晶组件(60片,310瓦)、MCT高效多晶组件(60片,285瓦)等。
钱晶告诉记者,“这些新产品的发布,完善了晶科的产品组合”。而就是这些技术,使得光伏组件(P型多晶)的价格在今年一季度内,就从3.2元/瓦左右,快速下滑到了2.8元/瓦左右。
金融等手段助力
与制造端的技术创新相呼应,光伏产业下游应用端的创造、挖掘、开拓更加迅速。为了促进光伏应用市场的发展,融资租赁、产业链金融、能源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等金融产品、信息技术也是层出不穷。
和历届SNEC一样,汉能的展台,以及其展出的产品总是能带给人们“新、奇、特”的感觉。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执行董事、副总裁徐晓华认为,2017年不仅是分布式发展的元年,也会是移动能源的元年,“移动能源的市场发展速度会超出预期,比原来地面电站还要快,明年移动市场极有可能往吉瓦级走。”
而为了迎接这一“移动能源”时代,汉能已将其独特的薄膜光伏产品运用在了共享单车、汽车、飞机、船舶,甚至是书包、帐篷以及公路上。
徐晓华向记者透露,汉能已经开始接到共享单车市场的订单,并且这一市场的订单量还会继续上升。
“共享单车大家都骑过,车筐里有一块晶硅的垫子,这个市场刚开始时是一些晶硅小厂家供货,但因为交通工具有颠簸,车子也可能会摔倒,人会把书包之类的往车筐里放,晶硅很容易受损,如果下冰雹,已经安装的晶硅件将全部失效”,徐晓华强调,汉能的薄膜产品是不怕裂的,“原来这个产品在美国是给军方用的,他们要求就算有一颗子弹打过去,也要发电。”
“现在最顶尖的几家企业已经请我们帮他们做这个行业的标准”,此外,徐晓华还介绍,2016年知名物流厂商使用MiaSolé柔性薄膜电池铺设于物流卡车顶上,为卡车停车时提供电力,用于冷藏车、冷链物流及冷库,而不用柴油推动,从而减轻营运成本。“此次亮相的汉瓦是一个非常顶级的中国式产品,还有不用支架直接铺设到屋顶的产品,这种产品重量轻,不用打孔,更适合于轻钢屋顶和沥青屋顶,而无需特别加固。”在徐晓华看来,“中国有80%的工商业屋顶因安装承重条件所限,只能与轻薄柔软的薄膜组件相结合”。
此外,4月20日,汉能还与欧洲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联盟Solliance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双方将在建筑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共同研发一体化薄膜太阳能解决方案。双方第一个目标产品将为大型一体化薄膜太阳能公路,这也将是世界第一条能将阳光转变为电力的公路。
在金融、信息技术方面,“协鑫系”国鑫所总裁叶辉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我们今年的交易额目标,保守估计是50亿元。” 据了解,截至今年3月24日,国鑫所仅仅上线一年,便累计实现了超过35亿元的交易额。
公开资料显示,国鑫所定位于“一站式综合能源金融服务平台”,深耕能源领域成为协鑫集团在“能源+互联网+金融”业务上的延伸。其利用协鑫在光伏领域的大数据积累,用大数据形成一套完备的风控体系,对融资方和核心企业进行双额度管控。
“当下,国鑫所的战略方向是以政府以及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例如京东金融、百度金融等为合作目标,广泛开展业务。” 叶辉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