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启动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家级碳市场。全球所有关心碳排放权交易的目光都将聚焦于中国。
2017年,全球所有关心碳排放权交易的目光都将聚焦于中国。
在《自然》杂志评选的“2017年值得期待的11个科学事件”中,就包括“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中国国家碳排放限额交易计划可能在2017年晚些时候出台”。
中国碳市场启动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家级碳市场。由此,根据ICAP(国际碳行动合作组织)的统计,到2017年底,全球将有19个碳交易体系运行,这些碳市场将负责超过70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其所在经济体贡献着全球近一半的GDP,并占全球超过15%的碳排放量。
此外,墨西哥政府的决策者也在考虑,基于现有的国家碳税,在2018年启动一个碳交易系统。
继哈萨克斯坦后亚洲第二个启动碳市场的韩国,不管是KETS还是KCU(KoreaCreditUnit),自2015年开市后,其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2016年6月30日,二者的收盘价分别达到1.7万韩元(13.5欧元)和1.85万韩元(14.69欧元)。
虽然2017年中国碳市场将启动,但2016年欧美碳市场发生的“黑天鹅”事件不得不让人担心2017年全球碳市场将何去何从。
七试点交易额近25亿元
中国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启动全国碳市场。国家发改委等主管部门在2016年开展了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立法准备、工作动员、配额分配、能力建设、会计处理等。
“2016年碳市场最大的亮点就是地方也开始转起来了。”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总监钱国强分析说,不仅仅是七个试点地区,其他地方通过完成全国碳市场启动的准备工作,都能够“心里有数”,清楚自己要做哪些工作。
试点地区自2013年起,相继顺利完成两到三年的履约工作。根据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北京绿色金融协会不久前发布的《北京碳市场年度报告2016》,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七省市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6亿吨,累计成交额接近25亿元,市场日趋活跃,规模逐步放大。
其中,2016年包括福建在内的各省市二级市场,线上线下共成交碳配额现货接近6400万吨,较2015年交易总量增长约80%;交易额约10.45亿元,较2015年增长近22.1%。
作为主要抵消工具,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将在全国碳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