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国防科工局召开“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宣贯会。会上,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国防科工局副局长王毅韧表示,截至目前,《“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核能开发科研规划》《“十三五”军工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规划》《“十三五”军工核安全规划》《“十三五”国家核应急规划》等均已正式印发。会后,王毅韧就《“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作了解读。据悉,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
核电高速发展内陆核电可提上日程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
王毅韧表示,发展新能源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核电作为低碳能源,是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国际能源署联合预测,到2050年,全球核电发电量将在现有基础上翻番,发电比例将达世界发电总量的17%。但目前我国核电在发电总量中的比重还较低,仅占3%左右,远低于全球11%的平均水平。因此,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发展核电。
同时王毅韧认为,如果顺利,“十三五”期间,内陆核电将被提上日程。
目前,内陆已经开展核电站前期工作的场址包括湖南桃花江、湖北咸宁、江西彭 泽等。王毅韧强调,现在世界上400多台核电站,大部分建在海啸、台风影响基本可以忽略的内地,少部分在沿海,核电站建在沿海符合安全要求,与建在内地也一样。
王毅韧分析目前我国核电大多建在沿海的原因时表示,东南沿海对电力需求更加旺盛,所以核电站率先支持东南沿海,但是,随着内陆经济发展加速,内陆地区的能源需求也正在不断提升,而核电对环境的影响小于火电。
60多年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核安全记录。“不存在‘核电站建在沿海安全,建在内地就不安全’这样的问题。”王毅韧表示,内陆地区像湖南、湖北、江西也很缺能源。他表示,“比如,我的老家湖南,缺少一次能源,目前湖南大部分地区依然依靠高压送电。一赶上冰冻季节,高压线一出问题就送不过去了,也是从外面拉煤发电。因此,发展核电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补后处理的“短板”破发展“瓶颈”
国家原子能机构作为核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将不断完善核安全与核应急体系、提升核安保整体能力、保障铀资源和核燃料供应、加强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管理,确保“核安全有保证、铀资源有保障、核安保有能力、核废料有去处”。王毅韧表示,“从铀矿勘探开采提纯到核燃料元件制造与使用,中国已经形成完整的核产业链,但是在乏燃料大规模处理方面还存在短板。‘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加强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研究,补齐核燃料循环后端短板。”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确定了核燃料“闭合循环”和“核能发展必须相应发展后处理”的技术路线,并在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乏燃料后处理,一方面回收有用的铀和钚,再制成二氧化铀或铀钚混合氧化物燃料返回反应堆中使用,可大大提高铀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显著减少放射性废物体积和毒性,经过后处理后产生的高放废物量约0.5立方米/吨,仅为直接地质处置处理方式的四分之一,同时可使最终处置废物的放射性毒性降低一个数量级以上。
不过,目前我国尚未具备建设大型后 处理厂的能力,因此国家已设立乏燃料后处理科研专项,致力于攻克相关技术。
在后处理产能方面,我国制定了“三步走”计划。一是建设每年60吨规模后处理中试厂,目前已经完成;二是要完成每年200吨规模后处理示范工厂的建设;三是实现每年800吨的工业规模后处理能力。在自主掌握大规模后处理技术之前,我国将筹划与法国合作建设一座800吨级后处理厂。他表示,通过两个五年规划,我国乏燃料后处理问题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
目前,我国已对乏燃料后处理产业的近、中、远期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开展了技术攻关,建成了后处理放化大楼等一系列科研设施,设立了乏燃料处置基金。2010年后处理中试厂成功完成热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后处理能力。
“当前我国核电站建设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但现有核燃料循环产能主要分布在西部,距离核电站较远。这个布局不合理,需要优化。”王毅韧说,为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优化产能布局,构建合理核燃料保障供应体系,国家原子能机构积极推进在核电相对集中的沿海地区建设核燃料产业园,打造“一站式”核燃料元件生产供应基地。
王毅韧表示,下一步将按照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的思路,坚持自主创新,在掌握后处理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尽快形成能力,打通核燃料闭合循环之路,为自主建设工业规模后处理厂奠定基础,补齐核燃料循环后端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