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陕西缺电严重,每周通常“停三供四”,拉路限电。为了缓解陕西缺电的状况,同时贯通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几个独立电网,形成陕甘青一体电网,最大限度满足这些地区的用电需求, 原水电部决定,将刘家峡水电站的电力向陕西送出。由此,330千伏刘天关输电线路的建设拉开了序幕。
档案说明:
题名:我国第一座330千伏变电站——秦安变电站
档案类别:重要资料
形成时间:1972年6月
背景介绍:
刘天关(刘家峡—天水—关中)输电工程是我国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全长533千米,贯穿陕甘两省。1972年6月,工程建成投产,实现了甘肃—陕西电网互联。此图片为我国第一座330千伏变电站——秦安变电站。
刘天关输电线路是我国当时输电距离最长、电压等级最高、输电量最大的输变电工程。电压等级330千伏,输电能力42万千瓦。刘天关线路起自甘肃省永靖县境内的刘家峡水电站,经过陕西天水、宝鸡地区,到达眉县。沿线设有秦安、汤峪两个变电站。工程筹建于1969年3月,次年4月全线开工,1970年12月竣工,1972年6月16日投入运行。
勘测论证——工程拉开序幕
1964年的一天,西安人民大厦迎来了首条330千伏线路的创造者们。受原水电部之邀,来自全国46个单位的科研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供电运行和工程技术人员与专家,齐聚西安,开始了研发工作。
当时,有两个方案摆在设计人员面前:建“刘(家峡)汉(中)关(中)”线路,或者“刘(家峡)天(水)关(中)”线路。
勘测人员扛着花杆,和运行人员一道,一步步实地踏勘。经过两个月的勘测和定位后,设计人员选定了建设“刘天关”线路这一方案。这一方案线路路径短,大山沟壑少,交通也较方便,便于运维和抢修。专家研究论证后,同时确定了建设330千伏超高压线路的决定。
为什么要选择330千伏而不是500千伏或其他电压等级?一是500千伏电压等级适合输送100万千瓦的电力,而刘家峡水电站没有那么大的送出负荷;二是330千伏线路更经济,投资少、见效快;三是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国内暂时没有能力制造出电压等级更高的设备。
330千伏刘天关输电工程很快进入正轨。1967年10月,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了设计任务书,计划投资1亿元人民币,并将330千伏输变电技术研究课题列为当时全国31项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之一。
1969年3月1日,中央批准由兰州军区和原水电部组成“330工程联合指挥部”,下设3个分部。自此,刘天关线路建设拉开了大幕。
勠力攻坚——工程开工建设
原西北电力建设局送变电公司、原东北电力建设局送变电公司、原西北电管局西安送变电工程共同操戈,在陕甘两省交界的中端和陕西西府一带摆开了阵。
在修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的刘唐公路时,建设人员遇到了难题。此地地形复杂,山高路陡,沟壑纵横。当地群众称其为:山高没顶子,沟深没底子,跌死麻雀滚死蛇,翻山没法子。当时,聚居在此的18个少数民族近万名群众参加了修建。不到半年时间,新修和整修公路316.5千米,修建施工便道约200千米,打通了工程建设的第一条通道。
关山海拔2200米,连接秦岭和六盘山,雄伟险峻,关隘重重,气候变化无常。“关山六月犹凝霜,野老三春不见花”形容的就是这里高寒的气候。刘天关线从层峦叠嶂的关山横穿而过,有7千米长的线路穿越重冰区。
为了建设融冰气象观测站,线路专家实地勘查线路,体验了魏巍笔下“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艰苦,为建设融冰变电站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功绩卓著——超高压输电里程碑
从1970年4月到1972年6月,历时两年多,刘天关输变电工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竣工投运。
330千伏刘天关输电线路投运后,不但陕甘两省实现互供电力30万~40万千瓦,丰水季节可以“西电东送”,枯水季节则“东电西送”,达到水火相济的目的,同时将陕西、甘肃、青海电网连接起来,形成一体的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络。
刘天关输变电工程线路架设在海拔600米到2500米的高原上,跨越甘肃东乡的干沟大山和陕甘交界的关山地区,六次越过较大的河流,是我国当时输电距离最长、电压等级最高、输电量最大的输变电工程。包括大型变压器、开关、电缆、避雷器和绝缘子在内的23种主要产品设备,均为我国科技人员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这是我国自行研发制造的第一批超高压设备,是陕西乃至西北和全国电力工业开始向超高压、远距离、大容量传输发展的里程碑,为超高压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kaiyun入口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20世纪60年代,陕西缺电严重,每周通常“停三供四”,拉路限电。为了缓解陕西缺电的状况,同时贯通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几个独立电网,形成陕甘青一体电网,最大限度满足这些地区的用电需求, 原水电部决定,将刘家峡水电站的电力向陕西送出。由此,330千伏刘天关输电线路的建设拉开了序幕。
档案说明:
题名:我国第一座330千伏变电站——秦安变电站
档案类别:重要资料
形成时间:1972年6月
背景介绍:
刘天关(刘家峡—天水—关中)输电工程是我国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全长533千米,贯穿陕甘两省。1972年6月,工程建成投产,实现了甘肃—陕西电网互联。此图片为我国第一座330千伏变电站——秦安变电站。
刘天关输电线路是我国当时输电距离最长、电压等级最高、输电量最大的输变电工程。电压等级330千伏,输电能力42万千瓦。刘天关线路起自甘肃省永靖县境内的刘家峡水电站,经过陕西天水、宝鸡地区,到达眉县。沿线设有秦安、汤峪两个变电站。工程筹建于1969年3月,次年4月全线开工,1970年12月竣工,1972年6月16日投入运行。
勘测论证——工程拉开序幕
1964年的一天,西安人民大厦迎来了首条330千伏线路的创造者们。受原水电部之邀,来自全国46个单位的科研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供电运行和工程技术人员与专家,齐聚西安,开始了研发工作。
当时,有两个方案摆在设计人员面前:建“刘(家峡)汉(中)关(中)”线路,或者“刘(家峡)天(水)关(中)”线路。
勘测人员扛着花杆,和运行人员一道,一步步实地踏勘。经过两个月的勘测和定位后,设计人员选定了建设“刘天关”线路这一方案。这一方案线路路径短,大山沟壑少,交通也较方便,便于运维和抢修。专家研究论证后,同时确定了建设330千伏超高压线路的决定。
为什么要选择330千伏而不是500千伏或其他电压等级?一是500千伏电压等级适合输送100万千瓦的电力,而刘家峡水电站没有那么大的送出负荷;二是330千伏线路更经济,投资少、见效快;三是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国内暂时没有能力制造出电压等级更高的设备。
330千伏刘天关输电工程很快进入正轨。1967年10月,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了设计任务书,计划投资1亿元人民币,并将330千伏输变电技术研究课题列为当时全国31项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之一。
1969年3月1日,中央批准由兰州军区和原水电部组成“330工程联合指挥部”,下设3个分部。自此,刘天关线路建设拉开了大幕。
勠力攻坚——工程开工建设
原西北电力建设局送变电公司、原东北电力建设局送变电公司、原西北电管局西安送变电工程共同操戈,在陕甘两省交界的中端和陕西西府一带摆开了阵。
在修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的刘唐公路时,建设人员遇到了难题。此地地形复杂,山高路陡,沟壑纵横。当地群众称其为:山高没顶子,沟深没底子,跌死麻雀滚死蛇,翻山没法子。当时,聚居在此的18个少数民族近万名群众参加了修建。不到半年时间,新修和整修公路316.5千米,修建施工便道约200千米,打通了工程建设的第一条通道。
关山海拔2200米,连接秦岭和六盘山,雄伟险峻,关隘重重,气候变化无常。“关山六月犹凝霜,野老三春不见花”形容的就是这里高寒的气候。刘天关线从层峦叠嶂的关山横穿而过,有7千米长的线路穿越重冰区。
为了建设融冰气象观测站,线路专家实地勘查线路,体验了魏巍笔下“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艰苦,为建设融冰变电站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功绩卓著——超高压输电里程碑
从1970年4月到1972年6月,历时两年多,刘天关输变电工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竣工投运。
330千伏刘天关输电线路投运后,不但陕甘两省实现互供电力30万~40万千瓦,丰水季节可以“西电东送”,枯水季节则“东电西送”,达到水火相济的目的,同时将陕西、甘肃、青海电网连接起来,形成一体的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络。
刘天关输变电工程线路架设在海拔600米到2500米的高原上,跨越甘肃东乡的干沟大山和陕甘交界的关山地区,六次越过较大的河流,是我国当时输电距离最长、电压等级最高、输电量最大的输变电工程。包括大型变压器、开关、电缆、避雷器和绝缘子在内的23种主要产品设备,均为我国科技人员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这是我国自行研发制造的第一批超高压设备,是陕西乃至西北和全国电力工业开始向超高压、远距离、大容量传输发展的里程碑,为超高压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