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以来,碳交易市场向好趋势明显,碳排放的市场调节功能开始发挥,碳交易市场逐渐活跃。但是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仍存在配额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管理层级不够完备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齐鲁石化党委书记韩峰建议,进一步规范交易规则,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壮大,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据悉,截至2022年年末,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3亿吨,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首批纳入的发电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企业,年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左右,在碳市场领域极具代表性、影响力和引导力。我国碳市场交易规模会随着石油化工、钢铁建材、冶炼制造、民航运输、造纸印刷等行业的进入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同时,碳市场将成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风向标,助力我国加快完成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目标。
韩峰认为,由于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配额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管理层级不够完备,交易品种较为单一,难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市场。
对此,韩峰建议:一是建立规范的交易规则,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建立碳交易的合理指标分配和定价机制,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统筹碳排放权、用能权、节能量、绿证交易等相关市场机制改革工作,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利益,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同时,制定碳减排鼓励政策,对达到减排数量标准的给予碳排放配额奖励,实现减排技术和碳交易市场的融合对接。
二是健全完善碳市场管理层级。鼓励集团型企业发挥集团化和集约化管控优势,统筹做好下属企业碳排放配额的内部平衡和碳市场平台交易工作,增大整体推动、先进带动落后的减排力度。
三是进一步丰富碳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产品。适时引入多元化市场主体,通过增加交易主体及其需求的多样性,扩大市场容量,活跃市场交易;除了以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作为基准产品的现货交易之外,应尽快建立相关的衍生品市场,丰富碳市场产品种类,给企业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套期保值工具,帮助企业做好中长期的碳减排规划。
四是尽快实质性地恢复CCER的一级市场交易机制。尽快开展项目开发指南、审定与核查规则、注册登记和交易规则、方法学等重要配套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工作,完善相关方法学与管理机制设计,理清与其他减排工具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尝试以北京绿色交易所为基础打造CCER的线上集中撮合平台,提升CCER交易的市场化水平。
五是建立健全除发电行业外的碳排放数据统计和核查机制的完善相关行业的MRV指南。建议加快建设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规范的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不同行业碳排放标准、核算和认证的统一;逐步建设全国性的碳监测评估体系,构建全面系统的全国碳市场数据保障服务支撑体系。
(中国能源报记者 吴莉/整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