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变革”。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自2021年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推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相关政策文件。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完善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加强国际标准协调。”2022年1月,国家七部委联合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进一步完善并强化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标准、认证、标识体系”2022年8月,国家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探索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各部门多角度、全方位培育绿色理念,促进绿色消费,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绿色低碳议题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参与到这场大变局中来。据了解,当前已有12个国家或地区立法,要求企业实行碳标签制度,全球有1000多家知名企业要求其供应商提供碳标签。2023年4月25日,欧盟理事会投票通过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则强制要求出口产品需要开展碳足迹核算。从长远来看,“碳标签”完全有可能成为全球性的产品标识,成为商品进出口的“通行证”。因此,加快推进中国碳标签体系建设的全面建设,是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 碳标签体系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 碳标签体系建设是服务“双碳”战略的 时代使命
我国产业体系复杂、产品种类齐全、生产链条完整。原材料、制造业、资源密集型产业链条在社会层面辐射深入,消费品民生刚需产业链条在社会层面辐射广泛。以碳标签为抓手构建全社会产品层面碳数据,可以深度描绘国家/区域等宏观层面的碳素分布全景,形成社会经济系统下“碳”的传递及转移逻辑,有助于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碳中和,带动整体社会绿色升级变革。
(二) 碳标签体系建设是 赋能企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实施碳标签,可以反逼企业进行内在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利用效率,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发展低碳经济,生产低能耗的产品,加快低碳生产转型步伐。同时,企业通过更有效的绿色认证方式,将绿色价值链进一步纵向延伸或横向拓展,能够形成紧密的产品绿色价值链运行体系,进而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形象及绿色价值,发掘产品独特低碳竞争优势,提高产品在消费者中的绿色认可度,减少进出口贸易摩擦。
( 三) 碳标签体系 建设 是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 关键 路径
碳标签体系建设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推动绿色产品贸易,降低我国“贸易碳逆差”。积极支持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口,严格管理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绿色低碳产业、循环经济,以及服务贸易、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四) 碳标签体系建设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 环节
在面对国内双碳目标、国际贸易壁垒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已经在地方试点建立碳标签制度,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碳标签评价体系的制定,推动建立碳定价、评价标准及方法学等互认机制。这将是我国突破贸易壁垒,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也是我国对国外产品设置贸易壁垒,积极应对“碳关税”,进而逐步建立自身生态保护体系,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阻止国外向我国进行污染转嫁。
综上所述,碳标签的作用不容小觑。通过碳标签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能够推进企业向低碳生产进行转变,有力引导消费者的绿色环保理念形成。同时,进行碳标签体系的建设也是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保护工具,我国要正确对待这一认证制度,通过合理运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二、 碳标签体系建设正在全面推进
中国碳标签体系建设包含标准、数据、教育、贸易、供应链、评价、核算等工作,将标准工作作为建设基础,将数据作为量化指标,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遵循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原则。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前身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低碳委”)是我国碳标签制度的先行者,自2010年成立以来,作为国内最早开展低碳经济发展、最早建立低碳开云直营官方的研究机构。于2018年率先推出“碳标签”制度,联合政、产、学、研各界力量,探索碳标签的评价标准制定、机构建设、实施应用、人才培训、贸易促进和国际合作互认工作。迄今为止,在低碳委的推动下,我国碳标签认证体系结构初建,各行业具体标准制定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形成以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中国碳标签产业创新联盟、碳标签评价管理办公室等机构为主导,若干高校、企业、政府机构参与的碳标签机构网络;经协会授权的碳标签授权评价机构遍布全国各地,提供碳标签评价服务;若干人才接受碳排放人才管理培训,成为开展低碳工作的中坚力量;若干外贸企业获得“产品碳标签评价证书”,产品低碳性能获得国外贸易伙伴认可;碳标签的国际互认工作积极开展……专注于我国碳标签的本土化、体系化、创新化之路,以充分发挥碳标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优势为目标,为我国双碳建设储备战略领衔力量贡献了智慧方案。
“低碳委”积极配合落实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积极支撑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在碳标签方面的项目研究;参考国际上已有评价方法,研究并发布适用于中国“碳足迹”的测量办法,并设计统一的“碳足迹”标签,规范“碳足迹”测度标准和认证流程,建立国际化的、完善的碳排放核查、统计、监管标准体系,积极推进“碳足迹”标签的多边和双边互认工作,提升在国际评价体系中的话语权。具体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系建设,标准先行。
从2018年协会就牵头制定了《电器电子产品碳足迹评价通则》,随后发布的《行业统一推行的电器电子产品碳标签自愿性评价实施规则》为电器电子行业碳标签评价搭建了完整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布了《行业统一推行的产品碳标签自愿性评价实施规则》。逐渐将碳标签标准体系从电器电子行业辐射至全行业。目前正在组织和参与制定的行业团体标准69项,同时计划于2025年之前完成100类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评价标准的制定。协会还发布了《企业碳标签评价通则》,同步开展企业碳标签和产品碳标签工作,发挥宏观微观协调共促作用,创新了碳标签体系。
(二)低碳评价,标识合规。
2022年05月05日,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了团体标准《碳标签标识》,碳标签标识由基本原则、标志组成、类别及标识要求组成。标准里将碳标签分为七类,分别为产品(摇篮到坟墓)、产品(摇篮到大门)、企业、服务、工程、建筑、碳中和标签。对参与协会主导的产品碳标签评价,且对碳标签标识有需求的产品,都应该按照标准要求标识碳标签。
(三)合纵连横,多方共赢。
2019年4月,中国碳标签正式在部分电器电子产品上使用。截止2023年6月,协会已授权153家碳标签评价机构,碳标签评价包括但不限于农产品、能源化工、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家用电器、日用品等几十个行业领域的上百种产品,其发布的碳标签在国内市场具备很高的行业认可度,同时也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的高度认可。
(四)学术建瓴,探究指引。
“低碳委”联合中国科学院费维扬院士、中国工程院武强院士组建了碳中和大数据研究院,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着力构建国内一流的碳中和创新平台和智慧联盟。同时,“低碳委”还组织编撰《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碳标签发展报告(2021-2022)》,并于2023年3月正式发布。该蓝皮书是国内唯一对碳标签制度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的书籍,旨在聚焦中国碳标签发展,汇聚前沿理论探索。
(五)人才培养,产学结合。
协会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培养行业急需的双碳管理人才。采用商企联合方式,已先后开展14期双碳管理人才培训(碳标签评价师/碳足迹管理师)。打造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培养碳标签应用型人才。同时,联合国内外高校、机构,合作创办中国国际低碳学院,打造碳达峰碳中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相互贯通,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六)打破壁垒,国际互认。
协会作为政企桥梁,在碳足迹、碳标签标准制定与评价认证工作中经过多年沉淀,在国内已有较为成熟的实践与经验。鉴此,中国电子节能协会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及高研院曼谷中心在东盟地区形成的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体系,扎根东盟桥头堡泰国,计划共同推动我国碳标签认证海外中心的建设。大力拓展中国绿色低碳技术面向东南亚、东盟区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建设,联合区域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为碳认证中心发声,携手泰国当地的政府机构和头部公司,在海外建设协同推进网络,建立碳标签国际互认机制和平台。
三、 碳标签试点实践稳步推进
当前中国还未正式实施完整的全链条产品碳标签制度,但已在科学研究、管理制度、标准文件、试点示范等方面开展相关探索。有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有序推进,也有基层“自下而上”积极探索产品低碳化发展管理制度试点工作。
( 一 ) 全国 青少年低碳教育基地 —— 践行 绿色消费 新风尚
2021年12月17日,首个全国青少年低碳教育基地(低碳学校)落户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北京学校揭牌成立。由低碳委与北京学校共同建设。作为青少年低碳教育的实践者,旨在为低碳发展与义务教育结合进行试点探究,探究低碳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中的结合方式。通过“碳标签”这一载体,将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低碳习惯的养成,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低碳小达人”,向家庭、社区宣传低碳理念,推广低碳知识。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实现“低碳学校—低碳城市—低碳生活”,建立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 二 ) 乐清 电力电气产品碳标签 评价 基地——打造低碳试点先锋队
乐清作为浙江省低碳试点县,拥有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有电气企业超1.4万家,面对国际碳关税形势以及国网绿色供应链发展趋势,率先为电气企业开展碳足迹核查、碳标签评价,探索实践产业低碳转型与碳中和模式路径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协会联合乐清市人民政府、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院、国网乐清市供电公司等单位,以“科创中国”平台温州近零碳能源数智技术实验室为载体,共建“一室三中心”,加强上下游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院校等多方力量的合作,在电力电气产业链上试点碳标签项目。截至2022年12月,乐清11家企业主打产品依托协会开展碳标签评价,在全国电气产品碳标签工作先行先试,积极推动“中国电力电气产品碳标签评价基地”建设。该基地的设立,有利于进一步打造浙江省智能电气产业向低碳供应链体系转型升级,推动强链补链畅链固链,激发市场竞争活力,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 三 ) 衢州 碳标签产业化示范基地——打开面向世界的 “ 绿色贸易 ”之 窗
今年3月,协会与衢州市发改委进行多轮对接洽谈,决定在衢州市开展应对碳关税碳壁垒的试点探索,拟成立“中国(衢州)碳标签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碳账户与碳标签相结合,充实和完善碳足迹碳标签数据库,制订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产业竞争的碳足迹碳标签标准,探索碳账户碳标签赋能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围绕“服务绿色出口、促进绿色消费、扩大绿色投资、发展绿色产业”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良好局面。
四、 碳标签论坛——行业发展风向标
“中国碳标签论坛“由此诞生。首届将于2023年6月27日—28日举办,本次论坛以碳标签机制建设为抓手,以专题分论坛、产业专家报告、产业试点成果等为主体内容,聚焦国际国内前沿动态,洞悉行业领域最新实践,共探绿色低碳发展未来。
——凝聚绿色发展共识
凝聚各方共识,深化区域、行业合作,推动中国碳标签评价认证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有目标、有系统、有路径、有方法的解决中国和全球低碳贸易问题。
—— 搭建融合创新生态
本次论坛以“碳戳”盖万物,碳链新生态为主题,展示不同行业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项目,启动碳标签咨询认证、低碳生产、科研为一体的低碳新平台,与会专家重点围绕碳足迹碳标签与能源、贸易、消费路径方向,区域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深化 多方 合作
本次会议获得包含两院院士在内的众多专家支持,现场有华为、国网在内的十几家国内500强企业及300余位定向邀请的产业及学术界人员共同出席。在本次论坛上同步启动“行业碳标签体系建设执旗行动”,联合各行业领军企业带领并引导产业链相关单位共同研究并推进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及碳标签评价及对话机制,以行业分类开展分行业低碳试点探索一致行动。推动适应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及贸易碳壁垒应对对话机制,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碳标签论坛”作为建立我国统一规范的碳标签制度创新之举、有益尝试,汇多方低碳界的专业人士、政府领导、业界同仁专家共济一堂,集国家政策指导、标准体系发布、产业基地实践、领军企业扛旗等多项举措,共研低碳发展新策略,推动碳标签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冲破新型贸易碳壁垒,加快全球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科学指引和创新动力。
我们希望,本次“中国碳标签论坛”能作为中国碳标签体系化建设的初始地基,构建有利于世界统一碳市场的评价规范,推动全球低碳贸易一体化。也希望碳标签赋予低碳商品以价值,宣导低碳商品之消费,促进低碳企业之高质量发展。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理应具有国际话语权,中国低碳标准、中国的碳标签将随着国际贸易走向世界。
作者李鹏 系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执行秘书长、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碳中和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中国政策专家库成员。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