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供电公司首创光纤芯远程自动交换系统,建立了电力光纤通信运维智能化作业新模式,并就产品设计、技术要求、通信协议及检测检验等方面,形成了三项团体标准,为光纤芯交换机器人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提供了保障,使科技项目走向市场、发挥效能。
10月30日18时,宁波供电公司信通公司网控室网管员巡视发现,220千伏雁苍变电站至220千伏广济变电站的光路中断,立即采取远程检测措施,得出两地之间普通光缆中断的结论。由于该段光缆上承载着较为重要的电力通信业务,为防止造成损失,工作人员通过光纤芯远程自动交换系统将中断的光路倒换至迂回光缆路由,短短两分钟,就完成了光路的倒换工作,光路均恢复正常。
实现光纤网络的远程自动交换
时光追溯到十年前。2008年年初,特大冰雪灾害袭击南方大部分地区,宁波供电公司通信运检员范雪峰和同事们赶赴现场抢修通信光缆的过程异常艰辛。“光缆就像是我们人体的神经,要是断了、坏了,就无法对电力设备进行正常操作。在十年前,通信运检员就得赶到倒塔现场,去给‘神经’动手术。”范雪峰说。
那次抗冰灾经历让范雪峰冒出了一个想法:“要是能有一种自动倒换装置,光缆恢复速度不是能大幅提高吗?”这个想法得到了宁波供电公司的支持,成立了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开展攻关。
当时,团队通过反复的资料查阅及厂家咨询,都没找到适合工作实际的光缆纤芯远程自动跳接设备。后来,团队借助人工电话交换机到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的演进思路,设计出了光纤芯交换机器人的解决方案。
2009年年底,团队研制成功第一台24芯全交换机器人的样机。2010年,10台设备在宁波电网挂网试运行。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玉树重建时,范雪峰团队携光纤芯交换机器人样机赶赴当地,对同行讲解样机原理、演示使用方法,得到了广泛关注。
2013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组织鉴定委员会,对光纤芯远程交换系统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系统设计理念新颖、性能稳定、安全可靠,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2013年10月,强台风“菲特”席卷宁波造成严重水灾时,光纤芯远程交换系统保障了光纤网络没受影响,电力通信网络得以安全运行。范雪峰通过光纤芯远程交换系统,向变电站的光配屏远程发出指令,系统在最短时间内将受影响的光链路倒换到正常运行的光缆中,整个过程仅仅耗时10分钟。
“要是没有它,工作人员到变电站现场才能操作,平时去一趟得4个小时。”范雪峰说,当时这套系统就像精准而不知疲倦的智能机器人,24小时不分昼夜地守在光配屏面前,严格执行指令。
光纤芯远程自动交换系统使电力光纤单次交换作业平均时间由120分钟缩短至2分钟,整体效率提升60倍,人员精简87.5%,且整体交换可靠性可达100%。系统特别适用于台风、冰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情况,以及地域辽阔、道路崎岖的地方。
以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升级
产品化做到了,那如何做到产业化呢?必须掌握标准的话语权。
2016年5月,在中国电子学会的大力帮助下,宁波供电公司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在原有企业标准化工作基础上,开展了电子学会的团体标准编制工作。经过1年多的往复讨论和修改,该公司分别在产品设计、技术要求、通信协议及检测检验等方面,形成了三项团体标准。
2017年8月,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由北京市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研究机构和机器人企业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参加大会。大会上,由宁波供电公司牵头制定的三项有关光纤芯交换机器人的团体标准向全世界发布。
这是宁波供电公司首次发布团体标准。标准主要编制人范雪峰介绍说,《光纤芯交换机器人设计通则》《光纤芯交换机器人通信协议格式规范》《光纤芯交换机器人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这三项标准的发布,为光纤芯交换机器人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提供了保障,具有较强的产业指导意义和市场引领作用。
宁波供电公司着力解决光纤芯交换机器人成果转化中的技术供给、渠道打通、企业承接、资金支持等关键问题,通过抓好平台搭建、组织保障、项目资金落实、转化项目质量评估等方面,着力打通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让光纤芯项目走出宁波,让科技项目走向市场、发挥效能。
今年11月4日,在德国举行的第70届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宁波供电公司光纤芯远程交换机器人获得了金奖与特别奖。这是宁波供电公司科技产品第一次获得海外国际奖项。
目前,光纤芯交换机器人已获得国际、国内专利24个,进入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海外专利已经授权。产品在浙江电网广泛应用,并推广至国网河南、江苏电力及南网海南公司等10多个省级电力公司,应用的通信站数量已达到1125个。
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在持续使用两年半的光纤芯远程交换系统后,认为该产品的推广将使现有的光配现场人工调节运维模式退出历史舞台,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kaiyun入口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浙江宁波供电公司首创光纤芯远程自动交换系统,建立了电力光纤通信运维智能化作业新模式,并就产品设计、技术要求、通信协议及检测检验等方面,形成了三项团体标准,为光纤芯交换机器人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提供了保障,使科技项目走向市场、发挥效能。
10月30日18时,宁波供电公司信通公司网控室网管员巡视发现,220千伏雁苍变电站至220千伏广济变电站的光路中断,立即采取远程检测措施,得出两地之间普通光缆中断的结论。由于该段光缆上承载着较为重要的电力通信业务,为防止造成损失,工作人员通过光纤芯远程自动交换系统将中断的光路倒换至迂回光缆路由,短短两分钟,就完成了光路的倒换工作,光路均恢复正常。
实现光纤网络的远程自动交换
时光追溯到十年前。2008年年初,特大冰雪灾害袭击南方大部分地区,宁波供电公司通信运检员范雪峰和同事们赶赴现场抢修通信光缆的过程异常艰辛。“光缆就像是我们人体的神经,要是断了、坏了,就无法对电力设备进行正常操作。在十年前,通信运检员就得赶到倒塔现场,去给‘神经’动手术。”范雪峰说。
那次抗冰灾经历让范雪峰冒出了一个想法:“要是能有一种自动倒换装置,光缆恢复速度不是能大幅提高吗?”这个想法得到了宁波供电公司的支持,成立了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开展攻关。
当时,团队通过反复的资料查阅及厂家咨询,都没找到适合工作实际的光缆纤芯远程自动跳接设备。后来,团队借助人工电话交换机到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的演进思路,设计出了光纤芯交换机器人的解决方案。
2009年年底,团队研制成功第一台24芯全交换机器人的样机。2010年,10台设备在宁波电网挂网试运行。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玉树重建时,范雪峰团队携光纤芯交换机器人样机赶赴当地,对同行讲解样机原理、演示使用方法,得到了广泛关注。
2013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组织鉴定委员会,对光纤芯远程交换系统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系统设计理念新颖、性能稳定、安全可靠,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2013年10月,强台风“菲特”席卷宁波造成严重水灾时,光纤芯远程交换系统保障了光纤网络没受影响,电力通信网络得以安全运行。范雪峰通过光纤芯远程交换系统,向变电站的光配屏远程发出指令,系统在最短时间内将受影响的光链路倒换到正常运行的光缆中,整个过程仅仅耗时10分钟。
“要是没有它,工作人员到变电站现场才能操作,平时去一趟得4个小时。”范雪峰说,当时这套系统就像精准而不知疲倦的智能机器人,24小时不分昼夜地守在光配屏面前,严格执行指令。
光纤芯远程自动交换系统使电力光纤单次交换作业平均时间由120分钟缩短至2分钟,整体效率提升60倍,人员精简87.5%,且整体交换可靠性可达100%。系统特别适用于台风、冰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情况,以及地域辽阔、道路崎岖的地方。
以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升级
产品化做到了,那如何做到产业化呢?必须掌握标准的话语权。
2016年5月,在中国电子学会的大力帮助下,宁波供电公司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在原有企业标准化工作基础上,开展了电子学会的团体标准编制工作。经过1年多的往复讨论和修改,该公司分别在产品设计、技术要求、通信协议及检测检验等方面,形成了三项团体标准。
2017年8月,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由北京市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研究机构和机器人企业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参加大会。大会上,由宁波供电公司牵头制定的三项有关光纤芯交换机器人的团体标准向全世界发布。
这是宁波供电公司首次发布团体标准。标准主要编制人范雪峰介绍说,《光纤芯交换机器人设计通则》《光纤芯交换机器人通信协议格式规范》《光纤芯交换机器人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这三项标准的发布,为光纤芯交换机器人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提供了保障,具有较强的产业指导意义和市场引领作用。
宁波供电公司着力解决光纤芯交换机器人成果转化中的技术供给、渠道打通、企业承接、资金支持等关键问题,通过抓好平台搭建、组织保障、项目资金落实、转化项目质量评估等方面,着力打通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让光纤芯项目走出宁波,让科技项目走向市场、发挥效能。
今年11月4日,在德国举行的第70届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宁波供电公司光纤芯远程交换机器人获得了金奖与特别奖。这是宁波供电公司科技产品第一次获得海外国际奖项。
目前,光纤芯交换机器人已获得国际、国内专利24个,进入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海外专利已经授权。产品在浙江电网广泛应用,并推广至国网河南、江苏电力及南网海南公司等10多个省级电力公司,应用的通信站数量已达到1125个。
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在持续使用两年半的光纤芯远程交换系统后,认为该产品的推广将使现有的光配现场人工调节运维模式退出历史舞台,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