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光伏> 国内新闻

北京市办公厅:逐步提升地热、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技术应用

中国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2-14 09:18:12

以下为原文: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国家机关,各国有企业,各人民团体,各高等院校: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关于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9月26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推进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15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按照“半年出政策、三年全落地、五年见成效”的工作安排,勇于改革创新,敢于先行先试,努力创造“城市副中心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以下简称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探索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打造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质量样板和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成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支撑,与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为建设和谐、宜居、美丽的大国首都作出贡献。

2、基本要求

——突出规划先行。围绕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提高统筹调控能力,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创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典范。

——突出创新驱动。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化科技赋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城市科技,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突出协同联动。紧紧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深化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强通武廊战略合作,与河北雄安新区强化两翼联动,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

——突出绿色引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促进碳减排,推动碳中和,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

——突出开放发展。紧抓“两区”建设契机,加快建立更有竞争力的制度体系,厚植服务业扩大开放新优势。

——突出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赋予城市副中心更大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自主权,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实现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增强城市副中心发展内生动力。

二、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服务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创新发展数字经济。集成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一批数字技术与经济融合创新平台,完善数字经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布局细分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依托运河商务区等板块,集聚工业云平台等新平台型企业群体。提升信息内容产业创新活力,建设信息内容消费体验馆,依托城市副中心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聚集一批数字内容制作传播的企业与平台。落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建设国家ICT技术产业创新基地。推动网络安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通州园),打造国家网络安全高端产业集聚示范基地和网络安全领军人才培育基地。

2.大力发展城市科技。吸引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城市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在城市副中心布局,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项目。积极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在城市副中心落地实施,加快推动中关村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等市级平台建设,搭建一批技术研发、概念验证、测试检验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探索科技成果转让市场化定价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支持“三城一区”与城市副中心开展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推动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在城市副中心转化落地;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与城市副中心融通对接,支持跨区域共建一批产学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实体。制定城市副中心开展科技应用场景沙盒试点工作的支持政策,围绕互联网医院、智能微电网、智慧社区、环境治理等领域打造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全力推动智慧大运河(通州段)、数字台湖演艺小镇、科技张家湾设计小镇等12大场景建设,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示范性好的场景标杆。以张家湾设计小镇为承载,建设未来实验室、设计人才工作站,推动首都创新设计研究院智慧生活实验室建设,打造设计之都新平台。

3.加快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采取“优势产品+标杆工厂”模式落地实施一批“优品智造”项目。台马科技板块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基地,培育形成芯片设计、先进制造、关键工艺与设备、多元应用、基础材料等上下游协同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台湖光机电一体化基地围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打造全国高端装备产业创新示范区和系统解决方案策源地。办好中关村通州园,打造产业园区品牌,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提升发展都市型农业水平。建设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为生物育种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支撑,重点发展种业研发中试、展示交易、农业科技服务,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生鲜农产品直供中心,打造农产品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畅通农产品销售链。

三、强化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5.积极承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激励约束政策落实落地,完善功能疏解承接制度机制。加快推进第二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有序迁入城市副中心,全面完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引导与行政资源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服务机构迁入。加快推动一批央企二三级企业、市属国企、民营企业及跨国企业总部等优质资源落地城市副中心,北投集团、首旅集团、华夏银行、北京建筑设计院、市保障房建设投资中心、北咨公司新办公楼2022年上半年实现全部开工。保障搬迁至城市副中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用地需求,符合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疏解至城市副中心时,允许其新建或购买办公场所;符合划拨条件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原国有土地使用权被收回的,经批准可以协议方式按照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原土地使用权人安排用地,所收回的土地由属地政府依法安排使用。深化与中心城区产业结对机制,建立对接项目库,形成“中心城区培育孵化、副中心承接发展”的产业链条,实现企业无感迁移。

6.强化与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大容量快速交通体系,优化轨道交通开行方案,研究制定与中心城区之间的轨道快线建设方案。推动连接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的快速道路建设,建成京哈高速加宽改造工程,推进观音堂路、京秦高速西延(东五环路-东六环路)工程,研究推动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取消收费。加快形成绿色便捷的公交网络,依托广渠路快速公交示范走廊,研究大站快车运营方案,实现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快速通达。

7.持续做好首都核心功能服务保障。加强安检力量与安全防护,强化与中心城区之间在人口流动、社会管理、信息传输、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协同管控,保障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运行,保障政治中心功能。持续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布局一批国家级、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大运河沿线遗址遗存、重点片区历史风貌和古镇、文物遗址等整体保护,服务支撑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国际组织集聚区,吸引一批国际组织、国际机构及跨国企业总部落户,打造国际交往新窗口,服务国际交往中心功能。

8.强化与河北雄安新区两翼联动。健全完善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工作对接机制,搭建两翼互动交流平台,加强在规划建设、产业承接、生态治理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共享。加强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的快速交通联络,通过京雄城际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等实现两地连通。立足各自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优势,拓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合作领域,推动城市副中心企业与雄安新区开展精准对接,加强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技术交流合作,推进两地互促发展。

四、提升金融商务服务功能,建设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

9.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加快国内外优质金融资源集聚,推动央属、市属金融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新增专业子公司及大型企业集团新增投资、财务、科技、结算等金融业务板块落户,鼓励和吸引高质量外资、民营金融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落户。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争取金融标准认定机构落户,推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在城市副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在运河商务区建设财富管理聚集区,引进一批国内外优质资产管理、金融投资、银行理财等财富管理机构,支持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在城市副中心开展财富管理创新业务,支持区域养老金融、健康保险等业务发展,推动财富管理业态集群化、国际化发展。积极探索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项目并制定支持政策,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吸引公募REITs基金管理人在城市副中心落户发展。举办好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定期发布北京财富管理行业报告,编制财富管理发展指数,打造财富管理领域高端交流平台和深度合作平台。

10.打造北京绿色金融国际中心。培育发展各类国际化、专业化绿色金融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气候投融资、碳权交易等各类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优先探索在城市副中心实践并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和信息披露制度,将城市副中心打造成绿色金融功能主要承载区和先行示范区。积极落实各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任务,争取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融资等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依法设立绿色金融专门机构,加快设立国际绿色投资集团,建设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和完善绿色项目库。

11.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吸引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在城市副中心设立金融科技公司,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依法依规开展金融科技创新活动。建设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和数字金融体系,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开展法定数字货币试点,积极吸引大型银行等依法设立数字人民币运营实体,吸引符合条件的银行参与直销银行试点,探索建设数字资产交易场所。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与监管创新联合实验室,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五、加快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打造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

12.推进文旅商融合发展。创建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国家5A级景区,开发高品质的水上项目和文化活动,丰富大运河特色旅游休闲产品;加强张家湾古镇保护与规划建设,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做好衔接,推进运河文化资源跨区域共享。推进环球主题公园后续项目建设,延伸发展IP设计、动漫游戏、演艺娱乐、精品民宿等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将张家湾、台湖、宋庄打造为以创新设计、综合演艺、原创艺术品设计与交易为支撑的特色小镇,发挥“旅游+”和“文化+”功能,进一步聚集产业发展要素、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高标准建成并运营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城市副中心剧院、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打造首都文化新地标。积极策划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台湖演艺艺术周、宋庄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文化精品。

13.打造体育乐活之城。加大体育设施供给,建设若干体育公园示范点,建成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完成体育场升级改造,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丰富体育旅游产品,推进开发运河骑行、健步走、赛龙舟等文化旅游体育融合项目。举办国内外品牌体育赛事,大力吸引足球、篮球等顶级职业运动俱乐部在城市副中心落户,举办马拉松、定向越野等大型体育赛事。

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14.深入推进全域绿化造林。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同步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持续完善“一心、一环、两带、两区”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绿心绿化品质。加快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建设,打造东西部生态绿带和南北生态廊道控制区,全面建设9个乡镇景观生态林,促进城市副中心与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机衔接。重点推动特色小镇绿化建设,系统规划实施镇区道路绿化、镇区中心公园、公共开放空间、环镇生态景观林带等绿化景观提质建设。

15.健全级配合理、类型丰富的全域公园体系。谋划启动并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一批特色公园。推进区域生态公园建设,加快通燕公园、潮白河公园、运河公园等区域生态公园规划建设工作。推进综合公园提质和建设工作,完成云景公园(二期)、梨园文化休闲公园(二期)规划建设工作,实现高品质综合公园均匀分布。推进社区公园建设,在宋庄艺术区、文化旅游区等建设实施一批社区级公园,推进漪春园、万春园等街头公园景观提升,提升日常游憩服务能力。深入推进老城区城市绿地建设,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废弃地和闲置地开展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增加游园绿地、城市绿地。

16.构建清新明亮、亲水宜人的水系环境。基本建成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加快实施温潮减河工程,全面推进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南水网、城北水网、两河水网治理工程,建成潮白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玉带河、萧太后河、通惠河等骨干河道治理,实现全域水系连通。加快推进杨洼船闸建设,开展北运河上下游同步治理和防洪达标建设,根据水资源条件分步推进京津冀段通航。持续深化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发挥生态空间在雨洪调蓄、雨水径流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开展全域湿地保护修复,推进东郊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开展1000亩湿地修复精品工程,打造体现湖泽风貌、兼具生态科普功能的湿地景观片区。

17.打造品质优良、特色突出的健康绿道网络。完善“区域-城区-社区”三级绿道体系,依托河道绿廊、交通绿廊,建设绿荫密集、连续贯通的干线绿道,建设尺度宜人、慢行舒适的二、三级绿道,构建完整连续、蓝绿交织的绿道网络。实施300公里精品绿道升级建设工程,重点建设潮白河沿线、城市绿心-大运河、广渠路-行政办公区等一批精品绿道。完善绿道设施服务,强化绿道的体育健身、文化体验、风景休闲、慢行通勤功能,加强沿线驿站、标识等设施的配套建设。

18.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严控化石能源消费总量,逐步淘汰车用汽柴油,推进油品减量发展;配合传统能源调峰保障,优化现状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将使用可再生能源供能方式纳入地块规划综合实施方案,作为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内容。制定节能减排改革创新政策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的支持政策,探索氢能利用、智慧化供热、多能耦合等应用场景,大力推广综合智慧能源服务项目。大幅提升外调绿电规模,推进通州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北京东特高压-通州500千伏送出工程(北京段)建设,加快建设安全高效的区域电网;理顺城市副中心外调绿电输配、消纳和核算机制,形成有利于提高城市副中心使用外调绿电的政策环境。充分挖掘城市副中心资源潜力,全面推动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逐步提升地热、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提升能源利用总体效率,开展智能微电网示范应用,建立智慧供能系统,实现能源供给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变。

19.强化绿色理念引领城市建设。提高新建建筑建设标准,新建建筑执行二星级绿色建筑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加快推进应用光伏设施。新建保障性及政策性住房项目、新立项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采用装配式建筑。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结合老城区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工作对存量建筑进行提升改造;提高农村地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覆盖率。推动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在重点区域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高性能太阳能集热器、室内环境控制、水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智能化监控、光储直柔新型建筑配电系统等技术的应用。

20.建设绿色智能的城市运行体系。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推动机动车辆电动化,到2025年,公交车、出租车、分时租赁车辆、环卫运输车等城市服务车辆基本实现电动化,逐步推动工程车实现电动化,试点示范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创建绿色供热系统,逐步转变供热格局,不再新增独立燃气供热设施,加大绿色电力在热泵及储热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因地制宜利用中深层水热型地热、浅层地热能、中深层井下换热资源、空气能和城市余热资源,推动供热方式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变,加快实现电气化、低碳化。构建水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实施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打造固废资源化循环体系,加快推进再生能源发电厂二期建设,试点建设一批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推进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在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推广实施有机更新和建筑垃圾就地循环利用等技术,着力打造“无废城市”。

21.构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强化绿色刚性约束作用,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作为产业落地约束条件,创新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等管理制度,鼓励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碳排放少的产业发展。行政办公区率先建成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域,带动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及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等特色小镇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域建设。加强绿色创新技术应用场景建设,探索成立城市副中心碳中和实验室,开展碳中和关键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储能材料及技术、“互联网+低碳”等前沿技术研发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在城市副中心就地转化。推进现状产业转绿降碳,加快推动中关村通州园、漷县、永乐店等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台马科技板块、西集网安园地区围绕数字经济、信息服务、平台经济等新兴产业集聚区强化应用先进绿色节能环保技术,通过能源替代、节能提效、工艺改造等措施全面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打造企业绿色名片。探索城市副中心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搭建城市副中心生态资源收储中心等运营平台,对土地、林木、水等资源进行集中收储与运营开发,促进生态资源规模化流转、市场化交易、产业化开发。

22.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行政办公区优先采购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更新公务用车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加强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及信息公开,全面推行能源资源消耗分户、分区、分项计量,强化人均能耗、水耗、碳排放等目标管理。开展减塑生活创建活动,加强行政办公区、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塑料污染治理。在城市副中心范围内组织开展“文明有我,绿色先行”系列主题活动,推进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创建行动,树立人人崇尚绿色发展、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新风尚。强化绿色生活示范,实行居民绿色生活积分奖励,通过量化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用电、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垃圾分类、植树绿化等指标,鼓励居民践行绿色生活。

七、落实四统一要求,加快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3.加快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制定实施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综合交通一体化提升规划,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22号线(平谷线)、京唐城际铁路等一批线路加快实现通车运行。加快打通交通堵点,重点推进厂通路、姚家园路东延、石小路、通宝路等一批跨界道路建设,推进武兴路拓宽升级。优化进出北三县的公交线路,共建区域快速公交走廊,加强轨道交通接驳换乘,便利群众快速通行。加速交通服务同城化,推动检查站优化设置,完成白庙、兴各庄检查站公交专用通道设置,提升进出京通行效率。

24.共抓生态环境大保护。着力扩大区域生态容量,加快落实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方案,实现开工建设,形成可进入、可体验的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完善跨区域河流水环境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跨界地区联合执法,加大沿河截污力度,全面消除入河点源污染。建立健全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预警和联合督查机制,逐步统一区域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和绿色环保施工标准,按照“以点带面、区域协同、量化管理、严格标准”原则,合力实施控车节油、散煤污染、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协同推进区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优化调整区域能源结构,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碳捕集等领域科技合作,开展林业碳汇体制机制研究,增强区域碳汇能力。

25.推进产业协同分工与联动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作共建,推动深化产业分工与协作,在更大范围延伸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共同打造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落实产业功能定位,城市副中心重点围绕前沿技术研发环节、科技创新服务环节进行布局,与北三县地区在中试孵化环节、制造环节和配套服务环节加强协同。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北三县承接都市制造服务产业,深化产业协同分工与联动发展。办好项目推介洽谈会,鼓励在京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北三县开发建设。

26.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共同培育北三县区域性医疗养老服务功能,推动北京养老服务项目向北三县等周边地区延伸布局,统一养老标准,落实跨区域养老机构补贴等鼓励支持政策。引导北京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北三县纵深布局,推进朝阳医院、天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对口支持三河市相关医院,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潞河医院、通州区妇幼保健院等医院与北三县现有医疗机构建立技术支持机制。逐步实现跨区域双向转诊、同级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立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平台,推进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工作,提升异地就医结算便利度。加强教育合作,采取合作办学、远程教育、建立分校等形式深化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教育交流合作,支持大厂回族自治县承接中国人民大学的研发孵化和融合创新功能,鼓励北京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北三县布局。推进大型文体设施共建共享,共同承办和推进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促进地区间文化活动交流。与北三县探索住房合作机制,支持北三县盘活存量土地、合理利用增量土地,合作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搬迁至城市副中心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区域职住平衡问题。

27.支撑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落实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分工方案,深化通武廊产业合作,增强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圈,协同联动,示范引领“通勤圈”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交通规划对接机制,完善高效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持续推进一批跨市域道路建设。提升产业协作水平,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中关村通州园、廊坊开发区、武清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协调对接机制,搭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平台。以旅游市场一体化为方向,推进通武廊三地旅游资源整合,鼓励旅游市场主体开展合作,共同打造京津冀区域的特色旅游名片。加快通武廊三地公共服务统筹发展,深化教育、医疗卫生异地合作,建成一批服务三地群众的高水平教育、医疗机构。

八、紧抓“两区”建设契机,厚植服务业扩大开放新优势

28.建立更有竞争力的制度体系。加快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城市副中心区域,高质量建设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通州组团,制定高水平的贸易便利、投资便利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的支持政策,争取对城市副中心跨境金融、文化贸易和数字贸易的更大政策支持,将城市副中心打造为京津冀金融创新、高端商务发展高地。深入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政府配套服务”改革,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和应用领域,推动经认证的经营者制度(AEO)落地,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新模式新业态。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在城市副中心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开展适合科技型企业的个性化融资服务,推动城市副中心开展知识产权保险业务试点并制定支持政策。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落实好重点领域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制定风险防控清单,明确风险点和防控措施,提高风险防范精准度。

29.推进重点领域开放创新。提升高端服务业国际化水平,鼓励熟悉国际法律、会计审计等相关准则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在城市副中心布局。加快设立专业服务机构注册绿色通道,支持外商投资举办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加大国际教育和高端医疗资源供给。允许境外高端消费服务机构在城市副中心开设体验中心和销售中心,探索免税商品“线上+线下”运营模式。依托张家湾设计小镇,加快设计资源要素聚集,落地一批国内外设计领域创新平台、领军企业、品牌机构与创业团队。按规定申报城市副中心综合保税区,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强要素整合和产业配套。依托文化旅游区,举办国际性文娱演出、艺术品和体育用品展会,推进新型文体旅游开放发展。

30.推动形成区域统一开放市场。推动构建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的陆海空口岸体系,推进京津冀通关物流数据共享共用,创造更加高效便捷的通关条件,提升区域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强政务信息共享,推动实现政务服务区域通办、标准互认和采信、检验检测结果互认,逐步实现与天津、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政务服务“同事同标”。探索建立北京、天津、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合授信机制,完善京津冀一体化征信体系。建立健全京津冀区域人力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国际、国内人才跨区域资质互认、学习交流等制度,促进人才跨区域自由流动。

九、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引擎

31.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发展数字文化、直播经济、在线医疗、智慧旅游、智能体育等新型消费,进一步完善优化消费产品和提升商业服务业服务质量的相关政策。引入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的新型仓储会员店,发展无人零售、“便利店+生鲜”、社区智慧书房等新业态。鼓励文体娱乐、保健康复、鲜花绿植等生活服务进社区,开展全时段经营,为社区居民提供实时便捷服务。支持社区搭建“云网端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打通店内服务到上门服务的通道,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服务渠道和内容,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

32.以新技术与新场景应用引领新型消费。推进以信息科技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消费业态落地,建设国际科技消费展示平台,打造全球科技新品首发地。围绕5G超高清视频直播等强化数字化新场景应用。推进VR/AR交互娱乐、虚拟真人秀、数字展览展示等创新科技布局应用,加快龙头商业主体开展智慧导览导购、沉浸式文体休闲、数字展览展示等新业态布局,提升顾客消费体验。培育云旅游、云演出、云阅读等特色线上消费。瞄准新消费群体数字化需求,支持重点商圈、大型商业中心引进一批未来商店、概念商店、艺术购物中心,推动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鼓励大型零售门店、品牌专卖店向特色体验店、定制中心转型,拓展协同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新模式。推动社区商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利用技术、数据和供应链等优势,赋能城市副中心社区商业网点,提升运营效率和精准服务能力。

33.打造多层次差异化区域商圈。建设站城融合的东部商业新中心,秉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理念,打造交通功能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消费服务功能融合的北京东部区域商务功能新地标。结合运河商务区大型项目品牌组合、业态组合、应用场景,打造若干主题商业板块,实现差异化发展。实施传统商场“一店一策”改造,推动商业设施转型升级,增强门店吸引力和商圈辐射力。加快培育特色街区,对重点街区加大品牌整合与优化,建立各具特色、相互呼应的商业街区体系。

打造夜间消费活跃街区,支持运河商务区利用地下空间打造时尚活力型夜间经济街区,依托地上滨水型空间打造运河夜消费带,优化夜间消费场景,打造夜间消费文化IP。

十、坚持规划引领,实施高标准规划建设管理

34.强化国土空间管控。统筹划定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完成耕地保护空间划定工作,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强化“两线三区”规划管控,实施集中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全域管控,规划引导生态控制区,加强生态资源要素的保护和监管,开展生态保育和修复。

35.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建立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城市副中心市政设施、生态环保建设标准体系,推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设计引导,坚持地上地下立体开发,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强化超大体量公共建筑、超高层地标建筑、重点地段建筑管理,塑造城市时代特色风貌。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分类开展腾退空间再利用,高标准实施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围绕物业管理、公共服务等群众反映突出问题,滚动更新整治清单,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36.深入开展通州老城区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完善提升老城区功能体系,实施南大街片区十八个半截胡同城市综合更新,建成若干家园中心,打造若干精品街区示范点。提升老城区宜居品质,完成一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增补公共服务和民生设施,完善照明、绿化、停车、电梯等设施配套,提高社区绿地服务覆盖面积。推动城市更新项目,丰富铁路沿线、硬质堤岸、高架桥下等存量公共空间功能,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37.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道路,推动城镇周边有条件的村庄供水管网接入市政供水,建设一批绿化示范村。统筹功能性新型城镇建设,构筑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功能节点,带动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一、强化数字治理,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38.加速布局智慧城市新基建。加速布局高速泛在通信新网络,实现5G全域连续覆盖,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全面建成100G带宽的电子政务网络传输骨干网,实现1.4G宽带集群专网全覆盖。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孪生城市底座,加强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超前布局以大数据平台、城市大脑、智慧灯杆感知载体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项目。制定国际领先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规范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交付和运行,引领智慧城市建设。

39.建设高品质数字化宜居环境。推动建设智慧生活体验馆,有效集成公共设施、生活、环境等各领域智慧应用,为市民提供新技术体验应用。引入无感支付、信用支付等数字新零售形态,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推广智能家居,升级智慧社区安防体系,推进老年人居家远程问诊、健康跟踪等扶老助老智能设施建设。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整合多种政民互动渠道,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以全景开放模式建设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提升惠民智慧服务水平。

40.强化城市治理协同智能。推动在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政务大数据平台,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制定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改革先行先试的支持政策。按照大部制、扁平化原则构建高效率组织体系,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从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以事件为牵引,以数据驱动部门业务流程优化,构建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领域横到边、纵到底的“一网统管”体系。构建关口前移的智慧管控新模式,开展城市体检和仿真研判,加强综合管廊实时监测和预警研判,加强密集楼宇安全、能耗等运行状态的动态感知,提升精准管控能力。健全区域自然灾害预警监测网络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协同联动工作机制。

十二、坚持交通先行,构建便捷高效现代交通体系

41.建设现代高效的轨道交通。强化交通枢纽功能,建成站城一体的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区域快线和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同步推进城市航站功能建设。新建城市副中心轨道线网,提升轨道交通服务能力,建成17号线(城市副中心段)和6号线南延,加快推进M101线、M102线、M103线和M104线建设。制定市域(郊)铁路公交化运营标准,打造一批市域(郊)铁路示范项目,改造提升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复线。

42.建设通达顺畅的内部道路交通网络。加密内部路网,实现高效循环,加快实施北京东六环路城市副中心段入地改造和国家高速公路功能外移,建设潞苑二街等东西向干道,完善怡乐西路等南北向干道,基本建成“十一横九纵”骨干路网体系。完善老城区次支路系统,打通一批断头路,推进建成一批微循环道路,提升道路交通运行效率。优化重点功能区道路建设,加强环球主题公园、运河商务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等区域内外交通快速联系,打造城市景观大道。

43.完善舒适便捷、生态友好的绿色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公交线网,加快场站和公交专用道建设,结合道路建设计划和交通需求,初步形成快捷、便利、多样化供给的公交服务体系,集中建设区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发展多样化公交服务,持续增加、开通一批定制公交线路,打造广渠路快速公交示范走廊;建成环球影城北、东夏园、通马路3个交通枢纽和东小营、文旅区西区2个公交中心站。完善生态友好的慢行系统,增加自行车换乘(B+R)设施,建设通惠河沿线自行车专用路示范项目,建设自行车友好型城市,沿河、沿绿、沿路建成连续舒适贯通的慢行大网络,到2025年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累计总里程达到1500公里。

44.建设供需平衡的静态交通。坚持建管并重,有序缓解停车矛盾,在老城区以共享车位为主,适度补足基本车位缺口,建设通马路交通枢纽停车场等7个公共停车场,试点研究利用地下空间、桥下空间建设社会公共停车设施。创新停车管理机制,推动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专用停车场有偿错时共享。合理引导出行需求,落实“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基本要求,推进道路停车电子收费全覆盖,全面实现路内路外停车规范管理。建设停车换乘(P+R)设施和智慧停车平台,科学引导停车。新增充电桩2.6万座,提高城市充电桩覆盖范围。

十三、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45.大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强基础教育,建成北京学校、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物资学院附属中小学等一批市、区优质学校,实施提升百年校、挖掘特色校、扶持农村校、保障优质校等工程,培育壮大潞河中学等一批本地优质品牌学校。加强高等学校建设,建成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一期)、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精准对接城市副中心产业人才需求,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持续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建立优劳优酬激励机制,强化政策支持保障,不断提高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的能力。推动育人方式变革,落实“双减”政策,有序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提升教育质量。

46.提高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全域的传染病动态监测网络,开展医疗机构发热、呼吸、肠道门诊等标准化建设,夯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职责。完善城市副中心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和防控救治体系,提升应急救治能力,合理预留应急医疗设施储备,推进公共设施平疫两用改造,提高区域医疗救治韧性。加快培养一批防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达到1.75人。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能力,鼓励社会力量依法依规举办国际化医院,实现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工程等一批优质医疗资源建成投入使用。加强智慧医院和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广人工智能、5G等前沿科技在医学诊断治疗、家庭医生服务、院前急救等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提升智慧健康服务水平。

47.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多点均衡布局,建成通州区养老院,实现街乡层面的养老服务机构和村社层面的养老服务站点全覆盖。创新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机制,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管办分离,引入高水平运营团队承办公办养老机构运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机构、社区、居家养老融合发展,支持养老机构嵌入式设置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发展智慧养老,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打造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的智慧化供给。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建设适老型公共设施,开发适老型产品和服务,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

48.提高就业质量和居民收入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和劳动技能型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精准施策推动重点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力度和精准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落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行动计划,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技能型人才收入。进一步加大重点群体支持力度,抓好收入不稳定群体稳收增收。

十四、强化人才保障,打造专业人才新高地

49.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吸引符合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的高层次、高技能、紧缺急需专业性人才。完善产业和人才融合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与产业联动工作机制优势,以总部经济、财富管理、金融科技、文化旅游、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为重点,强化精准引才,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聚变,鼓励人才带资源到城市副中心发展。深入实施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层次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研究和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重点发展领域柔性引才力度,鼓励高层次人才兼职到城市副中心创新创业。制定城市副中心开展国际人才服务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支持政策,建立重点领域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机制。

50.加强人才培养扶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通过“政企校研联手”“以产定培”“订单育才”等方式,补充紧缺专业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加大对人才创新成果的保护和应用,积极为新技术、新成果提供应用场景,拓宽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持续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创业平台的扶持力度,对发展良好的平台给予持续性资金支持。

51.优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奖励机制,对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作出突出贡献、发挥巨大推动作用的人才(团队)予以奖励,着力提升人才归属感和荣誉感。提升人才服务品质,探索建立“人才绿卡”制度,在人才关心关注的落户、教育、医疗、安居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依托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大厅,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搭建人才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为人才提供“线上+线下”的全流程便捷服务。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加快布局有海外氛围、有多元文化、有创新事业、有宜居生活、有服务保障的特色区域。推进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吸引更多优质人力资源企业和国家级外事服务机构入驻,提供全链条人才服务。

十五、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有效保障城市建设发展需要

52.积极争取中央财政金融支持。加强与中央财政部门沟通对接,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保障城市副中心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设运行的支持力度。在保持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积极争取中央财政部门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力度,将城市副中心建设融资需求作为重要因素予以单独核算。积极争取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支持,在城市副中心借鉴试行全国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资产管理领域经验做法。积极推动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转让、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

53.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采用授权经营、基础设施项目配建经营性建设内容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制定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创新融资模式的指导意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建设运营。

十六、探索土地管理利用制度改革,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54.优化存量土地转型利用方式。制定城市副中心低效、闲置国有土地利用相关政策,探索存量土地盘活利用的有效路径,大力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资源,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探索建立闲置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健全腾退空间统筹利用机制。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

55.推进土地有序供应。优化完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推广用地预申请制度,加大用地预审和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制定城市副中心改进和优化建设用地审批流程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机制,合理安排土地供应时序和供应结构,保障土地供需平衡和职住平衡。制定差异化的土地供应方式和定价机制,积极探索规模化推介、产业准入、资格审核、先租后让、先供先摊等土地出让方式。试点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探索产业用地租售并举的多元化供应方式。争取国家统筹支持解决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公益性建设项目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56.创新土地综合利用开发模式。推进实施综合用地模式,研究用地性质混合、主体功能兼容的综合用地管理方式,探索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机制。探索土地综合片区开发模式,建立“轨道交通+土地开发”的可持续建设运营机制。积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保障产业融合中的配套设施建设,盘活周边资源。

57.优化集体土地利用政策。因地制宜集约节约利用集体土地资源,结合城市副中心产业布局要求支持乡村振兴,研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出租和土地发展权收益相关政策。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具备条件且村民有积极性的乡镇、村在居住类型、土地利用形式、产业发展和居住区风貌方面进行创新,采用多种举措实现户有所居。充分考虑通州区宅基地的历史沿革,结合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等具体工作,分类制定合理可行的政策措施,稳妥解决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

十七、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推进区域职住平衡

58.加大多层次住房供应。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推进职住平衡为基本原则的住房供应体系。有序推进商品房供应,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和市场监管,持续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工程,加快配套建设职工周转房、公租房,实施张家湾六小村等棚户区改造及安置房项目。完善共有产权住房分配、管理、退出制度,实现共有产权住房资源在无房家庭间有序流转。通过供应居住用地、与商品住房地块共同出让、利用国有企业自有用地等方式,加大共有产权住房供地力度。

59.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单列用地计划,增加土地供应,支持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存量闲置房屋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通过“商改租”“工改租”等形式将非住宅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进一步规范管理住房租赁市场,建立租赁运营监管平台,加强租赁引导和专业化管理运营,维护好住房租赁市场秩序。

十八、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干部队伍保障

60.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贯穿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北京不折不扣落地落实。强化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责任和实施职责,将《意见》及本实施方案落实情况列入党委(党组)年度重点事项。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不断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水平。

6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城市副中心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工作水平和专业化能力。落实城市副中心干部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鼓励政治坚定、业务熟练的市级机关干部到城市副中心挂职和任职,激励干部大胆干事、担当作为,为副中心建设发展提供干部人才支撑。

十九、加强实施保障,强化责任落实

62.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市委市政府城市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意见》及本实施方案落实情况,并作出工作部署。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试点早落地、早实施、早见效。创新城市副中心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大市级赋权力度,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试点,围绕土地管理、投融资体制改革、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城市治理、区域协同、对外开放和地方标准制定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市级赋权范围,明确新一轮赋权清单。市级各相关部门围绕本实施方案,结合各自职责分工,主动担当、开拓创新,落实好推进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通州区切实履行属地责任,与市级各部门加强协调联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加强督促检查,持续推动工作落实。

63.强化重大任务和项目带动作用。制定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和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设立方案、管理机构组建方案,将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和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作为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围绕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系统谋划、统筹安排、精心筛选一批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等各领域具有一定规模的重大投资项目,涵盖重点功能片区,带动提升城市副中心整体发展水平。始终把项目质量放在第一位,科学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运行效率,打造“城市副中心质量”。市级各相关部门要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加强指导,对城市副中心重大项目在供地安排、规划建设指标、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

64.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围绕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报道,深入解读政策内涵和意义,把发展前景、政策优势、改革措施一揽子告知社会,扩大知晓度。宣传部门和网信部门加强舆情监测分析,指导相关部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原标题: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