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7年装的,这几年下来效益都挺好的,每年下来有十万块钱收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办宏丰村镇西组村民周福卫说,“没想到晒着太阳,躺着就把钱赚了!”
随着户用光伏在屋顶生“金”,这样的好事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已成大家新的“掘金秘方”。在“追光逐日”的这场赛跑中,陕西积极抢抓光伏产业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产业基础、政策和空间区位优势,已实现年产值超1000亿元的光伏产业发展集群。
“屋顶光伏”为群众致富增收插上“充电宝”
随着户用光伏“占”屋“登”顶,拥抱阳光,从鲜有人问津,到趋之若鹜,在各项利好政策暖风吹拂下,如今户用光伏市场持续“升温”。
“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驱动下,户用光伏产业正步入发展快车道。
日前,记者来到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只见一排排光伏电池板“乖乖”地躺在屋顶上,给村民送上“阳光收益”,成了村民眼里的“阳光银行”。
“我装了40kw,每年能发5万多度电,加上各类补贴,每年收益4万多元。”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办老寨村村民马林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现在的收益,基本上5年就可以收回成本。”马林说,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而且光伏的故障也比较少,国网还会定期维护,所以收益还是相对固定持久。此外,光伏在屋顶,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夏天,采光隔热,家里也凉快。
作为阎良当地的光伏企业,陕西福斯特阳光光伏有限公司不仅为辖区用户维护屋顶的“聚宝盆”,自身也受益良多。“我们楼顶安装的光伏电站,是自发自用,余电上网,除了满足我们日常办公外,多余的电量并入电网,每年还会有三四万元收益。”陕西福斯特阳光光伏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猛涛说,他们公司为辖区用户提供光伏装机、维护等服务,每年装机容量在30兆瓦左右,服务10000多名用户。
闲置的屋顶、良好的光照条件,都为户用光伏发展提供了先天便利条件。在现有的户用分布式光伏发展中,“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全额上网”等发电上网模式,也使这类家庭式“小型电站”成为村民新的创收方式。
如何鼓励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分布式光伏扎根千乡万村,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双丰收,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国网西安市阎良区供电公司有着自己的应对方案。
“我们一方面刚性执行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不断释放政策红利,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户用光伏报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应对光伏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以及确保能源的全额消纳,持续加大电网基础设施改造铺设力度,确保电网稳定性、安全性。”西安市阎良区供电公司副总经理辛宇说,仅2022年一年,阎良区供电公司就投资4736万元,实施完成了61项配网基建工程,为分布式光伏的接入筑牢设备基础。
同时,依托航空城共产党员服务队开设报装“绿色通道”,从光伏的报装、安装、并网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确保用户轻装上阵。此外,财务工作人员每月联合营销人员,对户用光伏开展上网电费、光伏补贴、系统数字核对工作,有效缩短支付周期,在季度末及时将钱打到用户账上,让用户切切实实拿到收益。阎良区供电公司也递交出连续五年光伏项目“零”投诉,资金支付“零”拖欠的好成绩。
“2022年,阎良分布式光伏发电量为15003.86万千瓦时,占阎良供电公司全年售电量的14.6%。”辛宇告诉记者,仅2023年1至4月,阎良区分布式光伏为民直接增收共计910余万元。作为西安供电公司管辖内分布式光伏占有率大户,阎良区户用光伏容量达132.9兆瓦,已有近3093余户村民在屋顶架装光伏发电设备,从2018年至2022年底,阎良区的分布式光伏年发电量从4109.2万千瓦时增长至15003.86万千瓦时,五年来增长3.6倍,累计发电量3.6亿千瓦时,减少电煤消耗14.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5.6万吨。
“建筑光伏”为绿色智慧城市装上“能量棒”
建筑是城市的末端,也是能源消耗的末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如何开发绿色能源?如果把每栋建筑都变成一节“大号电池”,城市用电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深耕薄膜光伏发电领域研究十余年的刘壮,凭借在技术方面取得的突破和在建筑光伏一体化领域做出的积极探索,为建筑披上一层“绿色外衣”,不仅让每一栋建筑节能,还能主动创造能源,这种新的储能方式,正在颠覆我们对于玻璃、墙面、建筑乃至城市的认知与想象。
在陕西西咸新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7号楼,这栋看似普通的建筑,在“植入”薄膜太阳能技术后,让传统产品纷纷变身为“发电体”,实现建筑运行过程中能源的自给自足。每当晨光初现,就开启了绿色做功,将大自然光的馈赠转换为清洁电力,赋予了整栋建筑绿色生态的低碳活力。
“7号楼主要是依托于建筑外立面,把建筑外立面打造成可以为建筑内、外提供能量信息服务的一个新的载体,可实现绿能自供、零碳排放、5G全覆盖、立体安防、无人物流、物联网基础平台等。”作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7号楼研发团队的牵头人,西安中易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伙人、技术总监刘壮博士介绍,把建筑作为接收太阳光的一个载体,无论是应用场景还是市场体量,都蕴含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潜力。
作为国内首个智慧绿色能源建筑示范项目,7号楼已实现建筑100%绿能自供、零碳排放。“我们已经运行一年以上,运行数据显示,一年可以发电40万度以上,而7号楼一年耗电在35万度左右,所以百分百解决建筑的能源自供。”刘壮说。
据了解,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7号楼融合了薄膜太阳能、人工智能等技术,突破了光伏与建筑深度融合的技术壁垒,是本领域目前唯一具备产业化标准的技术产品方案。该项目被评选为工信部“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2022年度“陕西省科技创新优秀案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典型案例”等。
“建筑光伏一体化,首先要满足建筑的场景、功能等需求。”刘壮说,不同于传统依附屋顶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是一种将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可以直接用作屋顶、幕墙等建筑材料的形式。如何把概念真正变成一个产业场景,这里面对建筑光伏模块有着结构、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等一系列要求。
成立于2015年的西安中易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建筑背景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陕西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重点企业,其创新成果“智慧绿色能源系统”是业内首次基于建筑外立面深度融合光伏的技术体系,核心技术已获专利百余项,通过研究建筑外立面太阳能光伏一体化耦合系统技术,为建筑降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以及具备产业化标准的技术方案和实施路径。
“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这个概念提了20多年了,薄膜光伏发电项目技术也并非全国首例,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目前在全国尚属领先。”采访中,刘壮直言,当建筑遇到太阳能光伏、5G安防和物联网等多种技术交叉融合,就产生了巨大的创新空间。
建筑光伏一体化,不仅是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力推手,也是建筑领域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我们提供的是模块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也就是我们的‘智慧绿色能源系统’,它不是单点的产品,而是一个整体的产品系统,交付的是整体的流程。”刘壮说。
目前,西安中易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牵头编制建筑外立面光伏一体化系统《应用技术规程》《防火规程》《检测标准》等3项陕西省地方标准,“智慧绿色能源系统”已被列入陕西省“双碳”方向新兴产业和《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并计划出台《实施意见》进行全省推广应用和产业化落地。
“政策指路”为延长产业链条加上“聚能环”
村民通过光伏致富、利用建筑外立面薄膜光伏实现建筑100%绿能自供,这仅仅是陕西光伏多种应用场景的缩影。2021年6月底,陕西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考虑产业规模、现有优势、发展潜力等因素,把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确定为重点产业链之一,实行“链长制”,着力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同年底,陕西印发的《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将进一步做大太阳能光伏产业链规模,加强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龙头企业配套,打造上下游协作配套的产业链条。
“光伏产业是陕西聚力打造的重点产业链之一,陕西光伏产业发展迅速、规模持续扩大。”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班斓博士表示,目前,我国光伏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陕西光伏产业产值逾千亿,占全国规模的1/14。
“光伏产业已经进入万亿级赛道,‘双碳’背景下,光伏将成为未来能源变革的主力军,迎来黄金十年重大机遇期。”班斓说,光伏行业是以科技驱动的,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链大规模“西迁”,也为陕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带来新的机遇,陕西光伏产业的脱颖而出,和雄厚的科教实力分不开。
根据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显示: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在全国第9位、西部第2位。2021年陕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700.62亿元,增长10.8%;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35%,居全国第7位,居西部地区首位。
针对陕西如何实现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班斓也有自己的见解。
陕西应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快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转化,持续推进产业技术攻关和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链专利布局和运用,编制光伏产业链地图,建设包含技术研发、光伏切片、电池、组件4个环节的光伏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库。增强光伏产业链细分领域主导能力,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提升、市场开拓,加快升级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同时要深入实施人才强链工程,探索建立“技术高管”“产业教授”制度,畅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互认通道,深化“人才+项目+资本”“院士领衔+团队培植”等协同引才模式,加快形成光伏产业高精尖人才引育的链式效应。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中,光伏产业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班斓认为,加快智能光伏推广应用,积极拓展“光伏+建筑”“光伏+农业”“光伏+治沙”“光伏+充电桩”“光伏+氢能”等多样化应用场景,是加快构建完善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5月1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份,全国太阳能发电工程完成投资743亿元,同比增长156.3%;新增装机量4831万千瓦,同比增幅达186%,光伏发电已成为我国装机规模仅次于火电的第二大电源。
光伏产业作为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陕西厚植产业发展沃土,大力实施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在技术迭代更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中不断推动陕西光伏产业迈上新台阶。
来源:西北信息报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