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普遍重视农村高寒地区学校冬季防寒取暖工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设施改造力度和安全防范力度,防寒取暖效果和安全性明显提升。
“但是,部分农村高寒地区学校存在供暖设备不足等现象。”今年贵州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徐鸿雁将关注焦点放在了农村高寒地区学校的取暖问题。
省人大代表,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徐鸿雁
徐鸿雁介绍,以六盘水市水城区为例,该区最高海拔2200米,地处云贵高原,属于典型的“高海拔高湿寒”地区,冬天潮湿阴冷,冬季持续寒冷时间为当年11月下旬至次年的3月上旬,就学校来说,学生冬季在校时间为80天左右。
目前,水城区海拔1500米以上高寒地区学校106所,占农村学校的59%;全区高寒地区除33所独立幼儿园中有32所实现空调供暖外,其余校中园均无取暖设施;73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都未解决取暖问题,涉及学生33676人。
“调研发现,从能源价格、热源设备、能效经济、建设成本、运行费用、节能环保等方面综合考虑,利用学校闲置的屋顶及边坡安装光伏发电板发电、采用空气能热泵为热源、使用中温型暖气片组合方式供暖最为合适。”因此,徐鸿雁建议,科学制定供暖方式,这样既可实现冬天供暖、四季供应热水、全年生产绿色电力,又可实现运行费用低于普通电采暖和燃气采暖。
根据学校所处海拔高度、学校现状基本情况、结合区域教育资源发展情况,制定实施方案,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分年度、分阶段启动农村高寒地区学校供暖工程,逐步实现供暖全覆盖,让农村学生冬季也能在舒适环境里学习。
建立高寒地区学校取暖经费解决机制,按照该地区气候情况测算取暖期正常取暖运转需要资金,将学校取暖纳入财政保障,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寒地区学校的冬季取暖工作,减轻学校取暖支出负担。加强排查整治,确保防寒取暖措施落到实处,防寒取暖物资准备充足,防寒取暖设备正常运转,切实保障农村中小学温暖过冬。
同时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取暖。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而且可以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积极探索和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可解决供电不稳定、取暖费用高等问题。
建议供电、能源、发改、住建等部门共同发力,多方多渠道争取资金及政策支持,如加强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新能源方面给予资金支持、绿色节能等方面做好指导,确保学校取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逐步缩短城乡差距,助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琴 吴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