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光伏> 行业要闻

“碳中和”目标下,山东光伏开新局

中国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2-25 09:25:36

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口,向左或向右,皆绕不开光伏赛道。

随着全球绿色经济热度上升,如何获得更多绿色能源成为众人关注的核心问题。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承诺。受益于该目标的落地推进,历经20年浮沉震荡的中国光伏产业链,开始强势崛起,成为了大国竞赛的关键领域。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出台相关政策,A股市场光伏概念、光伏建筑一体化指数不断走高,光伏上市公司股价也相继站上历史高点。

天眼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光伏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注册总量持续增长,目前已有超41万家光伏相关企业,其中近29%的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从地域上看,山东光伏相关企业数量全国居首,有6.2万余家。

图片来源:Pixabay

山东太阳能资源丰富,光照时间充足,年均光照时数高达2099至2813小时,可开发利用总量折合标煤达1000万吨以上,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光伏优势得天独厚。2014年以来,随着国家光伏发电由西向东发展战略的推进,山东省光伏发电就开始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光伏产业步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期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53GW,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约29GW,约占全部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55%,历史上首次突破50%。早年受技术限制,光伏发电成本过高,在应用上不够经济。但伴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与产业升级,光伏的度电成本已经从十年前的2.47元/度,下降至0.37元/度,降幅高达85%,全面进入光伏“平价时代”。

在产业链上下游,已经有不少城市看中这个领域的发展空间,加快了布局。

西安是全国单晶硅的发祥地和单晶硅片的主产地,具备较为完整的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2018年,西安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引进光伏项目,延长光伏产业链条,鼓励光伏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间的生产协作配套;此后,光伏产业也写进《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中。加之区位优势明显,中欧班列“长安号”已覆盖“一带一路”45个国家和地区,具备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上中下游产品“走出去、运进来”的便捷条件,以高新区、经开区、航天基地、西咸新区为格局的光伏产业集群逐渐形成。

近年来,江苏光伏行业在“走出去”和分布式光伏这两大领域发展快速,形成了从硅料提取、硅锭制备、电池生产到系统应用于一体的完整光伏产业链,不仅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重点光伏制造企业,也助推包括国内光伏组件价格下调、光伏平价上网等在内的一系列能源行业积极变化。同时,江苏光伏产业也已由提高规模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不论是渔光互补,还是光伏+农业、光伏+储能、光伏+交通、光伏+建筑,融合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模式日趋成熟。

图片来源:Pixabay

山东光伏发电市场前景明朗

2018年9月,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8年)》中,规划了涵盖智能电网及储能、热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可燃冰、海洋能等多领域的发展路径。在太阳能产业方面明确指出,立足现有太阳能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挥济南、青岛等市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坚持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协同推进,坚持集中式、分布式相结合,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光伏发电发展模式,提高光伏发电质量和效益。

近年来,山东锚定“3060”战略目标,围绕“发展绿色能源,助力动能转换”核心任务,大力实施“四增两减一提升”工程,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光伏发电澎湃给力。截至2021年10月,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高达5466.7万千瓦,同比增长33.1%,占电力总装机比重32.9%,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达到2868万千瓦、400万千瓦,均居全国第一。

从地面到屋顶,从陆地到水面,光伏电站建设的模式和形式不断创新。在山东济宁领跑者项目的规划中,“水上漂浮电站”成为主流,这里通过科学实践修复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发展反季节农业种植项目,将支架、浮筒、组件及其他光伏配件结合,实现渔光互补发展,达到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双赢,也成为山东省“光伏+农业”和“光伏+渔业”互补示范项目。

在山东高密,兴仁官庄村的“农光互补”光伏电站正将阳光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清洁电能,该电站按照“棚上发电、棚下种植、农光互补”的模式和理念设计,在建成的光伏组件前后排之间空隙内以及光伏组件下方采用间种、套种的方式,种植金银花、丹参中草药,养殖大鹅、山羊家禽,上方的光伏板发电,实施“农光互补”立体农业生产模式,让单位面积的土地实现最大产出。自2017年6月30日建成并网以来,累计发电7736.12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674.31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约53.72吨、二氧化碳约19953.21吨、二氧化硫约148.18吨。

类似的“光伏+”新格局电站在山东还有很多。作为当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之一,从2016年开始,山东省积极推进光伏扶贫,在实施规模、资金投入、建设模式、管护机制、工作成效等方面均位于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建成纳入国家目录的光伏扶贫电站装机177万千瓦,项目9417个,惠及32.8万户贫困户,分布在16个市146个县(区、功能区)。拓展了“光伏+”内涵,除传统屋顶分布式光伏以外,出现了 “光伏+渔业”、“光伏+农业”、“光伏+交通”、“光伏+建筑物外墙”等光伏应用新模式。

图片来源:Pixabay

除了融合发展、精准扶贫,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也正在齐鲁大地陆续崛起。2021年10月,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暨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首批总装机20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开工仪式在山东潍坊举行。据悉,投运后有望实现年均发电量26亿千瓦时,年可替代标煤8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13万吨。

与传统光伏电站不同,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因地制宜、量身打造“绿光一体”“盐光互补”“渔光互补”等一批复合型“光伏+”项目,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亩产效益率,为加速推进“3060”目标实现提供典型引领和示范支撑。首批项目采用三维数字化设计,以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无人机巡检系统、自动清洗系统、智能故障自诊断系统等智能设备为支撑,可实现项目基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智慧运维。

建设项目中,渣场平价上网光伏发电项目,采用“绿光一体”模式,创新实施“坝坡造绿、场顶种草、草上发电”综合治理开发,将数十米高的废弃渣场改造为“光电青山”,建成集绿色发电、生态观光、新能源科普于一体的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可带动周边交通、旅游、餐饮等各类就业岗位2000余个,实现生态治理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通过“盐光互补”模式,建成的集发电、制盐、储能于一体的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每年可提供11亿千瓦时绿色电力,节约标煤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0余万吨。寿光侯镇、羊口官台营子采用“渔光互补”模式,通过“水面光伏发电、水下渔业养殖”,亩产效益提高近3倍,力促乡村全面振兴。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及营商环境的不断升级,光伏产业正在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强劲增长极,为全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山东模式”。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