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朱静霞)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重要精神纽带。尽管历史的烟云已经远去,但每当我们从那些散落在各地的红色历史遗址遗迹前走过时,依然能感受到心潮澎湃。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百年梦想。三峡集团在建设大国重器、推动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精神,使之成为三峡人特有的红色基因和内在气质。从宜昌的三斗坪到乌东德的皎平渡,从追风逐日的戈壁荒漠到波涛碧海,从共抓长江大保护一线到助力脱贫攻坚的驻村点,三峡人筚路蓝缕、埋头实干,助力这些红色热土沧桑旧貌换新颜。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三峡小微特推出“红色地图 三峡记忆”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解码属于三峡人的红色地标,回望百年奋斗路,扬帆起航新征程。
走进金沙江皎平渡
海报设计:阎泽群
红色地标解码
“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毛泽东同志《七律·长征》里的名句,它所映射的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著名历史转折点——巧渡金沙江,而这一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迹就发生在皎平渡口。
▲ 刘伯承元帅曾站在这块大石头上指挥红军抢渡金沙江 图片来源:中共禄劝县委宣传部
重温红色记忆
皎平渡,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皎西乡皎平村,是云南与四川之间的主要渡口之一。它之所以被载入历史,还要从86年前说起。
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制定了从云南北渡金沙江入川的战略目标。金沙江江面宽阔,水急浪大。“过江则存,过江则胜”,一旦过不去,就可能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1935年5月3日,红军军委干部团接到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翻山越岭日夜兼程,当晚就来到皎平渡。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找到了7条小木船。
从5月3日至9日,经过7天7夜的奋力摆渡,中央红军一方面军3万多人胜利甩掉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真正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皎平渡也从此被写入中国革命的历史。
感悟今昔巨变,红色记忆跨越时空将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与国家重大工程紧紧相连。八十年后乌东德水电站开工建设,红军北渡金沙江的著名渡口皎平渡就位于乌东德水电站库区内。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长征精神薪火相传,红色基因深入血脉,乌东德水电站建设者铭记历史,循着先烈足迹劈波斩浪,让电站的建设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乌东德水电站蓄水前后皎平渡江段变化
▲ 摄影:袁磊 王普
他们勇攀科技新高峰,攻克了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巨型地下厂房开挖,巨型机组研发制造和安装调试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推动中国水电走进世界水电“无人区”。
他们用匠心铸造精品工程,精益运行85万千瓦巨型水电机组,截至2021年3月29日乌东德水电站已累计发电约188亿千瓦时。待2021年7月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后每年可贡献工业增加值约119亿元,预计使地方财政收入增加13.5亿元,持有电站部分股份的川滇两省,每年还可分享稳定收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他们为库区投资建设综合运输网络,新建的皎平渡大桥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一年有超过70万吨矿产品通过这里从禄劝县进入四川境内。
乌东德电站在施工期建设的乌东德大桥、洪门渡大桥和皎平渡大桥成为乌东德库区禄劝县链接滇川两省的三条交通动脉。
四通八达的交通“蜘蛛网”方便了百姓出行,如三峡集团参与建设的禄大路连接了禄劝县境内的12个乡镇,日通车辆从2000辆上升到9000辆以上,同时借助交通“红利”库区还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
他们以造福人民为初心,为库区移民修建漂亮的新房,设立农作物种植基地,他们赋能深度贫困县为库区贫困群众援建学校和公路助力当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他们为当地群众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乌东德水电站建设期间平均每年增加就业人数约7万人,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以四川省会东县乌东德镇为例,当地财政收入从2009年的150万元,提升至2020年约35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00元提升到1.2万元。
他们将“绿色”视为工程底色,在意每一条鱼 珍惜每一棵树,推动着金沙江流域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他们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革命先烈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三峡人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他们说兴修水利、防治水患、点亮绿电、造福人民这是三峡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为我中华 志建三峡”之精神传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