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赋能是重要一环。刚刚过去的采暖季,济南西部城区超过400万平方米的区域用上了来自山东石横电厂的余热,东部城区则用上了章丘化工园区工业余热。作为改善济南市能源结构、保障煤电行业转型升级的支撑性项目,“石热入济”和将于明年采暖季投产的“聊热入济”南线建设这两个项目,对于增加城区供热能力、有效解决城区热源缺口、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日前召开的首届工业绿色产品与绿色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会上,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表示,能源新质生产力,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先进生产力,在大力促进能源生产、运输(储存)、消费全过程中实现安全可控、高效经济、清洁低碳,促进能源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为基础原动力并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应用当代数字技术,实现能源技术革命性突破,加速能源低碳转型升级。
济南热电集团有限公司2×66万千瓦先进燃煤机组供热项目鸟瞰图
(一)未来发力点在哪儿?
在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表现为对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深刻革新,致力于引导和促进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新型生产要素向能源领域流动并融合发展,促进能源的高效使用、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济南将在哪些方面发力?记者采访了全市能源行业的牵头部门——济南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
抓项目强产业
能源项目是优化能源结构、稳定能源供应的“压舱石”,也是推进能源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支撑”。持续优化调整全市能源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实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牵住能源项目建设这一“牛鼻子”。
在日前召开的全市能源工作会议上,济南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赵波介绍,2024年全市能源领域有重点项目26个,其中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类项目4个,中广核济南党家储能项目等储能类项目3个,国家能源济南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工程等大型机组类项目2个,济南南郊220千伏异地新建工程等电网类项目13个,聊热入济等余热利用类项目3个,全域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等充电设施类项目1个,总投资283.6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4.92亿元。
具体到项目进度节点,济南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发展和节约处处长徐钢透露,济阳区34.5万千瓦集中式风电项目建设力争2024年8月开工建设,2025年上半年建成并网;济南能源天桥鹊山储能电站、章丘蓝海领航大数据中心等3个省2023年度新型储能入库项目,确保2024年5月底前建成并网,市中党家储能电站争取年底前并网;石热入济项目确保2024-2025采暖季达产,聊热入济南线建设项目确保2025-2026采暖季投产;到2025年,全市建成并投入使用充换电站累计达1000座,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累计2.6万个。
加快构建“五大体系”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赵波表示,结合全市能源行业发展情况,济南将加快构建多元互补的新能源供给消纳、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保障、集约节约的能源综合利用、智慧融合的能源科技创新、互利共赢的能源利民惠民“五大体系”。
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以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480万千瓦,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6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7%。
加快构建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加强政企沟通,力争2024年能源合同签订履约率达到70%,不断提升能源企业应急保障能力,加强运行调度监管服务,超前谋划,提前部署,扎实做好2024年度电力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工作,确保冬夏两级电力供应稳定。
加快构建化石能源综合利用体系。提高能效标准,推动全市小型煤电机组有序关停整合或进行生物质替代改造;突出电力保障,加快2×66万千瓦先进燃煤机组供热项目建设;整合热力资源,积极推进聊热入济长距离输热项目,加速形成一网多源、多能互补的供热格局。
加快构建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也是能源转型发展的核心。加强对上沟通,推动主给水超声波流量计、地热钢套管桩与空气能源塔耦合热泵高效供热供冷技术集成等国家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建设,实现装备技术遥遥领先;积极开展能源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创新研发,持续跟进模块化分布式储能仓等11项纳入《山东省能源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目录(2023年度)》的项目建设情况,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激发能源行业发展活力。
加快构建能源利民惠民体系。积极推进农村用能改革;进一步扩大充电基础设施规模,满足城镇居民充电需求,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打下坚实配套基础;加快建立绿碳出行积分制度,优化资金补贴方式,健全完善充换电网络布局工作措施。
在推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上,相关区县将进一步树立大能源思维,把能源工作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谋划和推进。比如,历下区将在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方面做好引领,市中区将积极打造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为能源智慧发展提供“云支撑”,章丘区将抓好整县(区)屋顶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建设,平阴县将争创国家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示范县,商河县将在绿色能源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莱芜区将大力推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健康发展等。
(二)济南已具备哪些基础?
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03.7万千瓦,增幅为33.8%,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为34.4%,增长4.6%,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突破67.98亿千瓦时,增幅为27.7%,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17.2%……这是济南2023年能源转型发展的成绩单。
此外,济南的煤电行业转型路径更加明晰,能源安全供应基础更加牢固,能源惠民利民成果更加丰硕,能源安全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能源保障网坚实有力
支撑性电源建设取得新突破。推动济南热电2×66万千瓦先进燃煤机组列入全省优先项目,并于2023年6月底开工,成为全省优选名单中第一个开工建设项目。同时,列入全省规划的章丘2×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项目已开工建设。
保障性热源建设有了新进展。为加快用能结构调整、助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全市供热一张网建设,济南开启了外热入济建设,即统筹利用周边余热资源,打破区域壁垒,推进石热入济、聊热入济长距离、跨区域供热项目,形成一网多源、多能互补的供热格局。目前,石热入济于2023-2024采暖季投入使用。聊热入济南线穿黄隧道工程于2023年底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全市用热保障能力,同时也为全市“十四五”期间关停小煤电机组奠定基础。
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有了新成效。“十四五”以来,济南、莱芜供电公司共投入85.9亿元,投产望岳等大中型电网基建项目55项,新建变电站34座,新增变电容量607.4万千伏安。助力全市最大用电负荷突破千万千瓦,达到1038.6万千瓦,年均增长7.0%;全市接受外电能力由400万千瓦达到480万千瓦;实现起步区核心区、市中区核心区、临空经济区、国际医学中心等重点发展区域变电站“零的突破”,全面消除110千伏变电站单电源存量隐患;陇东-山东特高压、齐河站送出至济南等重点工程全面开工,保障了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储气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南曹范LNG调峰储配站(二期)项目于2023年7月完成竣工验收。一期、二期项目共形成储气能力4200万立方米,全面保障了应急气源用气所需。济南安子坡LNG储配站已开工建设,计划今年具备进液条件,将进一步增强冬季燃气保障能力。
新能源、新型储能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华能莱芜区北王庄35MW 光伏项目、章丘济东智造新城一期15.2MW 光伏项目、章丘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示范园15.4MW 光伏项目于2023年上半年建成并网。济南能源钢城辛庄农光储一体化项目(40MW)于2023年5月开工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华能莱芜储能电站项目、华电莱城储能电站项目于2023年上半年建成并网。全市新型共享储能装机达到41.2万千瓦,增长20万千瓦。
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加快构建
济南坚持新能源供给端和消纳端同时发力,不断增强新能源供给能力,提升绿色电力消纳水平。
制定印发了《济南市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进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市场化并网集中式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新型共享储能、虚拟电厂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平阴县纳入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示范创建名单。
推动新能源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济南市发展改革委相继制定出台《济南市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23—2025年)》《济南市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工作行动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明确目标、细化措施、分解任务。截至2023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17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约7.8万个,车桩比达2.18:1。济南入选全国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试点城市。
服务管理能力不断加强
着力增进矿区民生福祉。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完成采煤塌陷地稳沉治理面积约66716公顷,有力推动了矿区协调发展,助力美丽济南建设。
持续推进非直供小区供电“一户一表”改造。为切实提升居民用电质量,济南印发了《济南市住宅小区供电“一户一表”改造推进方案(2023-2025年)》,启动新一轮户表改造。截至2023年底,175个小区2.85万户进入改造实施阶段。
深入开展民用优质燃煤保供。对全市禁燃区内经有关部门备案的地区和无法实施清洁取暖改造的山区开展清洁燃煤保障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计订购配送清洁燃煤1.83万吨、配套燃煤炉具6100余台。
有序关停小型煤电机组。按照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的要求,济南市制订了小煤电机组关停整合方案。2023年,按计划关停了长清3#机组、明湖1#机组2台小煤电机组,并通过省级验收。
来源:济南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