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电力朋友圈

【我和我的外国朋友】我和我的“巴铁”们

水电六局 发布时间:2021-04-22 14:01:57 作者:陈学强

当我第一次走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街道上时,几乎遇到的每一个巴基斯坦人都会亲切地向我微笑、问好,亦或是右手放在胸前,颔首躬身以示尊敬,动作优雅而礼貌,语言随和且温柔。这个曾经遭受英国两百余年殖民统治的国家,继承并保留了优雅的绅士风度与骑士情怀,一张张笑脸,便是我对“巴铁”的最初印象。

在首都短暂停留后,我来到了位于GB地区的巴沙大坝项目部。喀喇昆仑山脉耸立入云,印度河水涓流不息,KKH公路横穿营地,为人来送往提供便捷。天空中偶有几只迷途的飞鸟掠过,伴着几声清脆的鸣叫,悠远又高阔。此情此景,让我大有就此山林隐居之意。工作地点虽然较为偏僻,但营区的生活设施还很齐全,除了中方员工,这里还有一些巴方的雇员。作为一名翻译人员,大概与他们打交道的机会应该是最多的,我很期待认识他们。

小车司机瓦赫德是项目部最早的巴方雇员之一,也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外国朋友。他在项目部已经任职七个月了,工作认真,任劳任怨。他是个很爱干净的人,而且也很热爱自己的岗位,这一点从他每天早早来到工作岗位,每天都把车擦得干干净净就能看得出来。他的话很少,工作的时候也很专注,只有我们俩出门的时候,他才会打开他的“话匣子”,热情地介绍当地的情况,给我当向导。

他的乡音很重,怕我听不懂,总会把语速放得很慢,当我追问的时候,他会耐心地给我解释,日子久了,我们竟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跟我说,能够在中国的项目中工作是一种荣耀,他的全家都很为他高兴。项目结束后,他要应聘政府机关的专职司机,我为他献上真挚的祝福,希望他能如愿。

阿尔曼是一名厨房帮厨,不仅能说流利的英语和汉语,还会做好吃的面条。作为一个北方人,每次看见他为我们端上热气腾腾的面条,我都能一口气吃两大碗。每次见我狼吞虎咽地吃面,阿尔曼就站在我的身旁笑嘻嘻地看着我,那眼神让我想起我的妈妈,尽管阿尔曼是一名留着小胡子的汉子。

我问他做中餐的手艺怎么这么好,他先挑了挑眉,眼睛亮晶晶地含着笑,他本来也是一个很爱笑的人,脾气很好。从他的表情中,我总会敏感地抓住他的“小骄傲”。他告诉我,虽然他没有去过中国,但是他热爱中国,这是巴基斯坦人的“中国结”。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情,代代相传,人人相传,他愿意为了他的中国朋友多学习,做美味的食物。我经常向他请教当地的乌尔都语,来来往往之间,我们慢慢变成了亦师亦友的好伙伴。

阿里夫是一名军队佣兵,负责营地的安保工作。说实话见他的第一面我挺发怵的,他留着浓密的大胡子,眼神坚定又有威严,双手握着枪,一脸严肃。日子久了,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腼腆的人,当我们夸赞他的时候,他总是抿着嘴微微地笑。

我对他的枪械垂涎许久,但出于对当地军队制度的尊重一直没有开口。有一次正巧遇见他们在保养枪械,阿里夫见我难掩的好奇之心,十分热心地为我讲解武器配件,如何上膛和射击,最终实现了我持枪拍照的小心愿。

还有我们的水车司机优萨夫。他会跟我分享手机里的中文学习软件,我也会翻出中国地图,给他讲我的家乡,我的祖国。他送给我一顶黑色的鸭舌帽,我将它作为我们彼此之间友谊的见证挂在了床头,即便这顶帽子Made in China。

巴基斯坦是中国坚不可摧的合作伙伴,是诚信可靠的外邦友邻,“巴铁”的称呼是经得起考验的。2020年年初,国内爆发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巴基斯坦举全国之力为中国捐赠了满满一运输机的防疫物资,并派遣了医疗专家驰援武汉。

来到这里之后我才知道,许多防疫物资都是从“巴铁”家里征集而来的,可见情意深重。当我问我的“巴铁”,把防疫物资一股脑地都捐给了中国,你们可曾想到,一旦疫情失控蔓延,你们该如何自保?他们对我说:“我们是朋友,这一切都理所应当。”正如巴基斯坦疫情爆发后,一架又一架装满了防疫物资的飞机从中国驶来,一批又一批身穿“战袍”的白衣天使驰援而来,降落在巴基斯坦的机场一样,没有太多的为什么。中国与巴基斯坦“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们是患难与共的铁哥们,肝胆相照的好朋友。

2021年是中巴建交70周年。70年来,中国与巴基斯坦携手同行,心心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与巴基斯坦更加紧密相连。想起临行前公司领导对我们的寄语:“践行‘一带一路”,我们是先锋,我们是使者。用中国的技术和经验帮扶好兄弟,也要将中国兄弟的爱传递出去。”天下一家,大道不孤,中巴携手开创的美好未来,我和我的“巴铁”们一起见证。

阿尔曼(右)教作者学乌尔都语

作者同瓦赫德(左)阿里夫(右)在一起

作者和水车司机优萨夫(右)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