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滩300米级特高拱坝
一半是在夜里“长”起来的
建设高峰期1511个夜晚
总有人在坝面上
绑扎 振捣 吊运工具
无论风雨寒热
白天
这些面孔是统一的
安全帽下他们皮肤黝黑
袖口沾满尘土
晚上
这些脸庞是可亲的
身着黄色的反光服
他们是蔓延在坝面的微光
22:00
建坝就像养孩子
晚上十点 天黑透了
远光灯照进作业仓
带来夜晚特有的仪式感
振捣工、木工、信号员
几百人穿行其中
头顶“高速路”繁忙如昼
5分钟完成一趟混凝土的运输
人群中
水电八局信号员龙文
举起红旗
缆机停下 料罐下降
混凝土泻入仓面
夜晚视线不清
信号员便是缆机安在现场的“眼睛”
▲白鹤滩大坝施工夜景 拍摄:黄正平
视野随料罐抬升
709米巨大圆弧
在夜色中徐徐展开
31个坝段、2253个仓面环环相扣
白鹤滩“最强大脑”高速运转
分析浇筑数据
为三峡集团白鹤滩建设部
大坝项目部的工程师们
送去不间断更新的
施工“参考资料”
这群工程师
是24小时在场的“指挥员”
核验备仓、验仓、浇筑等
十几道工序
参与施工方案进度的讨论决策
急难险重在哪儿
灰白色工服便出现在哪儿
▲大坝项目部工程师上官方踩着钢筋网,走向施工区检验振捣情况 拍摄:王璐
没路走
就踩着几厘米宽的钢筋向前
裤子时常被戳破
累了
就靠着建材坐一会
擦把汗继续巡检
一年365天
300多天都在建坝
家和工地的概念互相交错
他们习惯了
将建坝比作养孩子
不能“着凉”“发烧”
要“聪明”“补钙”
“长大了要挡千万吨的水
决不能在自己手里养弱了”
23:00
我们在,队伍就不会散
▲白鹤滩大坝施工夜景 拍摄:黄正平
生活在城市的我们
也许很难理解
建坝者被雨支配的“恐惧”
“不是说好的润物细无声吗?”
在大坝项目部杨小龙的记忆中
雨是在半夜砸入仓面的
“稳准狠”
水很快没过履带和腰际
一回头“水杯都漂起来了”
排水泵、防雨布、甚至是瓢都用上了
一晚上排水、舀水
直到胳膊发僵
▲天快亮时,雨停了。杨小龙(左)在组织恢复浇筑前,和水电八局“战友”张友合了个影,露出胜利的微笑
相似的夜晚
同事刘春风也经历过
大雨里一“泡”就是整夜
带领施工队伍 深一脚浅一脚
扯防雨布盖住仓面
组织恢复浇筑
直到天蒙蒙亮
才发现一夜就这么过去了
▲施工现场弥漫着混凝土养护形成的水雾,大家的衣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拍摄:王璐
雨会增大混凝土水灰比影响混凝土强度
施工方案需“随雨应变”
即使有了天气预报但降雨出现的具体地点持续时长依旧随机
工程师们
摸索出很多具“浪漫”气质的经验
看鸟群判断雨前气压
数星星推测云层厚度
至于自己
顶多背靠会儿混凝土“吸湿散热”
裹着湿衣照样攀爬、巡查
反正一晚上过去
汗水雨水也分不清了
“看到我们往前走
队伍就有了主心骨
再大的风雨也不会散”
3:00
那本很厚的成长“纪念册”
凌晨3点之后
人的困意会随时间逐渐放大
上官方形容困,就像
“隐形的口袋扣在头上”
声和光都特别远
大家总结出很多办法
喝红牛、踱步或者抹风油精
三峡发展监理陈华平的经验是
“熬过去就好了”
比起大部分建设者
他的工作听上去很“浪漫”
用相机拍下大坝浇筑全过程
▲陈华平在拍摄工人施工 三峡发展供图
但过程不诗意——
陈华平要整夜攀爬拍摄
最高的阶梯200米
“一口气上不去”
有时陷入新浇的混凝土
“拔不出脚”
也有时被工人围观
“问能不能上电视”
不小心磕碰或淋雨
第一反应是抱紧胳膊
保护相机
“人淋几下都成
照片没事就好”
一分钟接着一分钟
安全帽明亮的色彩汇在一起
流入屏幕
4年下来
团队积累出60T的信息量
相当于近4万部高清电影
“筑坝有很多隐蔽工程
每个细节都意义重大
我们为‘大坝’建档案
就是让未来的人能看到
它当年是怎么一点点起来的”
▲白鹤滩大坝施工夜景 拍摄:赵洋
4:00
重要的不是得到了什么
凌晨4点 夜空清冷
新的仓面即将开浇
检查完最后一套施工装备
上官方爬下转梯
这是他十年来百余个夜班中
非常普通的一个
2011年
从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后
上官方和十几名大学生一起
花十多个小时
坐火车、倒班车
来到白鹤滩
迎接他们的
是干热河谷横冲直撞的风
雨浇在临时板房上“像打鼓”
毗邻老乡还靠蜡烛照明
但,比起深山围起的壁垒
更难打破的是
书本与现场的“次元壁”
为掌握边坡处理工程进度
这群八零后、九零后
24小时守在山里
记下爆破开挖支护
每个环节的用时用料
▲2017年8月3日,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这幅普通的建设图景,注定将成为历史性画卷。 摄影:周吉
一条条施工数据与改进思考
密密麻麻挤满笔记本
不久之后的
“无缝大坝”传奇
便从这一张张
沾满尘土的纸页上展开
▲杨小龙的学习笔记“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
一晃10年
他们将所学倾注入实践
又在实践中凝析出公式代码
形成专利、论文与标准
在崎岖偏僻的干热河谷
在世界水工理论巨著中
写下白鹤滩“专属段落”
▲部分白鹤滩建设者学术论文(来源:万方数据)
刘春风形容团队有“战斗情结”
而在杨小龙看来
“能让大坝健康成长
经得起考验
就是最大的值得”
或许
重要的不是得到了什么
而是留下了什么
▲白鹤滩建设部的工程师们深夜在坝上讨论问题。为大坝全线封顶做好准备 白鹤滩建设部供图
比起那些“小目标”“小确幸”
这些筑坝人坚守着自己的“大”
“参与世界在建最大水电站建设
苦也好累也好
要对得起自己的选择。”
7:00
天亮了,大坝长高了
深山峡谷
没有壮丽的日出
早上七点
只能看到干热河谷清晰的轮廓
▲白鹤滩大坝建设夜景 拍摄:杨煜
身后的景色
却在时刻变化
289米大坝拔地而起
长江防洪体系
又一道超强“防洪闸”即将闭合
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上
又一颗水电“新星”即将“点亮”
闪耀光芒
本文作者:王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