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紧安全风险和应急建设之弦
应急管理是一项长线工程,需要长期投入。无论是持续深化的电力体制改革、加速推进的低碳绿色转型还是跨界融合的能源电力形态,都决定了未来电力应急管理所需要面对的挑战必然是复杂的、巨大的和长久的。此次疫情的发生,更加深刻地验证了这一点。
国网能源研究院互联网所王春明认为,经历了这次刻骨铭心的疫情后,电力应急需要调整认识论,不可把小概率或极小概率事件简单归结为“非常态”,在实际的投资和项目等安排上不给予重视,在能源转型的研究中,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才完整。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不断深化,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能源产业,其发展方向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关。在结构调整和改革推进的动荡期,能源电力系统性风险持续加大,这其中潜藏着的内在冲突和矛盾或许是孕育“黑天鹅”的因素。“比如为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而提升电网灵活性,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稳定性的下降,那么电网系统具有多大弹性和承受力?我们现在心里并不是很有底。这类问题还是要从理论层面得到根本解决。”王春明说。
从举全国之力的疫情防控战阻击战来看,电力行业,乃至各行各业之间都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联系,自身安全防护对社会运转有着深远影响,电力应急,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在研究电力应急理论时不能只局限于技术维度。“我们需以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为契机,将社会科学领域的有益成果,尤其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领域的理论,与电力技术领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加以指导未来的电力应急救援实践。”王春明说。
此外,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统筹兼顾到电力应急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有效配置,是全行业乃至全社会应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市场化的本质是通过充分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创造经济效益,而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响应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电力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因此在市场化进程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电力应急因素,平衡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板凳甘坐十年冷,预防不作半句空。此次疫情防控中电力行业普遍反应较快,也证明了近年来电力行业的应急处置能力在不断提升。但疫情平息之后,在风平浪静的日常之中,仍然要绷紧安全风险和应急管理的弦,持之以恒地完善电力应急的管理体系,丰富理论研究,培养人才队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惟有居安思危,方能转危为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