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深度阅读

对破解煤电矛盾的救急与治本的11条建议

现代国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8 09:07:04

8月下旬来,动力煤期货价格持续暴涨,由不到800元/吨,一路上涨到接近2000元/吨,高的已经超过2400元/吨。

能源动态牵动全国。自从去年2月疫情后有保卫产业链、复工复产以来,数这场“供电保卫战”引人注目了。我为央企勇往直前、赴汤蹈火的勇气而佩服,也为央企忍受亏损、负重前行的精神而感动。电企如何在当前恶劣环境存活下去,如何才能扭亏为盈?这一系列问题正极大的考验着中央企业的生存能力。

供电保卫战何时结束?现在很多措施是枝枝叶叶的,没有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从救急考虑,在本年度剩余的1个多月里,价格按20%的上浮空间调整,落实到位对中央电力企业尤其重要。最终恐怕还是要依靠改革来解决问题。借力电力紧张来促进能源体制改革与战略性重组,也不失为一个机遇。

现提出11条建议,以解燃眉之急,并图煤电大战根治之策。

为中央企业听从命令

服从指挥的坚定而感奋

进入9月份,电荒突然而至,供电形势突然崩至拉闸限电的地步。也有的地方为完成任务目标突击强化能耗双控,导致一些极端措施开始在各地出现。

9月28日午间,一则“北京停电计划”引来众多关注。同日,南京、苏州也收到停电通知。同日,地处东北的辽宁省用电告急,达到严重缺电II级橙色预警信号。由于东北一些地方直接对居民生活用电进行了“无预警”拉闸限电,随即引来众多质疑。

由于煤炭价格不断高涨,很多电厂已经是亏损状态,有的电厂已经是“发一度电,赔一毛钱”,电厂发电谁愿严重受挫。就算是电厂想多发电,电煤紧张的局面也很难马上就能得到扭转。如果电价低位锁死、煤价持续飞涨的情况继续下去,很多燃煤电厂可能短期就会被彻底拖垮。

面对一些地方拉闸限电严峻形势,能源央企联合打响“保电攻坚战”,全力做好今冬明春电力、热力保供。国资委把它作为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志,公开申明实现一票否决制。

10月1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郝鹏赴国家电网开展能源保供专题调研,视频连线南方电网、国网东北分部,直接安排部署。郝鹏强调要将保电工作放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中把握、谋划、推动。

军令如山倒,国家电网、中国华电、国家能源、中国华能、三峡集团、中国大唐等多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也紧急召开专题会议,领导们一个接一个出场,表示不惜一切代价保证供电服务。10月18日,国资委研究出台《关于推动中央企业做好今冬明春能源供应保障的特别奖惩办法》,对能源供应保障工作不力,发生重大安全、民生责任事故或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并严肃追责,相应扣减年度薪酬。

中国大唐吉林公司全力推进备冬储煤工作。

中煤集团基金组织煤炭运往辽宁。

国资委太给力了,中央企业太给力了。

中央企业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全力保障火电机组能发尽发、应发尽发,最大限度保障电力平衡,千方百计“增产、稳供、扩销”,带头“稳价、稳市、稳预期”。这些做法鼓舞人心,给全国人民壮胆。

我为央企听从命令、服从指挥的坚决态度而感奋,果然是党和国家最可值得信赖的依靠力量,此时更感鲜明。

想到央企每发一度电就要亏一毛钱,细算下来,几百个亿的亏损是难以避免的了。一方面履行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另外一个方面,也要承担经济责任的亏损,这是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的。背着包袱走路,这是央企常常无奈的选择。企业毕竟是企业,经济指标仍然是主要指标,考核时也不会因为英雄壮举而加分。但是央企终究还是这么做了。

央企勇往直前、赴汤蹈火的勇气令人佩服。比较而言,可能民企甚至有些地方国企就不能那么容易听话了,国难思良臣,家贫盼孝子,人们常说“共和国长子”,此时当是。

有事实为证、作为国内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国家能源集团在今年前九个月对东北及蒙东区域完成8655万吨煤炭供应,同比增加931万吨。截至10月22日,该集团所属东北区域电厂煤炭库存274.5万吨,较月初增加122万吨,可用天数19.2天,煤炭库存提前达到去年同期水平。

近日,几大发电集团火电业务今年全年亏损可能均在数亿或者几十亿,火电业务总亏损额或达上百亿元,牺牲巨大。而席卷全国的电荒也正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最近定的电价上调,也迟迟未能实现。央企苦甚。10月27日,华能国际电力股份发布2021财年三季报。公司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1436.60亿元,同比增长19.21%。净利润7.83亿元,同比下降91.42%。

“市场煤”与“计划价”打价格战已是多年。2008-2010年,五大中央电力企业三年亏了602亿。2011-2015,轮到煤企赔了,有的几至倾家荡产;2016年至今,电企又苦不堪言,纷纷要求国家出手。电力企业的艰难生存境况暴露出我国积累已久的“电煤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供电紧张问题。

煤电大战何时休?央企供电保卫战何时休?这块乌云长期笼罩着中国的能源产业。很多央企在这个矛盾漩涡里走不出来。

结束“市场煤”、“计划电”这个上下游的体制改革,不能再拖了。

发一度电赔一毛钱

煤电矛盾再升级

电荒究竟何来?火电常年都是供电主力,占全国发电总量的七成以上。中国是世界第三煤炭储量大国、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为何能源安全问题突然如此突出?煤炭价格为何会大幅上涨?

原因一:今年1-8月煤炭供给量同比增加4.4%,而全国煤炭消费量增加了11%,这大大超出了此前预计的6%到7%的需求增长量。形成了较大的煤炭供需缺口,导致价格大幅上涨。这是导致煤电价格持续走高的首要原因。

原因二 :全球范围的能源价格涨价和煤炭供需偏紧,进一步推高了电煤价格。澳洲等海外煤炭几乎没有进口。2021年1月~7月,我国动力煤累计进口1.4亿吨,同比下降7.9%。

原因三:上半年,全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仅6.4%。增幅不及同期电煤消费、用电量消费增幅的一半。受环境监管、“能耗双控”等多重刚性政策约束,很多省份如江苏、山东、安徽、四川、青海及甘肃等地关闭了不少煤矿,导致煤炭缺口主要靠晋陕蒙三地来保障。

原因四:能耗双控考核与煤炭去产能对企业有影响。火电、煤炭都是双控对象。去年年底个别地方也出现过通过限电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情况,今年以来,小煤窑关停了10亿生产能力,占比大概是六分之一。显然,能耗“双控”重要,有些政策落实不应一刀切,统筹兼顾是个本事。

原因五:国家发改委一直督促的煤电长期协议多数在2021年形同空文。就全国而言,近几年的煤炭中长协合同量,占到了全国煤炭市场的70%以上。今年以来,中长协大部分都违约了。因为煤炭价格一直在涨,从1月涨到10月,年初煤炭价格一吨700多元,现在已经涨到近2000元了。这个价格情况下,煤炭企业谁还愿意执行原来的合同?现在电煤的价格基本都是按照现货甚至期货价结算。有煤就算不错了,很多电厂是找煤都找不到,量都不保,还谈什么价格?

原因六:民营发电厂因为亏损而停产。对于电厂而言,即便是拿到了煤炭资源,由于上网电价基本是固定的,按现货价发电,发一度就是亏一度。现在全国火电厂大部分都是亏损的。

原因七:很多火电厂的负责人都去抓新能源了。自2020年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以来,新能源投资与开发再次提速,同时,能耗双控压力持续加大,导致这种“刮风”的结果。

原因大概如此。

我们重视的,电荒是短期紧缺,还是长期矛盾爆发?从根本上说,煤和电就像一个跷跷板,这头抬高,那头就压下来了;那头高了,这头就落下来了,长期处在一个对立的状态之中。今年的限电,大体上还是属于被这个规律所支配着。

关键时刻,发改委出面了。

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通知称,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市场交易电价浮动范围原则上扩大至均不超过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迈出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跨越性步伐。燃煤发电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在“基准价+上下浮动”范围内形成上网电价。如果政策落实下来,影响是很大的。以安徽省为例,目前基准电价在0.3844元/度,上浮20%就是7分多,可以缓解200多元/吨的煤价成本。发电的国企可以松一口气。当然,上浮空间是否能到20%,各个地方不会完全一样。通知自2021年10月15日起实施, 市场传导尚需时日,什么时间到位,发电企业也急得不得了。

从政府调控角度

提出五条建议

煤炭价格过快上涨,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各地的重视。10月19日至10月31日,国家发改委连续发文,内容涉及研究依法对煤炭价格实行干预措施、依法加强对煤炭中长期合同履约信用监管、座谈煤电油气运重点企业保供稳价、严厉查处资本恶意炒作动力煤期货、赴地方督导煤炭保供稳价、实地调查煤炭价格成本、严肃清查整顿违规存煤场所、研究煤炭企业牟取暴利的界定标准等。

这些措施都很好,然而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为期还远。

我这里提出几条建议。一个是眼前怎么做,一个是长期怎么做。从根本上讲是市场化改革的问题。从短期看有五条,从长期看,有六条。关键是体制改革,依靠重组来破题。

建议一

提高电价要落实。上浮空间是否能到20%,有个时间差。说实话,即使真调整了价格,也不能缓解电企的亏损。因为按目前的形势,电价上调后,很快就会被煤价吞噬。电价上调一分钱,总会引发电煤价格上涨四五十元,反倒亏得更多。但是,从救急考虑,还是提价能解决燃眉之急。电价上去了,今年年底考核也好看一点。

建议二

改革电力系统内部体制 ,降低电网利润。火电企业处于水深火热的同时,电网即坐享丰厚利润。缓解电荒的合理政策选择就是,以电网的部分利润弥补火电企业的亏损,提高火电企业的发电积极性。由于电网企业居中垄断,电力体制改革被称为'没有交易主体'的市场化,这是另外一番话了。

建议三

压低电煤价格。如果电价提高了,煤碳也跟着在提高,那这样就又回到原来了。目前解决短缺的办法就是给电厂积极性,让它有钱去买煤,让它有动力去发电等等。目前仅仅提高电价已经决定不了问题,必须思考如何把煤价,比如各种环节上涨的幅度或者不涨,这个是现在政策上、设计上应该思考的问题。

建议四

政府加大对电厂的补贴力度。短期内国家加大对电厂的补贴力度更为可行。

建议五

监督电煤企业长期协议的执行。在煤炭价格浮动期间,国家能源和中煤集团始终坚持按合同供应长协煤,而长协煤结算价格远远低于现行市场价格。今年1-9月,国家能源集团供应长协煤4.37亿吨,累计向社会让利超400亿元。中煤集团9-12月预计供应东北煤炭量约430万吨,按照目前市场价格测算,将向市场让利金额约20.5亿元。从长期协议的执行看,还是央企过得硬、信得过。

华润电力与多家煤炭企业签订中长期合同。

从市场体制改革角度

提出六条建议

导致当下电力紧张频发的根本症结,仍是“市场煤”与“计划电”间的矛盾。简单地上调终端电价或许可以让“电荒”现象稍有延后,但却未能触动电力市场的问题肌理。从长远看,只有在煤电市场全方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才可能畅通价格传导渠道。出路在于能源体制市场化改革,让资源品价格尽早走上市场化道路。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总算向前迈出一大步,值得欢迎。

总体上看,按照电力体制改革“管住中间、放开两头”要求,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国家发改委、国资委都回归运作秩序监管职责。一旦市场调控在电力等资源品领域里发挥主导作用,那么包括竞争博弈、价格发现等机制将会发挥积极作用。理顺煤电体制,才可能改观“有煤不卖、有电不发”的怪现象。广大消费者也会因供给方的竞争而多方受益。

届时,发改委将不必再为探寻合理电价而烦忧,国资委也就不会再组织“供电保卫战”了。

建议六

煤电合并重组。2008年-2011年,煤价大涨后,合同煤的兑现率不到30%,事实证明,仅仅靠签订协议难解煤电矛盾,于是神华与国电集团层面的合并重组出现了,也为化解煤电矛盾提供了新思路。既然解决不了既定矛盾,那就变为内部矛盾,内部解决,发改委也不会中间为难,政策也能有的放矢。这一轮电荒后,“神华与国电合并重组模式“必会出现。

建议七

中央电力企业与地方国企煤炭企业煤电一体化重组。企业煤电博弈牵扯到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博弈。价格难降 电煤价格在国家发改委明令禁止涨价后仍持续上涨,牵扯到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博弈问题。事实上,对于合同煤价格的明降暗涨,相关主管部门早已知悉,只是碍于中央统调的发电厂与地方国有煤炭企业的利益关系难以调和。五大发电集团均为国务院国资委统一管理的中央企业,大型煤炭集团除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外则均为地方国企。就像宝钢那样与地方我国企大规模重组,在能源行业也可以来一下子。这件事,我在五年前就呼吁了。可惜,没有引起重视。

建议八

解决“市场煤”与“计划电”之间的矛盾。如果电厂买煤的“积极性”不高,电煤库存就会出现不足,遇上如气候原因增加运煤的难度,水电出力不足,或其他突发事件,局部电力短缺就出现了。也就是说,现行价格问题下,局部电力短缺似乎很难避免,是否导致大面积电力短缺,取决于煤炭的价格上涨幅度。如果不尽快解决煤电矛盾,这种局部缺电可能成为常态。

建议九

激活电力市场竞争,打破“电老虎”单方面话语权。从根本上讲,电力体制改革才是解决煤电矛盾的最终出路。还须激活电力市场竞争,让民营企业与国有电力企业在市场框架内博弈。电力行业实行垄断,缺乏竞争,造成很多发电企业发不发电都一样的心态,即便是电力供应紧张,发电企业仍然可以以亏损为由不发电。你不发电,民营企业就会发,利于竞争。

建议十

理顺价格机制才能消解煤电困境。当前煤电企业之所以普遍面临“经营危机”,表面看是源于“煤电顶牛”这一老问题——煤企大赚、电企大亏,但问题的本质出在电价机制没有理顺。电厂买煤卖电,是典型的“中间商”,本可以将成本顺利地疏导出去,但当前的电价形成机制,阻碍了成本的疏导,进而一次又一次地让煤电企业陷入集体亏损的困局。我国目前的情况,更应该关注市场本身在价格传导顺畅性、风险管理完善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推动煤电、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从而建立起顺畅且闭环的价格传导机制。

建议十一

可以保持一块中央企业垄断地位。电价完全市场化会使国家能源安全供给陷入乱局。不能一味认为将煤价市场化了,电价就必须市场化。电价无法市场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期,就是一旦放开对电价的管制,面对完全市场化的煤价,很多电力企业也会罢工。这时候需要保持一支政府完全控制的力量。当然是一块,而不是整体。

时至今日,无论是国家大环境,还是行业小环境,都对电价上涨形成有效支撑。我们对今冬明春能源供应保障充满信心,对能源行业国企改革也充满期待。

我们期待煤电不再大战,期待中央企业不再打这样的“供电保卫战”或者“供煤保卫战”。

顺便说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年底要考核,对70%目标任务收尾。要从这三年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说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保证协议的执行;包括国家能源集团在重组中煤电一体化的成效,值得好好总结,这也应该是三年行动考核的加分内容。对因积极履行职责影响当期经营业绩的,在考核指标中予以剔除。保供贡献突出的适当给予加分奖励。

(作者: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