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深度阅读

终端用能电气化:潜力巨大阻力不小

中国能源报发布时间:2021-12-03 09:13:58

核心阅读

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从1985年的7%升至2020年的27%左右。“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完成替代电量8241亿千瓦时。专家预测,工业、交通、建筑等终端用能领域,排除无法脱碳的部分,深度脱碳空间为20.87亿吨标煤。

本报讯 记者赵紫原报道:“我国电气化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步提升趋势,发电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从1985年的23%升至2020年的46%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从1985年的7%升至2020年的27%左右。”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苟峰近日在“第一届中国电气化发展高端论坛”上表示。

据记者了解,国家发改委等部门2016年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在居民采暖、工农业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等诸多领域推进电能替代工作。苟峰介绍,我国“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替代电量8241亿千瓦时,替代电量已成为新增用电量的主体。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电气化虽然潜力巨大,但也面临不小阻力。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继业介绍,去年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88%,“电力行业碳排放主要通过清洁替代来解决,其他终端用能领域碳排放降低必须通过电能替代完成。”

新型电力系统下,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势必大幅提升,王继业认为,预计206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从7.5万亿千瓦时提升至约16万亿千瓦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将从2020年的27%左右提高至80%以上。

从碳排放的“贡献度”看,工业、建筑、交通以及居民用能等终端用能领域的碳减排潜力巨大。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工业领域碳排放占比约为70%,工业热能占总能源消耗的近1/5;2018年全国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能源碳排放的比重为51.3%。

王继业表示,工业、交通、建筑等终端用能领域,排除无法脱碳的部分,深度脱碳空间为20.87亿吨标煤,替代空间巨大。在交通领域,中国电源学会电气化交通专委会主任李永东表示,电驱动将取代燃油驱动,轨道交通、电动汽车、电力推进舰船、多电或全电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应用规模和影响会越来越大。

电气化前景虽然广阔,但仍要克服不少困难,期间与会专家均提到了经济性问题。王继业指出,在初投资建设阶段,电能替代项目的经济性普遍较差,用户接受意愿低,因此现有电能替代政策以初投资阶段补贴为主。

“相对于传统电力行业,低碳电气化发展下的行业格局呈现显著的多元化、分布式以及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等特点。在此背景下,要做好能源经济大文章,必须立足于系统视角看综合供电成本。”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丽萍表示,“初步测算,我国2025年、2030年新能源场站成本将分别上升至0.48元/千瓦时、0.53元/千瓦时,其中系统成本将分别约2020年的2.3倍、3倍。”

“低碳电气化发展视角下,能源电力发展的'三难选择',即资源及供应的安全可持续性问题、环境影响问题、经济性问题三者之间,将凸显为电力行业的供应保障难题和经济性问题。”蒋丽萍坦言。

一位与会专家指出,在经济性方面,煤炭、天然气等燃料价格低,而用电成本高。尤其对于农村地区,消费者的用能习惯、相关技术支持的缺失,是农村煤改电的主要障碍。

该专家认为,应根据各领域特点设定电气化率的具体目标,并纳入未来五年规划。同时,制定行业法规、标准和规范,以及碳排放目标来推动建筑工业交通电气化。同时,考虑投资和运行成本,制定激励措施,以鼓励和促进电气技术的发展设计适宜的电价,如分时电价、容量电价等。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林卫斌指出,应协同推进“电—碳—绿证”交易市场建设,保障电源结构动态调整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具体而言,需加快建设电力交易现货市场、跨省区电力市场、碳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发电容量补偿机制,妥善解决电价交叉补贴问题,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度,深化输配电体制改革等措施推动低碳电气化发展。”

王继业建议,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稳妥有序实施电能替代,加强电能替代设备效率提升和减排效果以及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同时促进商业模式多样化发展,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完善相关政策机制,打造清洁低碳良好生态。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