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深度阅读

专家建议用多元化保供策略解决电力“软缺”问题

中国经济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5-05 11:06:33 作者:王彩娜

  以“新型电力系统: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主题,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日前主办了第二期“双碳”目标下电力低碳保供策略与政策研究系列研讨会。

  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主任黄少中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必须促进能源产业融合发展。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是指通过促进能源系统内部不同能源种类之间、与外部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融汇与协同,并与先进技术和金融等关键要素耦合,进而在时空上进行有效适配,形成整体更有效率、更加环保低碳、更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产生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由于近几年及未来三五年都存在缺电情况,加之新能源由于“三性”(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难以很好的调用,储能又没有完全与新能源很好地融合,因此适当增加煤电核准来解决缺电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但要很好地研究煤电核准的规模、时序及发电利用小时下降等问题,同时在思路和措施上,避免单一化,要采取增加煤电、加快发展储能及需求侧管理等综合措施来解决缺电问题。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胡兆光表示,由于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新能源为主体,在发电侧可调整的地方十分有限,需要想办法让用户侧的用电“随风光起舞”,这将提升新型电力系统保供安全的效率。目前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灵活发电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气电比重较小的情况决定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难度,目前只能依靠煤电的灵活改造。对于风光预测误差问题、调度问题、微电网调控问题和实时电力市场构建问题,胡兆光强调了人工智能在电力领域中的应用,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预测、调度、调控和市场运行的机制将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逐渐完善。

  胡兆光表示,缺电每年都缺,尖峰高峰总是在某个时段某个地区供应不足的,这是电力供应的特点。可以通过需求侧管理、需求响应,虚拟电厂、市场手段、全国联网等方法进行解决。同时,尖峰负荷在什么情况下要保供,通过什么途径来保供,都需要一个量化标准来为各地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表示,现在负荷更多由三产和居民用电驱动以后,负荷尖峰化、随机化愈发严重,负荷预测越来越难。如果单纯从供应侧来考虑保供的话,新建煤电的保供作用在减弱,经济性是不合适的,现在很多省份超超临界主力机组甚至要日内启停,一台机组一年要启停100-200次,机组加速折旧、磨损、可靠性会出现非常大的挑战。一方面,目标是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在新增电力需求中成为主力,如果再继续大规模新建煤电的话,很有可能到2025年煤电利用小时跌到4000小时以下,煤电自身经济账和其市场生存的问题会进一步恶化。但另一方面,还是需要煤电在近中期发挥好作为可靠可调电源的基础保障和调节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煤电特别需要一个中长期指导意见,从而明确近中期的合理规模和定位,以及配合这样的定位需要怎样的市场机制来保障煤电的正常生存,并给系统提供相应的服务,给出明确的信号。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表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是一项极具创造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好清洁转型与电力供应、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之间等多种关系,需要系统性思维考量与探索。应从源网荷储各环节充分挖掘具备响应潜力的资源,特别是优先挖掘省间互济、储能、需求侧响应等非煤资源潜力。

  论及近两年煤电核准量的上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缺电也分“硬短缺”(利用小时数很高的情况下对应的缺电现象)和“软短缺”(利用小时数低时的缺电现象),如果是“硬缺”,是可以上马一些火电,但现在的情况并不完全如此。真正“硬短缺”的时候,火电的利用小时数接近6000小时,满负荷运行。而现在整体大约4500多小时。对于“软短缺”,如果用应对“硬短缺”方式,将会导致利用小时数更低,成本相应提高,效率降低。其实“软短缺”的解决办法很多,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比如价格机制等。而且,保供一般指保居民用电,目前中国电力消费居民17%左右,工业接近70%,出现短暂缺口是可以用降低一点工业用电,便可保居民,所以问题不是很大。(中国经济新闻网 记者王彩娜)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