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正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如何稳步实现能源转型一直是各方关注焦点。12日,多位专家在中新社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给出应对之策:先立后破,稳步走好能源转型之路。
新房子没有盖好,不要拆老房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表示,稳步由以煤为主转向可再生能源为主,这是长远的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化石能源还很重要,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要协调互补,先立后破,构建韧性的能源体系,保证当前和长远的能源安全。“新房子没有盖好,不要拆老房子。”
能源转型离不开金融支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表示,碳中和的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早期在碳达峰前的投资主要在新能源、新能源基础设施和新能源科技创新,这是为未来转型打下基础,同时也需要创新投资工具,对现有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加大债券市场的发展,比如扩大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产品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规模。据此前其团队分析表明,预计到2050年,中国碳中和累计投资规模约为180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力促进能源转型。特别要加大对绿色建筑的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做好包括绿色住宅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认定,这涉及从土地招拍挂、城市规划、住宅建筑设计到住宅建筑绿色性能监测、住宅建筑绿色性能保险保证等一系列配套。
如何“先立”:立电源、立储能、立电网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中国能源转型做好“先立”,应有“三立”。第一要立电源,加速发展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第二要立储能,拥有一个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能源系统,才有可能提供稳定的、平稳的能源供给。第三要立电网,中国要有强大的电网,既要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问题,又要能实现省际互通互济。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加快能源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委员、总规划师张益国表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减碳不减生产力的重要支柱。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足够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认为,新型储能将成为电力系统调节的重要力量。目前技术发展较快、产业规模较大的,主要是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电化学储能。2022年是中国电化学储能电站投产运行快速增长的一年,极大地促进了上游储能制造行业的规模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各界对电化学储能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预计2023年电化学储能电站新增装机将爆发式增长。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原冰说,要建设规划大范围配置的大电网,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科学规划布局跨省跨区输电通道,二是持续优化区域骨干电网网架,三是不断完善各级省级电网的主网架。
如何“后破”:综合考虑煤电有序减退
“电力行业是中国最大的煤炭消费和碳排放部门,电力行业减排是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能源基金会战略规划主任傅莎表示,“双碳”目标下,中国煤电转型方向清晰,从长期看,非化石能源需要在未来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据明显比重。煤炭消耗量应争取尽快达峰并进入下降通道,电煤消费预计于2030年后进入下降拐点。
作为中国的“富煤”地区,内蒙古的能源转型值得关注。内蒙古北宸开云直营官方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文风表示,到2030年,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发电量要超过火电发电量。目前内蒙古具备“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的基础条件。同时,大量的煤炭资源加上庞大的火电机组,为下一步新能源大规模的并网接入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特别是拥有相对独立的蒙西电网,为探索新型电力系统和新能源的接入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机会。(中新社记者 陈康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