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业储能“热”背后仍存在供需不平衡、标准未完善、安全难保障等问题。建议优化供给体系,保障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抓好标准体系建设,有序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我国工商业储能高质量发展。
工商业储能作为新型储能的重要应用,是实现工商业碳达峰的重要支撑。在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下,我国工商业储能进入快速发展期。赛迪研究院分析发现,工商业储能“热”背后仍存在供需不平衡、标准未完善、安全难保障等问题。建议优化供给体系,保障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抓好标准体系建设,有序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我国工商业储能高质量发展。
我国工商业储能“热”潮涌动
新型储能、市场化电力机制等多重政策利好,工商业储能发展模式进一步明确。中央层面,2021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至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的目标。202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励10千伏及以上的工商业用户直接参与电力市场。《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提出,“通过尖峰电价等形式完善需求侧响应价格形成机制,整合用户侧资源参与需求侧响应”,工商业企业用户侧储能迎来发展机遇。地方层面,近年来,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相继出台工商侧配储专项补贴政策,以容量补贴、放电补贴和投资补贴为主要方式,补贴最高可达500万元,进一步释放需求,激发工商业主的积极性。
我国工商业储能按下发展“加速键”,华东、华南地区领跑全国。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用户侧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规模约138MW,其中工商业储能占80%以上。从地区上看,华东和华南地区成为工商业储能发展的关键阵地。据统计,2023年8月,我国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等9省共完成242个用户侧储能项目备案,其中浙江省有108个,涉及总投资金额超5.8亿元。从规模上看,1MW以下规模项目数量占比最高,广东、江苏、浙江等省陆续出台针对1MW以上项目的补贴政策,刺激工商业储能装机规模化。上述9省的242个用户侧储能项目中,1MW以下项目占比为66.37%。其中,浙江省工商业储能项目总规模超115.4MW,1MW以下项目占比为57.5%。
从投资角度看,成本端和收益端双重利好,经济效益凸显。在成本端,储能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下探,工商业储能产品成本降低。上海钢联数据显示,2023年11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同比下降77%以上。储能电池占据工商业储能系统50%以上的成本,价格下降可有效释放供给端压力。在收益端,工商业用电峰谷价差逐步攀升,两充两放经济效益明显。据储能与电力市场数据,2023年8月,24个地区的峰谷价差超0.7元/kWh,珠三角地区价差超1.34元。部分省份尖峰时间延长,工商侧储能系统可实现两充两放,收益增加一倍以上,其中,广东、浙江两省的工商业储能内部收益率可达15%以上。此外,工商侧配储将减轻工厂生产受到限电的影响,保障夏季用电高峰期的产能与收益。
工商侧配储“热”背后的几点隐忧
从市场发展看,工商业储能行业呈现投资“热”与需求“冷”的冰火两重天态势,存在无序竞争和盲目扩产现象。从数据看,据券商统计,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工商业储能备案项目478个,同比增长1812%。以储能电池为例,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3年1—8月,全国储能锂电池产量约110GWh,储能行业呈现投资热潮。但高工产业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工商业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不足30%,供需不平衡现象显著。企业盲目入局导致市场内卷,部分企业压缩利润以低价求生存。2023年以来,新注册储能企业明显增多,标准的缺失导致了低门槛的内卷效应。以储能系统为例,2023年上半年,中标均价较2022年下降14%以上。2023年10月,工商业储能价格已低至0.9元/Wh,较2月下降近55%。价格战将加剧工商业储能行业的“马太效应”,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用户积累不足的小型储能企业或将遭市场淘汰。
从行业发展看,全球工商业站点安全事故频发,工商业储能系统的安全性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德国技术监督协会统计数据显示,36.8%的工商业主优先考虑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工商业储能直面工厂、园区、商场等应用场景,较传统电站储能而言,场景更复杂、消防难度更大、人员资产更密集,对于安全的需求尤为凸显。一方面,我国工商业储能市场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低价竞争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针对性安全标准尚未细化,部分工商业储能项目未安装针对电池和能源管理的软件监测平台,难以及时排查电池的潜在事故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工商业储能选址标准,为提高收益,储能企业选址时更注重经济性而欠缺对后期安全事故的考虑,欠缺在极端情况下对周围人身及资产安全的兜底保护能力,导致工商业主不会装、不敢装、不愿装储能系统。
从产业发展基础看,我国工商业储能技术、安全和测试标准暂未细化,行业监管难度大。我国现有标准体系难以支撑工商业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已制定或拟制定的127项标准中,仅有4项针对分布式用户侧储能,工商业储能专用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仍处于空白。事关工商业储能系统安全的电池、变流器等关键部件的标准仍沿用普通储能电站标准,热管理、能源和电池管理软件以及整机系统标准缺失,并网技术规范不明确,难以有效监管产品质量。反观国外,国际IEC、TüV、UL等标准化组织制定了系统技术、电池兼容和并网等领域的行业标准,或将对我国工商业储能行业形成标准“栅栏”。
助力工商业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工商业储能供给体系。培育一批工商业储能优质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与品牌竞争力。针对大型企业,支持和引导工商业储能电池制造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优化落后低效产能,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针对中小企业,依托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活动,推动开展工商业储能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工作,强化行业质量竞争意识,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夯实工商业储能产业发展基础。推动组建工商业储能标准工作组,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工商业储能标准体系,开展工商业储能热管理系统、EMS、BMS等关键软硬件及系统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细化工商业储能电站并网的安全设计、测试验证、应急管理等标准。充分发挥储能标准化平台作用,建立工商业储能标准制修订协同工作机制。支持建设工商业储能可靠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研发技术测试评估规范,搭建系统级、硬件级、软件级测试认证架构,形成分析测评方法和测试工具,提升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能力。
筑牢安全底线,保障工商业储能技术自主可控。针对工商业储能安全性和经济性建设要求,推动全过程安全技术开发,着力研发安全可靠的工商业储能系统控制软件和关键硬件。建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软件”重点专项中增加工商业储能新一代能源管理系统前沿技术创新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重点专项部署支持钠基储能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电池创新项。支持工商业储能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开展系统安全关键技术和并网应用技术开发。鼓励骨干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工商业储能协同研发,推动软硬件系统一体化、标准化和模块化,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并降低研发成本。
推进国际合作,提升工商业储能国际竞争优势。推动行业标准“走出去”。加强与IEC、ISO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联系合作,深度参与工商业储能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国内外标准与检测认证互认。推动建立多元化出口模式。支持工商业储能领域整机、控制系统、储能电池、关键原材料企业联合开拓海外市场,聚焦美国、欧洲等重点市场共同实施全球战略布局。鼓励企业加强海外售后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品牌海外竞争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董凯 甘乃凤 王昊 董峰单位:赛迪研究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