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湖南大唐先一科技有限公司 向华君、李清舟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宣告,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又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完成如此伟业,并不断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我的家乡位于湖南西北部,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也是众多贫困村之一,一条沅江千百年来静静地从家乡流过,养育了一辈又一辈的“武陵”人。我出生在一个交通不便的深远山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2015年被列入县级贫困村。随着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报告振奋人心,让家乡人民听到了百年梦想的召唤。近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目睹了家乡巨大的变化,让我感慨万千。这一幕幕变化触动着我的心,让我这个在外地工作的人,也强烈感受到家乡的进步,体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所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焕然一新 风光不与四时同
幼小时期的家乡,道路狭窄,目之所及都是破旧不堪的土屋,人们大都安步当车,路上的摩托车是“大户人家”身份的象征,小汽车更是凤毛麟角。以前村里只有一家商店,旧称“合作社”,记得小时候家里的一切商品都是从那里购来的,但“合作社”里售卖的商品品种少,无法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要想购买其他商品,就只能到几十里地之外的镇上购买,不仅占用时间,而且交通极不方便,只有一辆破旧小中巴在颠簸的公路上往返,通常需要等很久,所以能去一趟县城是很奢侈的记忆。
近几年来,村里兴建了一条商业街,家庭超市从街头延伸至街尾,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从日用到工具、从手机到家电、从生鲜到服装……应有尽有,有些昔日在大城市里才能买到的物品,如今也出现在乡村里。道路两边的三层小别墅鳞次栉比,这是大部分村民的标配住房;文化广场、篮球场、休闲公园等生活功能区一应俱全;村民的生活水平较以前大幅提升,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有线电视、无线宽带全面覆盖。从乡亲们笑容洋溢的脸上,时时透露出生活富足后的欣慰和喜悦;从他们谈笑风生的话语里,时时表达着对党中央的感谢、对总书记的感激之情。
安居乐业 柳暗花明又一村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兴起进城务工潮流,村里大批年轻人涌入城市,家里通常只留下正值学龄的孩子和年过花甲的老人,比起春节期间的融融乐乐,村里更多时间是的寂静安详的。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农作物的利润空间不大,加之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也做不了什么重活累,久而久之,村里土地的利用率不断降低,慢慢就被荒废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已不再是乡亲们信守的生存方式,那时的家乡是荒疏落寞、毫无生机的。
近几年,村里来了一位“第一书记”,他挨家挨户宣传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乡亲们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早年间外出务工的家乡人,看到了这些惠农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发展前景,纷纷返乡,安心在家乡发展。他们中间,有人带回了资金,有人带回了技术,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由“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政策的鼓励下,许多家庭或承包了闲置农田,或办起了家庭养殖,政府大力推崇科学兴农,“第一书记”主动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种养殖技术,解除乡亲们的后顾之忧;县城纺织厂也看到了家乡的人力资源,在村里办了一家分厂,昔日农家女,而今也成了“上班族”,家乡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乡亲们带来了收入增长,更让众多留守家庭圆了的团圆梦,所到之处皆是欢声笑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今年94岁的李大爷说:“以前天天盼过年,现在天天像过年,感谢祖国!感谢党!”乡亲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溢于言表。
与时俱进 天工人巧日争新
早年的乡村市场分散,民众知识层次太低,创新水平落后,与城市相比,缺乏竞争力。记得儿时,只有村委会一部电话可以与外界联系,一封家书寄出去到十天半个月才能抵达;农业生产也是靠天吃饭的产业,耕田种地费时费力,农田灌溉只能靠天然沟渠或木制的水车,遇上旱涝灾害等不可控天气,乡亲们一年起早摸黑的努力就白费了;即使庄稼丰收,顶着烈日、拿着镰刀,埋头弯腰收割稻子也十分辛苦,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与乡亲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家乡的农业得到了高质高效发展,乡村环境宜居宜业,农民生活富裕富足。放眼望去,村民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漫步在新修的村村通、户户通水泥路上,随时可见乡亲们用手机在通话,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也随时可以给家乡的父母视频通话;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的出现,农产品种植正逐渐摆脱对天时的绝对依赖,现在给田里浇水,只要拿上小水泵,直接接上电力就能浇水,非常方便;联合收割机的出现,让农民只要需要站在田头,看着一袋袋的稻谷被装好运到晒场,再翻翻稻谷,晒干了直接装仓就好了。耕种的机械化大大缩短了村民在地里耕作的时间,乡亲们的文体活动也逐渐丰富了起来,不论男女老少都能找到合适的休闲活动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大妈们纷纷到文化广场跳起了广场舞,大爷们在休闲公园下起了象棋,年轻人在球场玩起了球类运动,老年合唱团的一首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歌声虽然不是那么嘹亮,但是唱出了每个人的心声!
奋发图强 吹尽狂沙始到金
儿时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学的路,那是一条丝毫没有修建的乡村道路,每逢下雨就会泥泞不堪,孩童们需要背着书包撑着雨伞走在随时可能滑倒的泥巴路上,如果不慎摔跤那将带着一身的泥污在学校上一整天课。而教育教学条件也是十分有限,破洞的窗户,大雨天滴水的瓦房教堂、坑洼不平的水泥黑板,无不直接地体现了当时的贫困艰苦!那时的九年义务教育也还没有普及,很多家庭因为交不起学费,不得不让孩子辍学在家务农,高学历人才更是寥寥无几;更有家长错误地认为“读不读书无所谓,只要能赚钱就好”,彼时家乡人民的知识水平及综合素质整体比较落后。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家乡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当年漏雨灌风的教室已经拆除重建,远程教育网络、电化教育设施配备成为新农村教育建设的重点;与此同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家乡人民也逐渐意识到知识的力量,更加重视教育投入,尽量为孩子提供学习的便利条件,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村民意识的转变,为家乡教育的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目前村里研究生学历人数已有8人。村支两委还组织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过去门前坐着晒太阳的老大爷,现在每天拿着收音机收,听着党和国家有关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过去没事就坐在桌旁搓麻将的中年妇女,现在每天上网学习养殖种植知识,交流育儿经验,昔日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打出手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随之而来的是邻里间的和睦相处,村民间的守望相助。
在建设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展现了党中央指导思路的正确性,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民、爱民、信民、为民的良苦用心。我相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总动员、总号令,脱贫后的家乡,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加壮丽的图画,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也将指日可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