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这是钢铁行业最绿色环保的短流程炼钢布局,主要以废钢为原料。”走进位于河北石家庄市井陉矿区的河钢集团石钢公司新厂区生产线,公司发展规划部部长杨进航向记者介绍这个新厂区的优势,“生产原料不仅变废为宝,而且省去了烧结、焦化、高炉等高排放生产环节,等量级生产规模可实现污染物减排70%以上”。
2020年10月,总投资102亿元、年产特钢200万吨、产值180亿元的河钢石钢环保搬迁项目在河北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投产,被称为“城市钢厂成功搬迁的典范”和“带动资源枯竭地区产业转型的典范”。
这个“典范”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还要从企地双方曾遇到的困境说起。
生存压力促转型
对于井陉矿区而言,不得不转,是这座“百年煤都”一度面临的严峻形势。创办于1898年的井陉煤矿,是我国最早兴建的近代煤矿之一,曾经的井陉矿区乌金遍地、井架林立,有“北方最良之煤田”美誉。上世纪70年代后,井陉矿区煤炭资源开始枯竭,同时采煤导致的沉陷区面积达34.78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近一半。2011年,井陉矿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2018年又被列入国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
对河钢集团石钢公司来说,不得不搬,是这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钢铁企业遇到的发展瓶颈。企业厂区原来位于石家庄主城区二环内,不仅背负着巨大的环保压力,还面临着物流成本增加、生产工艺升级等现实问题。搬迁出城,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需要。
一方需要新产业,一方需要新空间,双方互相取长补短,在井陉矿区布局起一个以“千亿元级”资产为目标的特钢产业集群。
“在原有洗煤、焦化支柱产业全部关停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依托河钢石钢环保搬迁项目,将特钢、文旅两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井陉矿区区委书记段利勇如此描述当地产业转型的过程:从刮骨疗伤的阵痛中绝地求生,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破茧成蝶,“百年煤都”掀起了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从2018年12月开始动工,到2020年10月投产,井陉矿区的特钢产业在河钢集团石钢公司的带动下已具雏形。目前,河钢石钢与世界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中的31家用钢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高端品种钢比例已达到产品总量的87%,多款产品成为我国特钢棒材细分市场的“单打冠军”。
生产工艺更环保
在设计之初,河钢石钢就将“绿色”作为新厂区底色。
“新厂区绿化面积有46.5万平方米,全面参照4A级旅游景区进行设计和建设。”杨进航告诉记者,除了炼钢工艺变成绿色环保的短流程外,企业的动力能源也是以电和天然气为主,并配套余热利用和光伏发电,厂区无组织排放监测监控设施有100余套,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全流程实现对无组织排放的动态高效管控。
记者了解到,河钢石钢新区针对电炉冶炼烟气中二噁英污染物采用了“‘燃烧+急冷’+活性炭吸附+高效袋式除尘”多重组合治理方式,将来各系统正常运行后二噁英排放浓度可较河北省超低排放标准限值降低80%,同时对固态废物100%综合利用。
“我们公司没有污水外排口,真正实现了污水零外排。”在河钢石钢新厂区水处理中心,工段段长刘丽荣告诉记者,公司以井陉矿区城市中水为水源,并借鉴煤化工行业经验,在国内钢铁行业第一家采用对浓盐水进行分质盐结晶工艺科学处理,彻底实现了生产、生活废水综合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河钢石钢的搬迁改造,带给井陉矿区的不仅仅是一家绿色的钢铁企业。以河钢石钢项目为龙头,井陉矿区通过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并举,布局引进了总投资47亿元的12个上下游产业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了总占地1200亩的3个产业园区。
生态环境靓起来
产业脱胎换骨,“工矿老区”颜值也逐渐变靓。针对老工矿区“矿”“城”不分、基础滞后、欠账较多的问题,井陉矿区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和矿山复绿,在河北全省率先实现农村气代煤、电代煤全覆盖,具有百年发展史的涉煤产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今年61岁的胡彦萍是一名井陉矿区退休工人,每天只要一有空闲就会到家附近的杏花沟生态公园散步遛弯儿。
“我家离公园也就300米,到了晚上,在这儿散步、健身和乘凉的人特别多,可热闹哩。”胡彦萍说,这片区域曾是采煤塌陷区,后来就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废之地,以前附近有石油加工厂、养鸡场、养猪场,臭气熏天,很多人都捏着鼻子躲着走。经过治理修复,这里变成了占地1500亩的城市生态公园。2014年7月份开园至今,杏花沟生态公园已经成为井陉矿区群众休憩娱乐的首选去处。
近年来,井陉矿区以路为纲、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人为本,实施了一系列交通工程、城建工程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新、改、扩建道路67公里、基础管网80公里。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9.3平方米。特别是将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建成总占地2300亩的两座生态湿地公园,实现了生态修复、城市增值、环境改善的多赢格局。
评论